《民国初年朱元善《图书馆管理法》来源考》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9-06-21
  • 1912年日本文部省所编《图书馆管理法》 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王懋镕把该书翻译为中文,为我国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不应被湮没。1917年出版的朱元善“编纂” 的《图书馆管理法》一书在我国有着广泛影响,但该书与王懋镕翻译的《图书馆管理法》存在大面积的雷同。经笔者考证,该书抄袭了王懋镕的同名译文,是掠美之作。当然,该书在传播现代图书馆学理念和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面,尽管方法不当,但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报告
  • 《高校图书馆员科研与业务的思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3
    • 高校图书馆员科研与业务话题,长期以来是颇有争议的。为此,“图谋博客”曾发布过多篇相关博文。本文结合自身实际,稍微梳理一下观察与思考。 回首自身20余年职业生涯,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路上得遇贵人相助,科研与业务伴随我一路前行。我的科研与业务是如胶似漆的、相伴相随的。换一种表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联系理论,旨在实践。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受到诸多制约,我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可谓“平淡无奇”,即便到今天亦是“乏善可陈”。机缘巧合,有机会保持持续关注与参与。围绕“科研”两字是下过一些功夫的。期刊、图书等正式出版的内容,或许也算得上是“数量可观”。我与大多数人不同之处,给人的印象或许可能会是功夫在“科研”之外。比如:论文发表之后,我会努力进一步宣传推广或者说“科学普及”;图书出版之后,我会“斗胆”广泛赠送,我出版的每一本书我会想方设法向师友赠书,我出版的第一本书赠送出400册以上,现在回想起来,举动是疯狂的,做这样的工作是费时费力还费钱的。有人不理解,做这样的无用功干啥?实践表明:无用之用,实为大用。比如我的第一本书赠出之后,有热心读者撰写书评或者提出中肯的提升建议,有的甚至全书逐字逐句阅读,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后来,该书参加学术成果评奖获奖并得到了免费修订再版机遇,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样是受到诸多制约,我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属于边学边干,循序渐进的。图书馆这一行,从我1999年入职至今,变化非常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资源与服务亦在迅速发展变化。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科研成果查重及其相关服务,2014年至今,我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探索与实践。科学网图谋博客发布的博文有《关于“论文查重”答记者问》《关于论文查重(学术不端检测)服务》《闲话论文查重产品与服务》《查重服务哪家强?》。实际上我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若干家中外文查重产品与服务,我是实际测试、体验过的。有多种曾以机构名义开通过试用,除此之外,实际帮助过若干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答疑解惑、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且“靠谱的”)等。我这些年做的不少工作,实际属于开拓性的深层次信息服务,突破所在机构资源与服务局限的,比如学科服务速递、ESI信息服务、博士点建设信息简报等,背后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因为面向具体的需求,需要弄清楚原理与方法,熟悉相关数据库或工具的使用,还要进一步结合实际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或对策。这方面的工作是马虎不得的,对于机构或具体个人是“利益攸关”的。服务对象很可能会是“明察秋毫”的,倘若存在硬伤,会很尴尬的。我自己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过程中会积极向各方面师友求教,相关方面亦会与我进行交流与探讨。我的体会是:学无止境,功不唐捐。 科研与业务,有联系也有区别。大馆、强馆若干业务探索与实践,可以做到“无缝衔接”。我自己所做的业务探索与实践,正式发表的并不多。按照当前的态势,“发表难”(刊物减少、载文量大幅缩减、篇幅大、需求旺)是实际情况,且可能会愈来愈难。具体到图书情报领域,图书情报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是比较快的,而图书情报从业人员队伍是在萎缩的。回顾我自身走过的路,每每感到很幸运。我认为“适时出版”很重要。有些师友建议我“厚积薄发”,出发点是好的,但理想与现实是存在矛盾的,比如真是计划不如变化,不是您想发就发,存在诸多“变量”。过去发表的内容,按照现在的标准,大多数是不可能发表出来的。过去我能做到“接二连三”出版图书,现在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有条件出版出来,受众实际很可能是“不比从前”的。 高校图书馆的情况实际是非常复杂的。各馆馆情不一,所处发展阶段不一,但大的方向是已达成共识的。教育部2016年1月4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关于高校图书馆有以下表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本规程适用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简而言之,高校图书馆科研与业务还是值得重视的,这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员自身亦需要认清形势,积极进取,努力让职业生涯更加有趣有味有力量。  
  • 《民国时期本土培养的图书馆学者群体的构成与分析》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18-02-06
    •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建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在本土培养图书馆学专业学者。采用文献调研法、定量分析法,重点梳理1916—1949年在中国本土接受图书馆学专业启蒙教育的大学专业院校、系科及其他培训的学者信息,包括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包括建系前开设图书馆学课程时期)、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包括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图书馆学系时期)、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四川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博系(包括苏州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以及其他参加图书馆学课程、函授教育、暑期学校及各种短期讲习会学习的学者,依据出版著作、译作、编辑书目,发表重要论文,以及后世学者研究、引用较多的论文,选择128位优秀学者,对其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本土培养的优秀学者年代分布不均衡,优秀学者来源机构较为集中,培养机构地域及辐射作用明显,抗战前培养的人才是优秀学者的主力军,女性优秀学者相对较少,学者的主要学术创获期是在民国时期。基于实证分析研究,丰富了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