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口中的好机床到底是什么样的?》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近日,有消息传出董明珠已不再在格力集团任职,今后仅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和法定代表人。消息一传出,不少记者便纷纷致电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确认此事。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向记者确认了这一事实并表示,尽管卸任了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仍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格力电器是格力集团参股的上市公司。除电器外,格力集团还有地产等业务。   读者:      董明珠不在格力集团任职了,大家还记得之前董明珠信誓旦旦地说格力制造的机床是最好的机床吗?那么,她口中的好机床是什么样的呢?   小编:      在第二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格力展出了两款数控机床——钻攻中心GA-Z4060和GA-Z4055。   

    董明珠口中的好机床到底是什么样的?

      据小编了解,格力该系列数控机床床身采用HT300翻砂铸造,经过二次退火及振动时效处理,稳定性好,变形量小。机床配备自动换刀系统、自动冷却系统、自动润滑系统等,具备600mmX400mmX300mm的工作行程。   该系列数控机床占地4㎡的钻攻中心,造型简洁美观大方,还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自动化拓展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操作面板采用的是国际主流控制系统,具有FMS模块,同机器人连接通讯,可实现自动化加工。机床钻攻中心放置零件的入口有三个,分别是两侧的“窗”和正面的“门”,透过任意一个入口我们都可以看到加工零件的全过程,钻工中心配有转塔式16位刀库。   此外,整机负责传动的丝杠、轴承、线轨均采用进口品牌,刚性好、精度高,主轴电机最大功率5.5kW(30min),最大转速24000rpm,通过主轴和电机直联,传动效率大幅提高,主轴和主轴电机均采用进口动平衡检测设备校正动平衡,避免在高速运转时产生振动,确保加工精度及表面光洁度。格力该系列数控机床适用于3C、汽车、模具行业中的中小型板类、盘类零件加工。

相关报告
  • 《从中国制造业现状看董明珠造机床是好还是坏?》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9-18
    • 假设格力机床成功了,对于中国机床行业,是天大的好事,格力的成功会给机床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供应链的管理,这会比海天的成功影响大很多。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企业,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坏事,因为,他们的末日要来临了。 一、董小姐的豪言扇了某人一耳光 家电行业的女版任志强-格力空调的董明珠小姐,近来大放豪言:“两年后把数控机床做到最顶级”。 同期,某机床杂志发了篇《中国机床行业还有希望吗?》的文章,大肆宣扬中国机床末日论,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老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此乃一家买办杂志诋毁国产机床的惯用招数,无需惊慌。是不是买办,去LOOK这本杂志的广告主们是谁即可。 董小姐对机床行业的憧憬,无异于狠狠打了这家杂志一记重重的耳光。年产值过千亿的家电大佬的企业里,国外顶级机床比比皆是,也用了不少国产机床,董小姐的切身体会是:这些顶级机床不过是纸老虎,咱们中国的格力人,两年后就可以追上。 格力车间内的慢走丝机床 说明什么问题?中国机床和世界顶级机床之间,只不过隔着一层窗户纸,胡说中国机床落后一百年的人,该拉出去枪毙一百次。 二、格力完全有可能造出顶级机床 这层窗户纸是什么呢?主要是理念和管理的落差。 世界上的机床企业,大多数是装配型的企业,有能力制造床身等部件的厂,已经算是大厂了。什么是装配型的企业?就是采购标准化的功能性部件,委外加工非标准的部件,企业只进行装配作业。一些世界级的高水平机床企业,不过是几百人,甚至是几十人的小厂而已,比如德国SHW、西班牙萨亚、日本安田、瑞士威力铭等等。 所以,机床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机床水平=设计水平+功能性部件的水平+外协加工部件的水平+装配水平。 格力能不能做好这四项呢?国产机床目前的问题又出在哪个环节? 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买到世界上最顶级的机床部件。海德汉和西门子的数控系统,德国睿克斯、GEM电主轴,瑞士施耐博格线性导轨,瑞典SKF和德国舍弗勒轴承,等等,应有尽有。中国在功能性部件上的确和国外差距比较大,原因其实并不出在技术上,以后开个专题来讲讲。格力的全球采购体系,可以买到上述的一切,其他国产机床企业也可以买到。国外机床企业,同样也是全球采购机床部件。 外协件的水平可以靠企业的品控能力来把握。这项对于供应链管理能力强大的格力不是问题。而对很多连精益生产都没有听说过、ISO9000是买来的、采购渠道腐败成性的机床企业来说,是个大问题。 国内有很多铲刮水平很高的技师,这么说吧,中国装配钳工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但是,还是因为理念和管理的原因,很多机床企业的装配缺乏标准作业的流程,品质管理非常低下,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机品质低下,即便用上了许多高大上的部件。格力空调的品质享誉全球,源于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基于此,老金会给格力装配机床的品质投上一票! 剩下的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设计水平。中国工程师的能力其实很强,他们有能力设计出地球上任何人造的产品来,熟练应用有限元分析,知道怎么克服温升对机床精度的影响,但因为企业在市场、运营、经营理念上的偏差,使得他们的能力不能得到发挥。绝大多数国产机床企业不去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不愿意在基础设计上投入,而是一味的复制+粘贴,这是对中国机床设计师聪明才智的摧残。格力能否在机床行业有所作为,关键在于研发和设计。据说格力有近一万名研发人员,机床方向的研发人员大多来自沈阳、大连等原国有机床企业,经费充裕,假如格力能拿出攻克压缩机、电机、控制系统等空调核心技术的拼劲来,并在产品上马之前做一个完整的精益3P,那么,老金再给格力投上一票。 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只要理念和管理领先的格力足够努力,完全可以造出优秀的机床,其他的中国机床企业只要端正思想,导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样可以造出一流的机床,事实上,有些机床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格力进入令人瞩目的机床业,可以当一条非常给力的鲶鱼,是件大好事啊。至于格力跨界的风险,不在于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不要跟我扯什么用了某某国的部件就不能说水平高,就不能算国产的废话。只要整机厂是中国企业,就是中国造;只要整机是中国造的高水平机床,就是高水平的。用了外国部件又怎么样?老外给中国人打工不好吗? 三、两年的期限有问题 可是,时间点会是两年吗?不可能! 衡量一款机床是否够顶级,主要看四点。一是功能,二是精度等级,三是精度的稳定性,四是质量的可靠性。第一点和第二点很容易判断,第三点和第四点则要靠时间来验证。我们常说,机床好坏看三年,对机床水平的评判是由用户来做出的,而不是自己。 格力用两年时间造出机床,没有问题,但是要造出一款被用户认可的最顶级机床。至少需要五年! 假设格力机床成功了,对于中国机床行业,是天大的好事,格力的成功会给机床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供应链的管理,这会比海天的成功影响大很多。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企业,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坏事,因为,他们的末日要来临了。
  •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每当提及企业大规模机器换人的潮流,将抢夺工人饭碗时,便会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争议。的确,部分机械工人必将被机器所取代,这也是全球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但这是否意味着工人变得不再重要?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机器换人究竟是一个拉式需求,还是一个推式需求。究竟是机器换人导致一线工人下岗,还是因为找不到一线工人而寻求机器换人?答案是后者,中国多地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进行机器换人,背后是当地工业人才严重不足、企业极力争抢工人的现实。 台达在做中国市场中长期规划,调查发现,目前根本不存在大批一线工人下岗的隐忧,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尤其沿海地区,一线工人供给是严重不足的。而真正令人担忧的,诸多企业正为弥补人力不足而盲目导入自动化装备,而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同步革新。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工业机器人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培育。目前,没有及时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会让企业在导入工业自动化设备中,陷入低端应用的境地。 一边是国产机器人使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一边是偏向中低端的应用水平,这种尴尬处境下,诸多传统企业发现智能制造设备导入后的生产效果并不显著,问题的形成,多要归因于智能制造人才养成工作的缺乏。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正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随着全球经济的明显提升,中国在多项利多政策主导下,使用机器人的台数方面有较大跃增。2014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约占全球25%,至2016年已占全球33%左右,在2017年有机会突破35%。可以说全球每生产三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在中国的产线上。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6.85万台,2016年增加至7.2426万台,2017年有机会突破10万台。 然而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却偏向低端。相比全球工业国家,高精密微型机器人在中国使用量较低。针对工业机器人的不同形态,我们发现,中国最普遍的两种类型是,码垛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械臂,占总量的80%,这两种类型只可取代部分非精密生产产线。第二,就中国工业机器人目前保有量来看,进口机器人占总量四分之一。 以行业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排名第一的汽车产业约占50%,排名第二的是电子零配件产线占据20%,排在第三是橡塑产业约占10%。另外机床生产约占8-10%。 智能机器人应用和导入正受到人才匮乏的影响。我们的发现是,国内在智能制造上有很多补贴,导致企业一窝蜂购置智能产线,但当我们实地探访这些产线,部分企业可以说是仍在做工业2.0的补课,也就是在智能制造导入时大部分企业面临观念和知识的不足,很多甚至连数字化的系统平台等基础设备都没有。我们发现,企业缺乏基础工作准备,在标准化平台、数字化平台方面准备不足。这源于企业缺乏智能制造基础人才的养成工作。因此,台达也出台了工业4.0的客户服务方案,对于如何实现智能制造这一远大目标,为客户提供了整合咨询工作。 智能制造需要的是能和机器互通的人。近两年,我们发现韧体系统工程师和软体系统工程师是目前智能制造转型中需求量最高的人才。 举例来说,传统工人的工作中,一部分是将产品进行组装、产品包装,和机器没有直接操作关系,另一部分是和机器一起工作的员工,例如拿智能电锁作业人员要很小心地把螺丝放到电锁上面而不能歪曲,又不能锁太浅,但作业人员操作上会否符合标准是不可控的,只能依靠个人习惯。所以一直以来作业人员的操作都让管理者提心吊胆,这造成了一定操作风险。拥有智能电锁,可以在操作位置不对时实现智能报警,经过进一步设计,目前可实现机械臂研发完全替代这一工作。 把所有操作过程从作业人员变为机器人,这需要操作者既有传统产线的工业制造能力,同时要能了解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因此,公司的产线安排越来越多的小组,将作业手和工程师作为一个工作小组。在智能制造的产线上,建立这样的工作组合越来越有必要。目前,台达集团拥有5类工业机器人成熟解决方案,包括控制类产品、驱动类产品、运动类产品、SCARA工业机器人系列以及叉车充电系统。 一线工人供给缺口正在加大 中国一线工人的严重不足,让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劳力增长率开始下降,人力成本开始攀升。台达集团在服务客户时所感受到的,是企业招工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高。 人才供给缺口正在加大。经过持续不断和地方高校在智能化培养上的合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和高校合作举办学生创新竞赛,我们发现学生在高校毕业后动手能力略显不足,大多需要在工厂中得到前辈2-3年的教导才能正式加入工作团队,这因为高校智能化知识和应用的基础研究,到了实践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将高校毕业生培养成基础应用工程师,再到行业解决方案工程师,一般来说需要超过3年时间,这个人才缺口很大。 在我们帮助工厂提供解决方案时,发现对方有资金、有智能化改造需要,但当我们帮助他们提供智能化设备导入时,发现最不足的往往是人力,当企业拿到的智能化改造版本需要升级时,往往必须找回我们完成技术调整工作。而基于这种需求,台达也将智能化设备操作人才添加进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如橡塑、电子等这些搞机器换人最火的产业,普遍在沿海地区,这是近年沿海地区劳力数量不足的一个体现。“互联网+”的趋势为内地的服务业带来新一轮就业趋势,让很多内地年轻人可以不用来沿海地区打拼,这同时也带来了沿海地区的一线工人不足。就台达的状况而言,机器换人不会造成工人下岗,是工人不足才导致企业拼命以机器取代人。 针对很多年轻人不愿到沿海来工作的问题,公司目前在杭州、南京、武汉,未来也将在北京、西安等陆续建立智能人才培训,助力智能人才的养成。包括可编程控制器的人才养成,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才养成,还有对外的人才培训。希望内地更多年轻人可以在当地接受到正规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帮助他们未来有机会投入到智能制造事业中去。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看出中国工业人才的不足。中国汽车会随着一带一路实现大量外销。中国电梯占全世界7成,家电占9成,空调占8成,中国机床占全世界3成,可以看出和这个保有量相比,中国的工业人才是严重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