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业现状看董明珠造机床是好还是坏?》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9-18
  • 假设格力机床成功了,对于中国机床行业,是天大的好事,格力的成功会给机床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供应链的管理,这会比海天的成功影响大很多。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企业,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坏事,因为,他们的末日要来临了。

    一、董小姐的豪言扇了某人一耳光

    家电行业的女版任志强-格力空调的董明珠小姐,近来大放豪言:“两年后把数控机床做到最顶级”。

    同期,某机床杂志发了篇《中国机床行业还有希望吗?》的文章,大肆宣扬中国机床末日论,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老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此乃一家买办杂志诋毁国产机床的惯用招数,无需惊慌。是不是买办,去LOOK这本杂志的广告主们是谁即可。

    董小姐对机床行业的憧憬,无异于狠狠打了这家杂志一记重重的耳光。年产值过千亿的家电大佬的企业里,国外顶级机床比比皆是,也用了不少国产机床,董小姐的切身体会是:这些顶级机床不过是纸老虎,咱们中国的格力人,两年后就可以追上。

    格力车间内的慢走丝机床

    说明什么问题?中国机床和世界顶级机床之间,只不过隔着一层窗户纸,胡说中国机床落后一百年的人,该拉出去枪毙一百次。

    二、格力完全有可能造出顶级机床

    这层窗户纸是什么呢?主要是理念和管理的落差。

    世界上的机床企业,大多数是装配型的企业,有能力制造床身等部件的厂,已经算是大厂了。什么是装配型的企业?就是采购标准化的功能性部件,委外加工非标准的部件,企业只进行装配作业。一些世界级的高水平机床企业,不过是几百人,甚至是几十人的小厂而已,比如德国SHW、西班牙萨亚、日本安田、瑞士威力铭等等。

    所以,机床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机床水平=设计水平+功能性部件的水平+外协加工部件的水平+装配水平。

    格力能不能做好这四项呢?国产机床目前的问题又出在哪个环节?

    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买到世界上最顶级的机床部件。海德汉和西门子的数控系统,德国睿克斯、GEM电主轴,瑞士施耐博格线性导轨,瑞典SKF和德国舍弗勒轴承,等等,应有尽有。中国在功能性部件上的确和国外差距比较大,原因其实并不出在技术上,以后开个专题来讲讲。格力的全球采购体系,可以买到上述的一切,其他国产机床企业也可以买到。国外机床企业,同样也是全球采购机床部件。

    外协件的水平可以靠企业的品控能力来把握。这项对于供应链管理能力强大的格力不是问题。而对很多连精益生产都没有听说过、ISO9000是买来的、采购渠道腐败成性的机床企业来说,是个大问题。

    国内有很多铲刮水平很高的技师,这么说吧,中国装配钳工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但是,还是因为理念和管理的原因,很多机床企业的装配缺乏标准作业的流程,品质管理非常低下,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机品质低下,即便用上了许多高大上的部件。格力空调的品质享誉全球,源于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基于此,老金会给格力装配机床的品质投上一票!

    剩下的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设计水平。中国工程师的能力其实很强,他们有能力设计出地球上任何人造的产品来,熟练应用有限元分析,知道怎么克服温升对机床精度的影响,但因为企业在市场、运营、经营理念上的偏差,使得他们的能力不能得到发挥。绝大多数国产机床企业不去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不愿意在基础设计上投入,而是一味的复制+粘贴,这是对中国机床设计师聪明才智的摧残。格力能否在机床行业有所作为,关键在于研发和设计。据说格力有近一万名研发人员,机床方向的研发人员大多来自沈阳、大连等原国有机床企业,经费充裕,假如格力能拿出攻克压缩机、电机、控制系统等空调核心技术的拼劲来,并在产品上马之前做一个完整的精益3P,那么,老金再给格力投上一票。

    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只要理念和管理领先的格力足够努力,完全可以造出优秀的机床,其他的中国机床企业只要端正思想,导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样可以造出一流的机床,事实上,有些机床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格力进入令人瞩目的机床业,可以当一条非常给力的鲶鱼,是件大好事啊。至于格力跨界的风险,不在于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不要跟我扯什么用了某某国的部件就不能说水平高,就不能算国产的废话。只要整机厂是中国企业,就是中国造;只要整机是中国造的高水平机床,就是高水平的。用了外国部件又怎么样?老外给中国人打工不好吗?

    三、两年的期限有问题

    可是,时间点会是两年吗?不可能!

    衡量一款机床是否够顶级,主要看四点。一是功能,二是精度等级,三是精度的稳定性,四是质量的可靠性。第一点和第二点很容易判断,第三点和第四点则要靠时间来验证。我们常说,机床好坏看三年,对机床水平的评判是由用户来做出的,而不是自己。

    格力用两年时间造出机床,没有问题,但是要造出一款被用户认可的最顶级机床。至少需要五年!

    假设格力机床成功了,对于中国机床行业,是天大的好事,格力的成功会给机床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供应链的管理,这会比海天的成功影响大很多。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企业,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坏事,因为,他们的末日要来临了。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的“工业4.0” 之路》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不同国家或不同市场,其智能制造的水平和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 TCL集团耗资250亿元在中国深圳建设了一家半导体显示面板工厂,这家工厂的全员生产率达到了68万元/人,董事长兼CEO李东生认为,这家工厂已经形成了工业4.0的雏形,“达到了3.5”。 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第一财经主办的主题为“智能制造:让互联网‘务实’”的电视辩论会上,他的描述引发了主持人、第一财经CEO周健工的联想:不久前,后者与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话时,王传福说,比亚迪最好的工厂实现了工业3.5。 两家中国最为领先的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制造实践,并不代表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李东生也坦陈,大量的工厂还处于工业2.0阶段。 从工业2.0到3.5,再到4.0,中国制造还有多少路要走? 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不同国家或不同市场,其智能制造的水平和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中国(谈‘中国制造2025’)是既要进行制造过程的提升,也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德国的工业4.0更擅长于制造过程与制造技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则是对商业模式的转换着力更多。”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分析说。
  • 《智能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产业发展   自动播放轻音乐“唤醒”主人的智能音箱、能够单手做俯卧撑的手掌大的机器人、搭载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能“S”形弯折的柔性显示屏……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令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与会人士惊叹不已。   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看来,制造业升级是推动中国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技术更新的催化剂。“人工智能的多维度发展、多产业链运行,将和教育、医疗、汽车等一系列制造行业深度融合”。   “我们身处智能制造时代,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22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在中国已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智能制造除了使我们的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大量运用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同时还能让产品本身智能化。”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友国介绍。   外企竞相拥抱中国“智”造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瞄准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这一红利,竞相调整全球布局,顺应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   他说:“新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开放对外国企业来说,也许比第一轮有更大的红利,因为附加价值高,市场购买力更强。”   5月25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生产的首款电动汽车在合肥下线。这款纯电动车以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技术框架为基础,融合了大众旗下西雅特品牌的设计理念,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约亨·海兹曼介绍说,该款电动车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控制平台及包括智能充电、智能停车在内的出行解决方案。目前,该车型已接到来自大众共享移动出行伙伴的数千台订单。   据了解,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成立,是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企业。   去年11月,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开始打造其全球第三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厂里配备了智能机器人辅助生产、自动化物流运作、虚拟现实眼镜、设备状态追踪、大数据网络监控等手段和系统,期望最终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工厂运营模式,完整建设计划将耗时十年。   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达4986家,比上年增长24.3%,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外商投资重点也从加工制造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一些国外行业人士表示,希望中国制造业的大门更为开放,与全球制造业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发展智能制造要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国际转移,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辛国斌坦言。   据介绍,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到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到50%。   辛国斌说:“加强对外合作、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是我们基于对自身的认知,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则是我们立足制造业现状,对未来30年的展望,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可夜郎自大,又不必妄自菲薄。”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的开放步伐还将加快、程度继续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刘庆峰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必然走向与人工智能的匹配和深度融合。“未来30年,如果我们抓住了人工智能产业机遇,将会在全球的价值链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提到双能驱动、并驾齐驱的战略高度。”   一些业内权威专家指出,发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全力打造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超七成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技术层。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整个行业水平就需要大幅提高。因此,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期还远未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我国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仍不够牢固,因此要继续集聚自主研发原动力,在技术层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