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03
  •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科学家在帕米尔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宇宙线实验站。当时,有两位苏联科学院院士设计了一套电子学系统,其中摆放有3种计数管和磁铁。利用这套实验系统,每当有粒子进入时就会产生相应的电子学信号。不久,他们宣称已发现了十多个新粒子,并命名为“变子”。这两位院士由此获得了斯大林奖金,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研究这一发现后,当即明确表示“苏联人的发现靠不住”。理由是,电信号的重复性不好确定,仅凭一个电子学信号就断言有什么新发现太草率了。在他的意识中,做实验,尤其是宇宙线实验,一定要用径迹探测手段,这样才能以确实的证据示人,而且在许多年以后还可以复核。

      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这当然包括学习苏联的自然科学。如果对苏联的工作持有不同看法,显然不合时宜。

      何祚庥院士曾经回忆,当时自己在中宣部工作时曾与其他年轻人私下议论过这件事,觉得王淦昌在欧美留过学,说苏联科学家的发现“靠不住”,恐怕还是崇拜英美、轻视苏联的思想反映。

      然而,最终实验结果表明,王淦昌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后来在一系列更精密的实验条件下,其他科学家并没有找到一个所谓的“变子”。

      回忆起这件事,何祚庥说,这件事当时在自己的心灵上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一是惊讶苏联人居然也有不成功的事情,二是从心眼里佩服王老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王老对苏联科学家的直言批评,充分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实践的政治勇气和科学精神。

      “这件事给我的启迪是,对科学问题的评价不能政治化,不能用政治观点去评价科学发现。”在何祚庥看来,这个原则应该永远牢记。

      人物简介 王淦昌(1907年5月—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奠基者,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独立提出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1/03/content_437996.htm?div=-1
相关报告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力推进共建工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量子院将以国家使命为己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整合北京量子信息领域各种优势资源,为承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做好准备。”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召开的共建工作推进会上表示。 会上,量子院共建工作组介绍了量子院科研人员兼聘、仪器设备共享以及科研项目的推进情况。去年12月24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签署《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一年来,在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下,量子院与共建单位积极落实合作框架协议,在人员双聘、设备共享和科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据介绍,量子院在人才兼聘方面,第一批94名兼聘科研人员已落实到位。兼聘科研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8位院士作为量子院领军科学家,29名教授及45名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其他副教授及副研究员作为学术骨干。兼聘队伍里共有60位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相关人才计划、科技部相关人才计划、青年千人等称号;仪器设备共享方面,该院积极推进现有资源虚拟化共享,首批共享设备共计127台(套),价值2.87亿元,多数仪器设备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研项目方面,根据量子院的战略研究方向,该院与共建单位共同凝练项目,经专家评估后,确定研究课题,覆盖低维量子系统、拓扑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超导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器件等重点领域。 薛其坤重点从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科研团队、管理团队组建,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量子院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他指出,量子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离不开北京市、科技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人才工作局等部门和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共建单位的通力协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对量子院一年来的工作特别是共建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当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各方面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科创中心工作将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将在量子院科研经费、人才引进、未来布局等方面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他希望,量子院要大胆创新,依托量子院的平台,与共建单位共建、共商、共享,吸引各共建单位以及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及科研团队来量子院发展,将量子院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会上,颁发了量子院兼聘教授(研究员)证书,签订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协议。量子院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兼聘教授(研究员)代表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顾长志、半导体所副所长杨富华、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所长段润尧,以及量子院兼聘科研人员、工作组成员、各共建单位仪器设备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参会。 尹浩院士、龚旗煌院士、孙昌璞院士、苏刚副校长等量子院理事,以及房建成院士、沈保根院士、夏建白院士出席会议。
  •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系》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1-10-21
    • 北京师范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最早始于地理系有关的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于2002、2003年先后成立的水科学研究所和取得的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点,则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和壮大。新世纪之初,在以我校双聘院士刘昌明先生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机理与演化规律”实施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聚集了包括我校双聘院士林学钰先生在内的一大批从事地表水、地下水、水沙科学、水生态以及水灾害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2005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水科学研究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得到了十分快速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奋斗,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术地位和声望不断提高,目前在国内外水文学与水资源领域已经具有相当的学术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