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气候变化对非洲鞭寄生属(Hydnora)植物及其寄主分布的影响上做出预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4-20
  • 气候变化是引起物种分布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影响进行预测对于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寄生开花植物对寄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这些植物比自养生物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对于气候变化及环境因子对寄生植物及其宿主分布影响的联合分析和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构建了模型,来研究气候变化在当前及未来对非洲鞭寄生属两种全寄生植物Hydnora abyssinica A.Br和H. africana Thunb.及各自寄主(分别为豆科金合欢属和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图1)在分布上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利用5种模型、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5个环境因子预测这些物种及其寄主的未来分布变化。 

      鞭寄生属(Hydnora)植物为根全寄生开花植物,是有吸器被子植物最古老的谱系分支之一,包括大约8种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特有的物种,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本属植物不易被识别或容易被忽视,对本属植物分布的研究相对不足,人们对其分布的关注远远少于对其进化的关注。该属物种虽然在它们各自的分布区内数量很少,但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此外,由于农业用地的扩张和药用采摘过度,这些物种正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同时,其寄主作为燃料被大量砍伐,寄主的丧失也加速了鞭寄生属植物的消失。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物种及其寄主,以防止它们野外灭绝。研究影响鞭寄生属物种及其寄主分布的主要因素对了解物种的总体分布以及如何保护至关重要。所提供的信息可用来寻找物种的分布区,以便更好地开展保护。  

      根据2050年和2070年的全球环流模型(CMIP5),应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浓度路径情景(RCP4.5和RCP8.5),预测H. abyssinica的分布区将减少41-64%。与H. abyssinica相比,尽管H. africana的分布区更小,且估计其适宜的分布区还可能有12-28%的缩小(图2和3),但它有着更稳定的生存条件,使得这一物种的分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而且与寄主相比,气候变化对寄主依赖的寄生植物的影响更为严重。模型预测,除Vachelia Karroo、V. xanthophloea和Euphorbia gregaria等寄主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程度较高(40-66%)外,其余寄主植物的分布受到的影响较小,而预测的寄主物种分布只会与各自的寄生分布区域有部分重叠。 

      本研究是在王青锋和胡光万研究员的指导下,主要由肯尼亚籍学生Mkala Mbandi Elijah完成,学科组其他非洲籍研究生也参与了本项研究。研究结果以 “How vulnerable are holoparasitic plants with obligate hosts to negativ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为文章题目,发表在国际期刊《生态信息学》(Ecological Informatics)上。本研究得到了湖北省重点研究开发项目(2020BHB022)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SAJC202101)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inf.2022.101636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04/t20220420_6433847.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兰科虾脊兰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全世界有207种以上兰科虾脊兰属(Calanthe)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传统医学中,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本属一些物种也常被用作补药及关节疼和牙疼的止痛药。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关于虾脊兰属物种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种虾脊兰属植物被广泛用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目前,从虾脊兰属物种中共鉴定出265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诸多宝贵的药理活性,如修复毛发、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护肝脏、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从台湾虾脊兰(C. arisanensis)中分离出来的Calanquinone A对六种恶性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学、药物标准和作用机制,对确保质量、安全和疗效尤为重要。保护生物学相关数据显示,虾脊兰属植物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本属中一些亟待保护的物种,如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据报道,这些物种灭绝的高风险主要归因于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地采集与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药用兰花贸易、收集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属物种的保护。本研究对于未来合理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挖掘开发相关药物及颁布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为题发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亚籍学生Consolata Nanjala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武汉植物园在接骨木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上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8
    •  接骨木属(Sambucus L.)为荚蒾科(Viburnaceae)植物,大约包含29个公认物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本属植物多为速生的草本、灌木或小乔木。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边缘常有锯齿。花序生于枝条末端,花为黄白色或粉紫色,常组成浓密的复聚伞花序。果实通常为圆形浆果状核果,颜色丰富多样,成熟时常有轻微香味(图1)。   武汉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对全球接骨木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毒理学和已知药理学特性等现有信息进行了总结、分析和综述,以了解其科学内涵,并进一步揭示相关研究的空白。分析结果表明,接骨木属植物中,许多种类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在全球许多地区,它们已作为传统药物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骨折、风湿病、糖尿病、呼吸和肺部疾病、炎症性疾病等。接骨木属植物的药理作用来源于其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是植物发挥药理活性的重要因素。接骨木属植物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如:酚类化合物、萜类、脂肪酸、凝集素、生物碱等。目前,共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出约425种生物活性成分。药理学分析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糖尿病、抗炎、抗抑郁、保护骨组织等突出的药理活性,且大部分活性功能与其传统用途相关,证明其传统用途的有效性(图2,图3)。   越来越多的药用植物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它们的安全性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接骨木属植物中,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来自一些物种的诸如氰苷和凝集素等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毒性,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在本属植物的药用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对功效进行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总结了接骨木属植物的传统药用用途,说明它们可作为现代药物的替代品。然而,目前现有的数据在指导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对该属植物的传统用途和药理活性,以及分离的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毒性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以阐明其在治疗效果和安全临床应用方面的药用潜力。   研究结果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the Genus Sambucus L. (Viburnaceae)”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43026, 31970211)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AJC202101)等项目的支持。   本研究在胡光万研究员的指导下,主要由肯尼亚籍留学生Emmanuel Nyongesa Waswa 和国内硕士研究生李静共同完成,学科组其他几位学生也参与了文献调研和分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p.2022.1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