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联袂崛起 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入股锁定供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1
  • 今年以来,外资巨头在中国的投资及合作出现一个新动向: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汽车巨头斥资入股,以期通过股权方式的绑定来获取稳定而优质的动力电池供应,以及更好实施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

    巨头纷纷入股

    “中国的电池企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7月15日,某券商研究员在朋友圈转发了戴姆勒-奔驰投资孚能科技的新闻并如此评论。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孚能科技日前宣布,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公司首发战略配售,以5.1亿元获得约3%股份,后者估值达170亿元。

    几天前,宁德时代宣布与本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田拟参与公司此次定增并获得1%的股份,双方拟围绕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供应、回收再利用等领域深化合作。

    1个多月前,国轩高科宣布,德国大众将通过受让股份及参与定增合计获得公司26.47%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为何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投资中国的电池工厂?“优质电池产能也是稀缺资源。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电池企业已经强大起来,技术实力获得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汽车巨头需要通过深度合作锁定产能供应。此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完备的产业链,仍是吸引外资布局中国的关键。”有投行分析师对记者如此表示。

    尽管只获得宁德时代1%的股份,本田的出资可不少。今年以来,宁德时代股价持续大幅上涨,目前总市值已接近5000亿元。以此测算,本田认购1%的股份将需要数十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似乎并不愿意客户持有过多的公司股份。据披露,双方在资本合作项下约定,在宁德时代未来发行新股时,将在约定范围内向本田提供一定的优先权利,本田行使优先权利以行权后的持股比例不超过其在公司发行新股前的持股比例为限。

    “宁德时代有这个底气,不愿意与某一家客户深度绑定,更愿意公平对待全球客户。”有电池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分析。

    国产电池崛起

    宁德时代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国内市占率超过50%,并成功进入大众、宝马等高端供应链。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累计出货32.5GWh,占全球市场的27.87%。

    与宁德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还有多家友商。据智研咨询统计,2019年度,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家,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AESC、国轩高科和力神电池,另有2家日本企业和3家韩国企业,这10家龙头占据了全球85%的市场份额。

    据高工锂电统计,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71GWh,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116.6GWh,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高达60.89%。

    “这种市场格局下,汽车厂要想找到稳定的电池供应商,中国企业无疑是最优选择。”前述券商研究员介绍。据他们最新调研获悉,在巨大的需求预期下,日韩的优质电池企业正在快速扩产。

    产能紧张是优质电池厂家当下最紧迫的问题。LG化学日前透露,目前该公司拥有价值150万亿韩元(合1250亿美元)的订单,这将使其在未来5年保持忙碌状态。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选择技术成熟的电池公司进行投资,并利用资金优势帮助扩产,可以快速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比如,戴姆勒-奔驰与孚能科技的合作协议就约定,为满足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工厂在未来不断增长的需求,孚能科技将在德国东部的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建造一座动力电池电芯工厂。

    宁德时代与本田的合作也约定,在协议有效期内,宁德时代将就约定种类的电池按一定商务优惠条件向本田保障供应。

    看好中国市场

    在券商研究员看来,除了对中国电池企业技术的认可,吸引国际汽车巨头投资的更重要因素,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特斯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让传统车企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新能源布局。

    本土化是国际巨头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已经与一些实力强劲的中国伙伴开展互信合作,不仅致力于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以此增强我们的全球竞争力。通过首次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与中国高新科技合作伙伴的合作潜力,以支持我们在全球范围推进电动化战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日前,戴姆勒-奔驰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对入股孚能科技一事进行了公开说明。

    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按照国内汽车总销量3000万辆的假设,2025年的销量有望达到750万辆,累计复合增速约36%。

    中国产业链完备

    除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完备的产业链也促进巨头们选择在中国投资,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在锂电全产业链,中国几乎都已经出现了龙头公司。

    上游以锂资源为例,位于西澳的泰利森公司Greenbushs矿,是目前世界上正开采的储量最大、品质最好的锂辉石矿,天齐锂业持有51%的股份;同样位于西澳的Mt.Marion矿,是全球第二大投运锂辉石矿山,赣锋锂业持有43.1%的股份。

    再如钴,全球钴精炼排名前10企业中,我国的华友钴业、格林美、金川、佳纳和腾远分别位居1、2、4、5、6位,而在钴矿资源中,洛阳钼业、金川集团和中冶瑞木也进入了全球前10。

    中间环节也已经出现全球巨头。如格林美,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三元电池前驱体生产企业,占到全球20%的市场份额。据公告,公司已签署未来3年的近30万吨三元前驱体战略长单。再如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也都位居全球前列。

    正是上游和中游的支持,提升了我国电池厂的综合竞争力,得以与巨头们联姻。如今大众、奔驰、本田都已入局,下一个巨头会是谁?宝马会跟进投资吗?哪家中国电池企业会有机会?

相关报告
  • 《国际巨头加速进军国内动力电池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或迎变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7
    •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众多国际汽车巨头也将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近期,众多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加速进军国内车用动力电池产业,掀起了汽车行业新一轮合资高潮。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日前宣布,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孚能科技约3%的股份。双方将开展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通过提高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的大幅提升。   不只是奔驰,就在这之前不久,丰田汽车和一汽、东风、北汽、广汽等企业合资成立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主攻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而今年5月底,大众汽车也参股了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占总股本的26.47%,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国际汽车巨头与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掀起了汽车行业新一轮合资高潮。而与最初的汽车行业合资模式相比,新合资在双方技术、产品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例如,在奔驰与孚能科技的合作中,孚能科技作为供应商可尽早参与到梅赛德斯-奔驰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项目中,并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现有电芯供应商的固定核心成员之一。而孚能科技也将在德国建造一座动力电池电芯工厂。   对此,戴姆勒股份公司负责集团研发的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马库斯?谢弗表示,通过与孚能科技在战略层面拓展双方业务关系,梅赛德斯-奔驰正加速推进产品阵容的电动化。这也是梅赛德斯-奔驰“电动为先”战略迈出的关键一步。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首次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戴姆勒将进一步挖掘与中国高新科技合作伙伴的合作潜力,以支持在全球范围推进电动化战略。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其产能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来,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进军动力电池领域,正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变局。   专家表示,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正在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深度参与者,将会为动力电池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量,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产值将会突破万亿大关。同时,汽车企业进入动力电池产业后,将掌握一定的供应链话语权,动力电池行业目前卖方市场的态势将得到改变。而这对于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块化、标准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迎来重大变局。(来源: 经济参考报)
  • 《加速绑定主流车企 动力电池企业扎堆上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9
    • 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拉动,动力电池企业须持续推进扩产以满足下游订单需求,而上市募资则成为电池企业获得资金、进而支持下一阶段的扩产和新品研发的重要方式。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十的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受理。除蜂巢能源外,进入第四季度,中创新航、欣旺达已先后成功上市。 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拉动,动力电池企业须持续推进扩产以满足下游订单需求,而上市募资则成为电池企业获得资金、进而支持下一阶段的扩产和新品研发的重要方式。 资金用于扩产 10月6日,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募集资金超101亿元,市值一度超过670亿港元;11月14日,欣旺达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所上市,募集资金约为4.4亿美元,成为继国轩高科后第二家在瑞士证券交所上市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本次蜂巢能源计划发行25%的股份,拟募集资金150亿元,对应估值达600亿元。 记者注意到,电池企业募集资金大部分用于扩产。据悉,中创新航本次在港股上市募集资金中的80%用于扩大成都、武汉、合肥等地产能。根据招股书预计,2022年中创新航的产能预计达35吉瓦时,2023年预计达90吉瓦时;蜂巢能源的招股书显示,本次计划募集150亿元资金,其中115亿元用于常州、湖州、遂宁的动力电池扩产项目,计划产能约106GWh,项目总投资额超350亿元;欣旺达表示,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全球业务发展和国际化布局、研发投入等,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此前国轩高科在瑞士证券交所上市时也表示,海外市场融资有利于海外建厂。 “近几年电动汽车数量的增长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较为明显,龙头企业扩产往往是有大批订单的支撑。”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动力电池行业一个接一个扩产项目也引发了业界对于未来电池产能过剩的担忧。“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向优质车企集中,对电池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导致高端需求增加,但是高端产能又集中在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目前优质产能不足。”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蜂巢能源招股书指出,动力电池企业规模扩张以稳定可行的技术路线体系、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与优质的客户体系为前提,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扩张更易实现。 加速绑定主流车企 今年以来,电池原材料的疯涨给电池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纵观主流电池企业财报,“增收不增利”已成行业共性。上海钢联的数据显示,11月29日,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均价为58.25万元/吨。虽然价格相较于近期最高点的60万元/吨有所松动,但仍处于高位。 供应链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机遇。“目前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很多车企都在有意识地培养‘二供’或‘三供’,这样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份额就会提升。”吴辉表示。与此同时,与2021年相比,头部企业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份额已有所下滑。“目前行业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虽然有一些企业的市场份额不高,但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已有挑战头部企业的实力。”吴辉表示,虽然目前看来,头部企业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但随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快速成长,未来头部集中趋势或将缓解。 记者注意到,上述三家企业均在加速绑定客户,与车企达成深度合作。目前,中创新航服务客户包括广汽、小鹏、长安、零跑、吉利、合创等,蜂巢能源已与长城、吉利、零跑、东风、岚图、小鹏等整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欣旺达下游客户包括雷诺、日产、大众、东风等。 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 韩国资讯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占有率达到约57.8%,较去年同期的45.1%增长12.7个百分点;而韩国企业的市占率约为25.2%,较去年同期的32.5%下降7.3个百分点。同时,SNE Research认为,在中国和美国等主要动力电池市场都有所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地区的增长率尤为突出,中国企业主导了市场的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本土电池企业也在奋力追赶。今年5月,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宣布开始出货,成为第一家向汽车制造商提供动力电池的欧洲企业。除Northvolt外,法国ACC、英国Britishvolt等企业均在推进电池产能建设。 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加速迭代,企业须持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推出新产品来保证竞争力。与此同时,电池企业须形成规模效应后才能进一步实现降本。以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为例,两家企业财务状况均有较大改善空间。2019-2021年,中创新航的营收分别为17.34亿元、28.25亿元、68.17亿元,3年增长近300%,但净利润仅分别为-1.56亿元、-0.18亿元、1.12亿元;2019-2021年,蜂巢能源营收由9.29亿元升至44.7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也从约-3.25亿元变为-11.54亿元。与此同时,虽然孵化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近年来与长城汽车关联交易占比逐年下降,但截至今年上半年仍有56.95%。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池企业尤其是二线电池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融资水平。“非龙头企业目前有压力很正常,关键是要提高融资能力先活下来,然后再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稳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