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绑定主流车企 动力电池企业扎堆上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9
  • 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拉动,动力电池企业须持续推进扩产以满足下游订单需求,而上市募资则成为电池企业获得资金、进而支持下一阶段的扩产和新品研发的重要方式。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十的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受理。除蜂巢能源外,进入第四季度,中创新航、欣旺达已先后成功上市。

    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拉动,动力电池企业须持续推进扩产以满足下游订单需求,而上市募资则成为电池企业获得资金、进而支持下一阶段的扩产和新品研发的重要方式。

    资金用于扩产

    10月6日,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募集资金超101亿元,市值一度超过670亿港元;11月14日,欣旺达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所上市,募集资金约为4.4亿美元,成为继国轩高科后第二家在瑞士证券交所上市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本次蜂巢能源计划发行25%的股份,拟募集资金150亿元,对应估值达600亿元。

    记者注意到,电池企业募集资金大部分用于扩产。据悉,中创新航本次在港股上市募集资金中的80%用于扩大成都、武汉、合肥等地产能。根据招股书预计,2022年中创新航的产能预计达35吉瓦时,2023年预计达90吉瓦时;蜂巢能源的招股书显示,本次计划募集150亿元资金,其中115亿元用于常州、湖州、遂宁的动力电池扩产项目,计划产能约106GWh,项目总投资额超350亿元;欣旺达表示,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全球业务发展和国际化布局、研发投入等,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此前国轩高科在瑞士证券交所上市时也表示,海外市场融资有利于海外建厂。

    “近几年电动汽车数量的增长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较为明显,龙头企业扩产往往是有大批订单的支撑。”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动力电池行业一个接一个扩产项目也引发了业界对于未来电池产能过剩的担忧。“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向优质车企集中,对电池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导致高端需求增加,但是高端产能又集中在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目前优质产能不足。”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蜂巢能源招股书指出,动力电池企业规模扩张以稳定可行的技术路线体系、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与优质的客户体系为前提,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扩张更易实现。

    加速绑定主流车企

    今年以来,电池原材料的疯涨给电池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纵观主流电池企业财报,“增收不增利”已成行业共性。上海钢联的数据显示,11月29日,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均价为58.25万元/吨。虽然价格相较于近期最高点的60万元/吨有所松动,但仍处于高位。

    供应链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机遇。“目前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很多车企都在有意识地培养‘二供’或‘三供’,这样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份额就会提升。”吴辉表示。与此同时,与2021年相比,头部企业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份额已有所下滑。“目前行业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虽然有一些企业的市场份额不高,但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已有挑战头部企业的实力。”吴辉表示,虽然目前看来,头部企业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但随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快速成长,未来头部集中趋势或将缓解。

    记者注意到,上述三家企业均在加速绑定客户,与车企达成深度合作。目前,中创新航服务客户包括广汽、小鹏、长安、零跑、吉利、合创等,蜂巢能源已与长城、吉利、零跑、东风、岚图、小鹏等整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欣旺达下游客户包括雷诺、日产、大众、东风等。

    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

    韩国资讯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占有率达到约57.8%,较去年同期的45.1%增长12.7个百分点;而韩国企业的市占率约为25.2%,较去年同期的32.5%下降7.3个百分点。同时,SNE Research认为,在中国和美国等主要动力电池市场都有所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地区的增长率尤为突出,中国企业主导了市场的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本土电池企业也在奋力追赶。今年5月,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宣布开始出货,成为第一家向汽车制造商提供动力电池的欧洲企业。除Northvolt外,法国ACC、英国Britishvolt等企业均在推进电池产能建设。

    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加速迭代,企业须持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推出新产品来保证竞争力。与此同时,电池企业须形成规模效应后才能进一步实现降本。以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为例,两家企业财务状况均有较大改善空间。2019-2021年,中创新航的营收分别为17.34亿元、28.25亿元、68.17亿元,3年增长近300%,但净利润仅分别为-1.56亿元、-0.18亿元、1.12亿元;2019-2021年,蜂巢能源营收由9.29亿元升至44.7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也从约-3.25亿元变为-11.54亿元。与此同时,虽然孵化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近年来与长城汽车关联交易占比逐年下降,但截至今年上半年仍有56.95%。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池企业尤其是二线电池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融资水平。“非龙头企业目前有压力很正常,关键是要提高融资能力先活下来,然后再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稳健运营。”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7084.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新丝路”探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5
    • 12月7日上午,在泰国罗勇府的暹罗东方工业园内的泰国国轩电池工厂内,当两名泰国工人拧紧最后2个螺丝,一个标有NVGOTION字样的动力电池包正式下线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泰国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泰国第一款本土生产的电池包。而这,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样本——国轩高科近年来众多出海举措中的一个案例缩影。 公元前202年,从中国的西安出发一路向西,横贯亚欧大陆,远达北非,这条漫长而古老的道路网,两端直线长度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绵延万里,延续两千多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丝绸之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到今年一带一路已经获得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加入与支持。 从2000多年前的老三样丝绸、茶叶和瓷器,到今天的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中国一如既往地向世界输送着代表美好与和平的新事物。 2006年成立的国轩高科,深耕新能源锂电池领域18载,从安徽中部合肥发轫、发展,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佼佼者、中国企业出海的样板和先行者。全球首个标准电芯工厂、泰国首个电池包、德国首个电池包、占据印度新能源市场最大份额,海外业务增速近300%...... 梳理其海外布局可发现,国轩高科的大部分海外布局都集中在一带一路辐射经济带上,而其中较早布局的东南亚市场目前已经率先实现赢利。国轩高科的“新丝路”探索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最大的业务和收入增长极,更是给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出海范本。 (一)海上风光无限 何不逐浪前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上一年将增长35%,将达到1400万辆;而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940万辆,同比增长39%。而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汽车销售旺季,照此推算,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极有可能突破1400万大关。这个数字,比2022年的1082.4万辆销量高出一大截。 在这个日益庞大的数据当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深思。第一,在1-9月的940万辆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超过60%,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日趋成熟,而中国之外的其他欧非、美洲和亚太等区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一片亟待深度开发的市场。 第二,相比全球汽车的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还有很大的增长预期。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美洲市场、欧非市场、亚太市场的汽车销量数据基本在1800万辆上下,加上中国市场2,000多万辆,合计2022年全球有接近8,000 万辆的市场空间,且四个市场份额相对均衡。假设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汽车都要迎来电动化转型,那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高增长态势。那对于拥有技术和产品双重优势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没有理由不出海。 第三,对比新能源汽车的数据,我们再看对下储能市场的数据。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最近的第六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预言:“我们认为到2030年左右,储能领域对电池的需求量会达到1.5TWh,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需求。”2030年全球对电池的总需求会达到6TWh,电化学储能按占比60%算,也就是3.6TWh左右,1.5TWh的储能市场需求占据了40%左右,储能市场需求不容忽视。除中国外,美欧两大经济体是全球新型储能的主要市场。彭博新能源财经认为亚太地区将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主导地位,预计到2030年将占所有新增储能系统总装机容量的47%。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将占24%,美洲将占18%份额。也就是说到2030年,除中国外,其余海外市场的储能份额预计占50%左右。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巨大而忽略背后的掣肘与壁垒。以美国新修订的IRA法案为例,补贴明显倾向美国本土企业,限制海外企业尤其是中资背景进入美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2022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超1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近20%。因此可以预判法案的实施直接影响未来2-3年中国电池企业和其他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出口业务,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中国企业失去美国市场部分订单。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美国市场需求不会因IRA政策限制而减少,客观上美国需要外部资源和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欧盟也推出了新电池法案,对电池的供应链、碳足迹、电池护照和回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关键原材料法案对于战略性原材料提出了本地化的目标比例,同时规定了单一第三国的供应比例,这也倒逼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快出海布局步伐,赶在政策收紧前提前谋划出海布局,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全球汽车行业巨变深刻影响能源行业,到2030年,汽车电气化将使全球石油需求每日削减至少500万桶。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电动汽车不仅未全世界汽车制造业带来历史性变革,也驱动新的全球能源经济迅速兴起,“我们正在目睹的趋势对全球石油需求有重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内燃机没有竞争对手,但电动汽车正在改变现状。”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传统化石能源时代培养了大批全球著名的汽车企业、石油大亨等。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能源变革时代,在这个倡导可持续能源的时代,不仅我们的汽车轻量化技术要大踏步前进,我们的产业变革也会从金属时代逐步过渡到非金属时代,比如合金、铝合金、铝镁合金等轻量化技术,未来碳纤维、硅纤维、玻璃纤维以及植物纤维等会大规模应用到整个产业中来,所以与新能源相关的产业变革空间同样非常大。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抓紧超欧赶美的今天,另外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一带一路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2013年中国率先倡导了重走一带一路的想法,由于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处在发展初期,碳排放强度偏高的态势难以在短时间内逆转,排放总量仍将上升。有研究指出,如果延续历史上的高碳增长模式,到205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排放量全球占比将高达76%。由此,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绿色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份子,国轩高科在全球超过10个国家有业务布局,业务地域跨越亚洲欧洲和美洲,业务范围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储能业务等,已成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领头羊”,梳理其海外布局可以发现,其大部分的出海布局区域,如泰国、越南、印尼、新加坡、荷兰、瑞士、阿根廷、斯洛伐克等,与“一带一路”的覆盖区域高度重合。 (二)全球化是战略 一带一路是方向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8年前,看看当年的国轩高科做对了什么,才有了今天的走向世界。 千禧年前后,全球锂电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一名高高瘦瘦、总是面带笑容的斯斯文文的青年,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合肥市公务员身份,毅然辞职下海创业,年轻、能吃苦,不怕失败、有冲劲的他,在最初的几年里尝试过出租车、房地产等行业,且小有成就,合肥至少10个楼盘都出自他手。在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做一种磷酸铁锂的储能技术时,他用开发房地产挣来的第一桶金想办法组织了一批懂行的“专家”去跟进交流电池研究。当年国家通过“863”计划和“十一五”等对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支持和鼓励,7月,国内锂电技术取得突破,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问世。次年,这名青年便下定决心,创办了合肥国轩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动力电池上市第一股-国轩高科的前身。这一年,后来被业内称为是磷酸铁锂产业化的元年。这名青年,就是如今的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 对于新技术的重视,自此深深刻在了国轩高科基因里,并播撒到了全球各地。2008年,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成立,在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下,把技术创新当作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2013年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次年又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研发中心,巧合的是,2013年,中国开始第一次提出重走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想法。此后国轩的布局的脚印开始逐步遍及全球,日本筑波、美国克利夫兰、新加坡南洋理工、印度浦那、中国上海、欧洲哥廷根等研发中心相继建立,使得国轩实现了集全球之智、走上全球研发的道路。去年年底,研发技术人数更是达到了总员工数的1/3,其中海外研发人员的数量正成倍增长。到今年三季度,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达到7399个,累计授权专利数达到4843个,近两年的海外专利数量增幅均超过180%。 选对了赛道,瞅准了时机,还远远不够。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把领先的技术成果持续有效转化并应用到市场,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国轩高科在这一点上也堪称业内典范,为其向全球市场进军打下坚实基础。2009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作为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项目,此举也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合肥政府将一整条公交线路——18路公交线作为试点。起点更是设在了当时的市中心市府广场,全程31个站点,近20公里。这条线路的公交车由合肥本地的安凯客车制造,成立才3年的国轩高科便成了安凯客车的独家电池供应商。2010年,这条世界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正式投入使用。 国轩高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徐兴无在此前《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孙金龙对这件事很重视,跟我们说,咱们要干,肯定就要干一票大的,而且不要怕冒险失败。他允许我们失败,说失败了由政府兜着,但我们必须做出影响力。18路车原本规划是用24辆大巴车,孙金龙开会又让多给了几辆,凑到30辆。”由此看来合肥“最牛风投”的案例集上,国轩高科是更早的浓墨重彩的一章。正是合肥给了国轩高科早期将技术市场化应用的土壤。此后的2011年,国轩高科配套江淮汽车,推出了585辆纯电动轿车,2012年又与江淮合作推出了3000辆iEV三代纯电轿车,均开启了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先河,也为两家企业在日后的出口项目合作上奠定基础。 近年来,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但国轩的磷酸铁锂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却依然保持遥遥领先,从最初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110Wh/kg 到如今 230Wh/kg实现量产。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12届科技大会上,国轩高科发布的启晨电池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锰元素,打破了国内外对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的天花板的看法,引领全球锂电技术应用的新方向。 据《汽车商业评论》统计,2017年到2021年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从102家缩减到58家,经历了一轮残酷的洗牌。国轩高科内部也把自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006年-2010年是公司的业务初创期;2011-2015年是快速发展期;2016-2020年则是公司的战略突破期,2021年开始是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时期。如今,国轩高科已在全部布局有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生产基地和配套的八大材料基地。 董事长李缜在2022年的公司新春致辞中表示:“成绩所得,一是习总书记,指明方向,民营企业,信心倍增干实业;二是同仁努力,务实创新,攻克艰难,提质增效求发展;三是国际伙伴,信任支持,守望相助,携手成长创未来。” 国轩高科最大的国际伙伴就是大众,2020年,大众战略投资国轩高科,目前股份占比24.77%,是第一大股东。李缜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大众入股对于国轩高科近几年国际化战略布局的三大重要意义:大众给国轩带来的是,是资本、管理、市场的全面升级。如今,国轩高科不仅拿到了大众标准电芯的全球首个研发定点,和大众在德国电池工厂的技术合作,还在接下来两年中相继获得了大众标准电芯首个中国市场供货定点和首个海外市场的供货定点。今年10月,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潘师(Hans Dieter Poetsch)、CEO奥博穆(Oliver Blume)等大众管理层,在实地考察了国轩高科新站标准电芯工厂后,更是盛赞该工厂是全球电池工厂中的“One of the Top”。 从国轩高科近年的成绩单来看,战略合作伙伴国际化比重持续加大。公司已向越南Vinfast、Ebusco、Tata和美国某大型上市车企持续供货;成功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在储能领域携手Invenergy、JinKo、NextEra Energy、苏美达、日本Edison等开拓海外储能市场;与Ficosa、Idneo以及Pod Point等进一步在储能充电车、家用储能产品等方面探索开拓储能应用的场景;并与西门子、巴斯夫、ABB国际顶级技术创新企业在数字化生产、电池材料领域建立研发与创新合作。 据国轩高科2023年半年度财报,公司上半年总营收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其中海外业务营收30.62亿元,同比增长296.74%,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从2022年上半年的8.94%提升至目前的20.09%。 (三) 坚定长期主义 “新丝路”催生新增长 2000年前,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礼物,且风靡世界;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靠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独特的技术与产品优势,我们再一次向全世界输送着代表速度与激情的美好事物,即出海“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 是历史的惊人巧合,也是时代的独特机遇,国轩高科有幸成为“新三样”出海的一员。如上面所提及的数据,公司海外业务增速逐年加快,形成了国际业务已与中国业务并立的发展态势,并成为两大增长引擎。 国轩高科在“新三样”领域取得上述成绩,在掌舵人李缜看来,这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国际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轩高科研发投入费用达到 24.16 亿元,同比增长107.09%,连续4年占营收比例超过 10%,为行业领先。 全球八大研发中心,超过7000名研发技术人员,超过7000项的电池专利技术,是国轩高科技术进步的强力支撑。公司磷酸铁锂技术全球领先,磷酸铁锰锂和标准电芯的技术研发走在行业前列。尤其是今年以来提出的三代电芯战略,折射出其在技术方面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据国轩高科中国业务总裁王启岁博士在11月份的高工锂电年会上透露,国轩高科第一代电芯产品主要采用铁锂材料,容量从21Ah到30Ah不等,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第二代电芯仍以铁锂材料为主,但容量有所提升,并实现了标准化尺寸,主要型号包括52Ah、105Ah以及15Ah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达到了180-190Wh/kg;而第三代电芯产品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一代产品不仅涵盖了铁锂和三元电芯,还拓展了磷酸锰铁锂等新的化学体系,其产品品类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形成了九大产品系列,是公司未来3-5年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完整的全产业链,无疑将在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国轩高科垂直整合资源,打通了从矿产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产品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产业链。在国内,公司在合肥庐江、肥东布局了电池四大主材,在中国宜春、南美阿根廷布局锂矿资源,在印度尼西亚开发镍钴矿资源等,在北非布局磷矿资源,再加上分散在亚太和欧洲的电池生产基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已经形成。 新能源电池行业作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排头兵,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应有之义。国轩高科连续三年披露ESG报告,充分展示了公司最大限度使用绿电,降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良好表现和经验做法。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第六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交流表示,国轩高科在欧洲哥廷根、斯洛伐克启动的两个项目都规划建成零碳工厂,在项目建设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次,公司在欧洲规划了从材料到电芯,到产品,再电池回收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都将使用绿色能源生产,实现零碳制造、良性循环,以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追踪。 能源领域的广泛合作,是当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强烈共识。当前,全球新能源市场主要是中国、欧非、亚太和美洲四大市场,电池企业要想谋求更大发展,出海是必然的选择。国轩高科算是先行者,早在2015年就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研究院。2020年5月引入大众汽车战略投资,“配套大众、跟随出海”成为应有之义,国际和布局日益加速。截至目前,国轩高科在全球建立了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电池制造基地和八大材料基地,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公司规划到2025年全球电池产能达到300 GWh左右,其中国内200 GWh,海外100 GWh。 其中,在欧洲,国轩高科已经走进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斯洛伐克等国家,在亚太地区,美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尼、新加坡、印度等在列,南美则有阿根廷,非洲则有摩洛哥。这些国家中,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有11个,对国轩高科而言,这无疑是其广阔的新市场,也是全新的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轩高科在东南亚市场动作频频,供货塔塔汽车、Bajaj轻型车走进印度,牵手vinfast打造越南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搭载五菱Air撬动印尼电动汽车市场,助力“泰国制造”的哪吒汽车产品下线,使得东南亚成为公司出海最大市场,还率先实现海外盈利。 “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的企业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全球化已经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已经不可能;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国轩高科董事长认为,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国轩高科坚信, “新丝路”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以路为轴、以地为纸、合作为笔,布局“一带一路”,就是布局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坚定“长期主义”路线,就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 当然,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经历产品获得本地认可,公司最终实现盈利等阶段。第一步已经走对的国轩高科,我们期待时间给我们更好的答案。
  • 《14家央企“扎堆”投资山东重大项目 》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16
    •   2018年1月,山东获批全国唯一新旧动能转换试点省份。   近日,2018央企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国资委与50家央企扎堆聚集山东,掀起了一股央企投资山东的热潮。多家央企表示,山东与央企的合作前景广阔,根据山东高质量发展与央企自身布局结构调整的需要,央企与地方的合作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迈进。   助力山东打好三大攻坚战   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在讲话中感谢山东长期以来对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支持帮助,他说,中央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山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强同山东的战略合作。要落实好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积极对接山东发展战略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山东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推动山东发展再上新台阶。国资委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继续支持央企全面参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参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为山东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讲话中介绍了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国资委和央企给予山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沐浴着总书记亲切关怀的阳光雨露,山东省上下精气神更旺、劲头更足,山东正展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将为央企与山东深化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带来更多难得的机遇。希望央企在山东积极布局重点产业项目,助力山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希望央企积极支持山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山东一起深耕海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开放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添砖加瓦、加油助力,进一步深化生态、文化、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希望央企将更多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布局山东,将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引进到山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刘家义说,山东一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一定推动服务效能再提升,为央企提供全过程、全领域、全天候服务,支持央企做强做优做大;一定坚持深化合作不停步,完善与央企协调推进机制,书写企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18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   山东省省长龚正在致辞中说,山东省正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十强” 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这为山东与央企合作提供了旷阔平台。希望上双方围绕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等,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共享机遇,携手并进。山东省将坚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结果评价,尽心竭力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真正让央企放心落子山东、安心扎根山东。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建材集团一直把山东作为投资和发展的重要省份,“十二五”以来在山东累计完成投资项目219个,目前在鲁企业共有94家,资产总额840亿元,业务涉及水泥、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纤维、新型玻璃、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发电、余热发电、工程服务、污水处理、工程和地质勘查等领域,遍布山东的16个地市,其中水泥产能4333万吨、商混产能1.2亿方、石膏板产能2.8亿平方米、玻璃纤维及制品产能73万吨、锂电池隔膜产能1.2亿平方米。2017年集团在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利润总额近50亿元,上缴税费总额约30亿元。2018年中国建材集团在鲁拟建和在建项目还有93个,总投资额约127亿元。   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群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智民、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洪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等央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山东省政府与14家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18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同时,山东各级政府、省属企业与央企还进行了集体签约。   今年5月,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一行密集拜访了国务院国资委和58家重点央企。每次拜访中,王书坚都向央企主要负责人详细描述了山东作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试点省份的改革设想,并表达了强烈的引资意愿。   对央企来说,新旧动能转换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样是其2018年的重点任务。在山东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向中央企业发出邀请函,以省委书记刘家义和省长龚正个人名义向国资委领导和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发出请柬后,立刻得到了国资委和50家央企的积极回应,这才促成了这次大批央企入鲁投资。   目前,经过整合后全国央企数量总共97家,50家已占据央企数量大半。如此数量的央企集中投资一个经济区域,极为罕见。   “央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拥有雄厚的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实力。山东省政府与14户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8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涉及领域广、发展前景好,必将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山东省省长龚正表示,山东已出台国企改革方案,希望央企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山东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共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