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李承辉、金钟教授在Angew上发表固态锂电池新进展》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10
  •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承辉教授团队联合金钟教授团队在化学类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了题为“金属有机-配位增强的金属聚合物电解质助力宽温域固态锂金属电池(Metal-Organic Coordination Enhanced Metallo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Wide-Temperature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唯一单位,李承辉教授和金钟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副研究员赵培臣和博士研究生王耀达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锂金属阳极(LMAs)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 g-1或2061 mAh cm-3)和超低的氧化还原电化学电位(-3.04 V vs标准氢电极)。然而,LMAs的实际应用面临着与商业液体电解质相容性差的巨大挑战。为了克服LMAs的棘手问题,采用固态电解质(SSE)取代液体电解质已经成为一种有希望的解决方案。现有的无机陶瓷电解质(ICEs)、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以及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面临着同时满足机械强度与柔韧性、高热稳定性、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高离子电导率、高锂离子迁移数()和宽电化学稳定窗口(ESW)等理想特性的挑战。这些材料往往难以在所有这些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均衡,限制了它们在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LMBs)中的应用潜力。

    用配位键交联高分子材料有两大优点。一是配位键的动态性能赋予高分子材料自适应、自修复、可回收等动态性质;二是金属离子的功能性能赋予高分子材料发光、磁性、介电、催化等各种特殊的功能。因此,本研究基于动态配位键利用钼(Mo)桨轮配合物作为四齿连接体,在分子水平上连接有机和无机组分,并合成了一种结构新颖的金属聚合物。基于这种金属聚合物与LiFSI复合,获得了一种在室温条件下具有高离子电导率(0.712 mS cm-1)、高离子迁移数( = 0.625)及较宽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5v)的金属-有机配位增强的聚合物电解质(MPE),用于构建高性能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LMBs)。金属聚合物中的Mo≡Mo单元存在配位不饱和位点可以有效地吸附双(氟磺酰基)亚胺阴离子(FSI-),促进Li盐的解离,释放出更多的自由Li+,还可以促进FSI-的分解。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离子电导率,增加锂离子迁移数,构建固体电解质界面层。此外,动态金属-有机配位键赋予MPE可再加工性和自修复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电极体积变化并保持良好的界面接触。这一策略利用金属-有机配位策略避免了现有CPE的缺点,突破了以往聚合物电解质设计策略的局限性。

  • 原文来源:http://www.huaxuejia.cn/huaxuejia/news/html/news_9519.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华南理工大学王海辉教授课题组在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8
    •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的能量密度和高的安全性一直受到研发机构和电池市场的高度关注。全固态锂电池所使用的金属锂负极具有3870 mAh/g的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材料石墨(372 mAh/g)。但是,锂金属负极使用的先决条件是确保电池的安全性。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应用能有效避免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的形成和锂枝晶刺穿等不利于安全性的因素。无机固态电解质应用于全固态锂电池中仍面临两大难题:1、长的锂离子迁移路径造成电解质内部大的阻抗;2、刚性的电解质与电极材料之间大的界面阻抗。降低电解质的厚度和界面阻抗是开发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王海辉教授课题组采用相转化法成功构筑了具有非对称结构的钙钛矿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的制备过程如下:通过纱网作为孔的模板,浆料之上的促凝剂水和浆料中的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在浓度梯度的推动力下进行上下对流,从而在浆料中形成垂直有序的微孔道结构,经水促凝后浆料硬化得到具有垂直有序孔道的前驱体膜,再经过高温烧结得到垂直孔道结构保持的非对称固态电解质。这种陶瓷固态电解质一侧具有200 μm的超薄致密层,另一侧具有垂直有序微孔道结构(孔径~113 μm)。薄的致密层厚度可以降低离子传输引起的内部阻抗。具有垂直有序微孔道结构的一侧可有效增大与正极材料的接触面积,使得电解质与正极的面积比阻抗由853 Ω·cm2降低至133 Ω·cm2。这种钙钛矿电解质在应用于全固态锂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采用这种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在0.05 C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具有127 mAh/g的高比容量,充放电循环50圈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电池的倍率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该工艺流程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对全固态锂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DOI: 10.1002/aenm.201801433),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蒋周阳,通讯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王素清研究员和王海辉教授。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广东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