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四:坚持不懈全面深化水利改革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本报记者 滕红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水利要坚定改革信心,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要求,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全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就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提高水利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利制度体系。机制领航,制度为先,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关键是有务实管用的工作体制机制。我们要不断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健全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分类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引领现代化治水方略,不断提高水利改革的精准化、精细化、精深化水平,加快构建有利于实现水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治水体系。   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就要加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落实和督促检查力度,加快推进湖泊实施河长制工作,指导各地落实河长制六项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让河湖休养生息、生生不息。河长制直指当前河湖治理存在的问题,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各地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担当意识,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确保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抓好整改落实,加强跟踪督导,推进任务落实,抓好河长制工作,做好中期评估,加强基础工作,推广典型经验,做好年度总结。同时,提早谋划今后河长制工作计划,将河长制目标任务、责任措施落实到河段上,更加精准地实施涉及河湖管理保护的专项行动,全面提速河长制各项工作。   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就要持续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道至简,简化是为了进一步高效,规范是为了进一步自律有序。“放管服”向群众交出“明白账”,为接受监督打开“一扇窗”。我们要在继续减少水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研究制定政府水行政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投资项目涉水行政审批分类合并实施,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不断强化并严格遵从现代治水的基本逻辑。   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就要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只有牵住“牛鼻子”,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才能以重点突破撬动全局。我们要落实中央加大水利投入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和聚集放大作用,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用好过桥贷款、抵押担保贷款、融资担保、专项建设基金等政策,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参股控股、特许经营、股权债权融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   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就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培育水权水市场,推进水流产权确权试点,进一步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范围。我们要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扎实做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国水权交易所作用,抓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要抓紧总结汇总试点进展情况,攻克难点,真正把试点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建好水利改革的“前哨站”,推动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改革难,深化改革更难,全面深化改革难上加难。水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 作者: 责编: 李珊珊 中国水利报

相关报告
  •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一: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本报记者 周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水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实在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着力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问题,加快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民生水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需要优先发展的基本民生领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民生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但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地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水情出发,从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的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利难题,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也在变化,我们就是要着眼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拓展民生水利的发展内涵,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民生水利发展格局。   在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及淤地坝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等防灾减灾工作中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首位,把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小水电工程、水生态文明等水利建设中,要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设施作为建设的优先领域,增强民生水利服务功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水利移民安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水利管理中,切实维护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在推进水权改革、水价改革、农村水利改革等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让水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通过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实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需要尊重和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一切的发展是为了人民。民生水利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先行先试。人民群众是民生水利实践中不变的动力源泉。我国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量大面广,要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水利投融资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民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要创新管理机制,发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作用,因地制宜探索民生水利工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汇聚起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磅礴之力。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时代的步伐已擂响鼓点,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水利的内涵,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让民生水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确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 责编: 李珊珊 中国水利报
  • 《中国水利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中国水利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字体: 大中小打印2017-10-3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 "发现", 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报记者周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也是水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实在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着力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不断增强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