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一: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本报记者 周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水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实在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着力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问题,加快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民生水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需要优先发展的基本民生领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民生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但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地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水情出发,从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的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利难题,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也在变化,我们就是要着眼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拓展民生水利的发展内涵,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民生水利发展格局。   在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及淤地坝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等防灾减灾工作中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首位,把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小水电工程、水生态文明等水利建设中,要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设施作为建设的优先领域,增强民生水利服务功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水利移民安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水利管理中,切实维护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在推进水权改革、水价改革、农村水利改革等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让水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通过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实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需要尊重和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一切的发展是为了人民。民生水利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先行先试。人民群众是民生水利实践中不变的动力源泉。我国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量大面广,要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水利投融资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民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要创新管理机制,发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作用,因地制宜探索民生水利工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汇聚起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磅礴之力。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时代的步伐已擂响鼓点,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水利的内涵,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让民生水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确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 责编: 李珊珊 中国水利报
相关报告
  • 《中国水利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中国水利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字体: 大中小打印2017-10-3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 "发现", 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报记者周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也是水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实在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着力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不断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不断增强人民群..。
  •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三: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本报记者 马晓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生态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今后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努力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工作全局,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已成为水利全行业的共识,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地融入水利工作的各环节,水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强烈,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关系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新的转变对水生态建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水体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等突出问题, 需要我们在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着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   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努力实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要大力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建设清洁小流域,发展绿色小水电,统筹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   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逐步强化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节约水资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强化工业和城镇节水,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创建节水型企业、工业园区、学校和居民小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要积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强化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水利人的努力。 作者: 责编: 杨柳 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