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碳纤维结构电池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3
  • 科技日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当汽车、飞机、船舰或计算机采用一种既能作为电池又能作为承重结构的材料制造时,其重量和能源消耗将大大降低。据10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的论文,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在“无质量储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开发出一种多功能碳纤维结构电池。这种电池可以将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减半,使手机像信用卡一样薄,或者将电动汽车单次充电的续航里程提高70%。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员里卡·乔杜里表示,他们研发出的这种结构电池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其刚度与铝相当,且能量密度足以商业化应用。结构电池是一种既能储存能量又能承载负荷的材料。让电池材料成为产品实际构造的一部分,意味着在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持工具、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产品上可以实现更小的重量。

    2018年,该团队首次证明,刚性和硬度都很高的碳纤维可通过化学方式储存电能,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这项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也被《物理世界》杂志评为当年十大突破性成果之一。

    此后,研究团队进一步发展了其概念,提高了电池刚度和能量密度,在2021年将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到每千克24瓦时(Wh/kg),相当于同类锂离子电池容量的20%左右。而此次,他们将能量密度提升至30Wh/kg。尽管这仍然低于当前常用电池,但效果却大不相同。当电池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由轻质材料制成,整车重量就能大大降低。这样一来,电动汽车所需的能量就会大大减少。

    研究人员对电动汽车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如果配备新的结构电池,续航里程将比现在增加多达70%。结构电池单元的刚度也显著提高,以吉帕(GPa)为单位的弹性模量从25增加到了70。这意味着该材料可以像铝一样承载负荷,但重量更轻。

    研究人员表示,从多功能性角度来看,新电池的性能优于上一代电池两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好的电池。然而,在电池单元从小规模实验室制造走向大规模生产、应用于科技产品或车辆之前,还需进行大量工程工作。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4/09/12/detail_20240912175992.html
相关报告
  • 《精功科技:有效幅宽1米碳纤维微波石墨化生产线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6
    • 7月31日,精功科技(002006.SZ)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早前与永虹股份控股公司UHT碳纤维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浙江精虹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碳纤维微波石墨化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并与永虹股份联合开展了有效幅宽1米碳纤维微波石墨化生产线(以下简称“微波石墨线”)的研发试制工作。 精功科技表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了该生产线的各项试制工作。根据大批量满负荷测试结果显示,常规T300/T400碳丝经过该生产线微波石墨化处理后,模量和强度均可提升10%-15%,最终产品品质等级达T700/T800以上,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填补国内空白。 公告显示,该生产线主要采用微波石墨化工艺技术,以国产普通碳丝为基础,利用微波与碳纤维直接耦合加热实现石墨化,整线具有超高升温速度、低系统需求、重塑碳纤维结构、大幅提升碳纤维性能等特性,可为用户提供差异化定制的碳纤维产品(如:中强高模、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等不同等级的特殊规格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风电、压力容器、汽车、燃料电池等对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领域。 精功科技称,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是碳纤维装备行业领域中微波石墨化工艺技术应用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国内碳纤维装备产业化、国产化进程,为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后期,公司将积极推动微波石墨化技术在常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中的应用,即用微波石墨化炉替代高温碳化炉,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品质、降低生产能耗,以实现国产高性能碳纤维低成本生产的发展目标。
  • 《超弹性抗疲劳碳纳米纤维气凝胶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26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研究团队与梁海伟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热解化学控制,将结构生物材料热转化为石墨碳纳米纤维气凝胶,其完美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具有显著的热机械性能,并实现了大规模合成。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上。   具有超弹性和抗疲劳性的轻质可压缩材料,是航空航天、机械缓冲、能量阻尼和软机器人等领域的理想材料。许多低密度的聚合物泡沫是高度可压缩的,在重复使用时往往易疲劳,并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和熔融温度附近发生超弹性退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虽具有固有的超弹性和热机械稳定性,但涉及的复杂设备和制备过程使其只能制备毫米级尺寸的材料。另一方面,大自然中从几亿年进化而来的复杂层次结构生物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它们是纯有机或有机/无机复合结构,通常只适合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因此,将这些非热稳定的结构生物材料转化为具有固有层次结构的热稳定石墨材料,有望创造出热力学稳定的材料。   该团队发展了一种利用无机盐对细菌纤维素进行热解化学调控方法,实现了大规模合成、形态保留的碳化新工艺,研制的碳纳米纤维气凝胶较好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不随温度改变的超弹性和抗疲劳性能。由于碳纳米纤维气凝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机械性能并可实现宏量制备,在诸多领域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适合极端条件下的机械缓冲、压力传感、能量阻尼及航天太阳能电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