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Omicron感染者流行病学研究发表,揭示了真实世界中的病情严重程度》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新冠病毒Omicron突变株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COVID-19疫情。流行病学研究是揭示Omicron突变株传染性、免疫逃逸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基础,也是做好预防和疫苗接种部署的关键。

    丹麦学者于Euro Surveill(欧洲检测)发表了785例丹麦Omicron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与同期的Delta突变株感染者进行了比较,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做一解读。

    丹麦于2021年11月28日首次在南非返回的旅行者中发现了两名Omicron感染者,截止到12月9日,共登记了785名感染者。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报道的是Omicron variant cases,而不是patients;我们在这里把cases翻译成感染者。需要首先区别研究对象是患者,还是感染者,才能在后面做出科学客观的理解,尤其是与既往认识做比较时。

    丹麦报道的cases是全国检测数据,而不是医院的数据,也就是说,其cases的定义是RT-PCR或者全基因组测序(WGS)确定的Omicron感染者。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丹麦针对新冠的检测在全球亦处于领先位置,检测范围不仅仅是临床确诊病例,也包括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还包括从12月1日开始对所有国际旅行者的检测。

    所以丹麦的这项流行病学研究,展示的是Omicron感染者相对完整的情况;而这正是各国研究者急需知道的数据资料。

    丹麦的研究显示,该国Omicron病例从12月4日开始,每天增长40%。这意味着不到两天就翻一番。

    1、感染者的人口学特点

    感染者年龄从2岁到95岁,年龄中位数为32岁;55%为男性;77%无旅行史,显示这组研究更接近社区感染病例。

    2、Omicron感染者的疫苗接种史和既往新冠病毒感染史

    这组Omicron感染者中,共有83.1%完全接种或者加强接种了疫苗,其中有76%接种了2剂疫苗,另有7.1%接种了第3剂疫苗。另有4.3%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而Delta感染者中,则只有53.2%完全接种或者加强接种了疫苗。只有0.9%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

    3、Omicron感染者的病情

    可以看到,报告了症状的Omicron感染者中,有73%有症状,27%无症状。Omicron感染者中,有1.2%住院,对比Delta感染者为1.5%;Omicron感染者中,有0.13%住ICU,对比Delta感染者为0.11%;Omicron感染者中,没有病例死亡,对比Delta感染者为0.07%。

    Hanson解读:

    这是针对Omicron突变株的第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尽管样本量小,但是丹麦做的检测非常完善,所以仍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资料。

    这组资料也继续验证着:

    1、Omicron突变株有高于Delta突变株的免疫逃逸

    83.1%的Omicron感染者既往接种过2剂或以上疫苗。不过这组数据,也让我们首次看得,原来Delta突变株的感染者也有50%接种过2剂剂以上疫苗。而丹麦已有77.5%的人群完全接种过疫苗,仍然未能阻挡新冠病毒Omicron突变株的蔓延。

    2、Omicron的传染性极强

    正如本文及上图展示的,一旦Omicron蔓延开来,不到2天就翻一番。

    3、Omicron感染者1.2%住院,0.13%需要入住ICU

    所以真实世界中Omicron感染者的症状确实不重。但是比之前毒株更弱吗?Delta感染者也仅有1.5%住院,0.11%需要住ICU。本文没有做统计学比较,我们猜想是由于作者考虑到样本量小,担心结论不可靠。

    但这个结果已经显示,本组中Omicron突变株感染者和Delta突变株感染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差不多;但不要忘了,Omicron组有更高比例的疫苗接种者和既往感染者。实际上,疫苗接种使得真实世界中COVID-19患者的病情普遍变轻。

    4、我们有理由放松吗?

    看到这个结果,个人肯定是更敢和家人一起外出过圣诞节了。但条件是:完全接种疫苗或者接种加强针;另外就是严格戴好口罩、保持距离。但政府和公卫管理者却更为焦虑和紧张。因为感染病例数增高,意味着全社会的住院和病死总数会增高。

    更关键的是,根据另外一项挪威研究的病例报道,疫苗接种后Omicron感染者的常见症状已经完全不同,最常见的症状依次是:咳嗽(83%)、流涕(78%)、疲劳(74%)、咽痛(72%)和头痛(68%)。你看,和流感有区别吗?

    (疫苗接种者)早期症状和流感区别不大的Omicron突变株,无疑会降低感染者就诊的意向和防疫的难度。

    但是,和流感相近的Omicron感染者,是由于Omicron突变株吗?挪威研究的答复是“否”。目前挪威Omicron感染者的Delta突变株感染者的症状没有区别,都是由于疫苗接种,降低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说了这么多,做一简单小结:

    1、Omicron突变株传染性极强,一旦传播开,病例两天翻一番。所以,第一时间诊断和隔离,非常关键。

    2、Omicron突变株对疫苗的免疫逃逸非常明显,但是Delta突变株也更加活跃。因为疫苗接种时间延长后,保护力就是降低嘛。所以,加强接种,非常关键。

    3、好消息是,真实世界中发现,Omicron感染者的症状确实较之前轻(1.2%住院,0.13%入ICU),但是目前没有证据比Delta突变株感染者更轻(1.5%住院,0.11%入ICU)。目前的感染者症状都变轻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感染者都完全接种了疫苗。

    4、坏消息是,Omicron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流感真是很像,这也会增加防疫的难度。

    所以,大家感染Omicron的几率明显增高;但是完全疫苗接种者的Omicron感染后症状相对来说不是如之前那么可怕,但和Delta感染者很可能仍旧差不多。希望对首篇Omicron感染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您准确理解目前的疫情有些帮助。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4206.html
相关报告
  • 《了解英国猴痘的感染严重程度和流行病学特征 》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3-12
    • 2022年5月,在英国发现了感染猴痘病毒的个人,他们与流行地区没有明确的旅行联系。了解mpox的临床特征和感染严重程度对于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是必要的。本文的研究期为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包括3375名猴痘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个体。从感染到入院的后验平均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89天(95%可信区间(CrI):13.60,16.32)和7.07天(95%CrI:6.07,8.23)。我们估计模拟感染住院风险为4.13%(95%CrI:3.04,5.02),而总样本病例住院风险(CHR)为5.10%(95%CrI:4.38,5.86)。总体样本CHR估计女性为17.86%(95%CrI:6.06,33.11),男性为4.99%(95%CrI:4.27,5.75)。观察到每种性别的CHR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表明女性感染严重程度增加或感染确定率显著降低。据估计,英国74.65%(95%CrI:55.78,86.85)的猴痘病毒感染是在疫情期间捕获的。 文献信息:Ward, T., Overton, C.E., Paton, R.S.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infection severity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pox in the UK. Nat Commun 15, 2199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5110-8
  • 《Nature:谢晓亮/曹云龙等揭示Omicron感染极难实现群体免疫》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0
    • 新冠疫情暴发已逾两年,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态势未见消退,对人类生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奥密克戎变异株 BA.1、BA.2、BA.2.12.1、BA.4、BA.5 的接连出现对疫苗接种的预防效果和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变异株的受体结合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亟待详尽研究。 2022年6月17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昌平实验室谢晓亮/曹云龙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课题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南开大学沈中阳课题组,在 Nature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奥密克戎突变株 BA.2.12.1、BA.4、BA.5 新亚型呈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并且对奥密克戎 BA.1 感染者康复后血浆出现了显著的中和逃逸现象。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分离并表征上千个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后,发现奥密克戎 BA.2.12.1、BA.4、BA.5 进化出的新突变能够特异性逃逸 BA.1 感染所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并且,奥密克戎 BA.1 感染存在“免疫原罪”现象,即 BA.1 感染主要唤起之前原始株疫苗所诱导的记忆B细胞,而很难产生特异性针对 BA.1 的中和抗体。 这些发现提示,基于 BA.1 的奥密克戎疫苗可能已不适合作为现有免疫背景下的加强针,所诱导出的抗体对新变异株将不具有广谱保护效力。并且,由于新冠病毒存在“免疫原罪”现象并且可以快速进化出免疫逃逸突变位点,通过奥密克戎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是极难实现的。 该研究最早于2022年5月2日在线发布于 bioRxiv 预印本平台,是世界首篇系统性研究 BA.2.12.1 和 BA.4/5 刺突蛋白结构和体液免疫逃逸特性,揭示奥密克戎突变株“免疫原罪”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 Science、New York Times、ABC News 等多家知名媒体的报道。 目前主要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都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为了研究其传播能力与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构象和受体结合能力的关系,合作团队解析了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BA.3、BA.2.12.1、BA.2.13 以及 BA.4/5 刺突蛋白三聚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并分别测定各突变体刺突蛋白或受体结合域(RBD)与 hACE2 的亲和力。 结构分析表明,BA.4/5 携带的 F486V 突变可能导致 hACE2 亲和力下降,但 L452R 和 493Q 回复突变降低了这一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BA.2.12.1、BA.2.13 和 BA.4/5 对 hACE2 的亲和力与 BA.2 相当(图1)。 研究发现,接种三针疫苗人群的血浆对 BA.2.12.1 和 BA.4/5 的中和能力相比 BA.2 有大幅下降,且 BA.1 突破感染的康复者血浆对 BA.2.12.1 和 BA.4/5 的中和能力也有明显下降。流式细胞分析和单细胞 VDJ 测序结果说明,BA.1 突破感染主要唤起人体内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对原始株的体液免疫记忆,由此诱发的抗体可以同时中和原始株和 BA.1,但对新变体的广谱中和活性不佳,这符合“免疫原罪”理论,提示基于 BA.1 的奥密克戎疫苗难以对新的突变体提供广谱有效的预防能力,可能并不适合作为现有人群免疫背景下的加强针(图2)。 对抗体药物的研究也印证了奥密克戎株新亚型高度的中和抗体逃逸能力,多数现存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中和活性大大下降。BA.2、BA.4 和 BA.5携带的 S371F、D405N 和 R408S 位点突变导致大部分乙型冠状病毒广谱抗体(如S309)失活,而 LY-CoV1404(Bebtelovimab)和 COV2-2130(Cilgavimab)仍然对 BA.2.12.1 和 BA.4/BA.5 保持中和活性。 此外,团队筛选出了一对表位不冲突的广谱乙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组合 SA58 和 SA55,该抗体对能高效中和包括奥密克戎株新亚型在内所有流行过的突变株,以及非典病毒,RaTG13,Pangolin-GD 等 Sarbecovirus 病毒,有望成为兼具强效预防和治疗效果的药物(图3)。 为了进一步探究奥密克戎突变株的中和抗体逃避机制,团队利用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确定了1640 个与 RBD 结合的抗体的逃逸图谱、表位分布和对奥密克戎株中和功效,其中614个和411个分别来源于 BA.1 康复者血浆和接种新冠疫苗的 SARS 康复者血浆。通过对逃逸图谱的无监督聚类,抗体分为 A、B、C、D1、D2、E1、E2.1、E2.2、E3、F1、F2、F3 共12类,数据表明属于同一类内的抗体有相似的结合抗原和中和特征,各类抗体的主要逃逸位点与该类代表性抗体在复合物结构中的结合表位一致(图4)。 614个来自 BA.1 突破感染康复者血浆的抗体中包括512个原始株/BA.1 RBD 交叉结合的抗体,以及102个仅结合 BA.1 RBD 的抗体。交叉结合抗体主要富集于 E2.1、E2.2、E3、F1 等非 ACE2 竞争表位,其中 E3 和 F1 类抗体的中和活性普遍较差,E2.2 类抗体中和活性一般,E2.1 类抗体虽有较好的中和活性,但受携带 L452Q 的 BA.2.12.1 和携带 L452R 的 BA.4/5 的影响,中和活性降低。仅结合 BA.1 的抗体则几乎都与 ACE2 竞争,具体的结合位点与结合原始株 RBD 的抗体大不相同,这表明 BA.1 RBD 的抗原性相比原始株 RBD 有很大变化。同时,这部分抗体被 BA.2 和 BA.2.12.1 的 D405N 及 BA.4/5 的 F486V/L452R 严重逃逸。这些结果单个抗体水平解释了为何 BA.1 突破感染的康复者血浆被奥密克戎株新亚型逃逸(图4、图5)。 假病毒中和实验和结构分析表明,SARS-CoV-1/2 RBD 交叉结合的广谱中和抗体集中分布的表位(E1、F2、F3)也都受到 BA.2、BA.2.12.1、BA.2.13 和 BA.4/5 所携带的 S371F、D405N、R408S 突变的影响。其中 E1 类抗体由于 S371F 引起的局部构象变化导致亲和力下降,F2/F3 类抗体多数被 D405N 和 R408S 突变逃逸。这表明乙型冠状病毒B支系(sarbecovirus)的广谱中和抗体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奥密克戎 BA.2、BA.2.12.1、BA.2.13 和 BA.4/5 变异株逃逸(图6)。 本研究展示了联合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和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在抗体筛选表征工作上的强大应用潜力,结合逃逸图谱聚类和各个表位代表性抗体的结构分析,成功在单个抗体水平上解析出奥密克戎 BA.1 株突破感染康复者血浆中抗体的表位分布,以及奥密克戎株新亚型逃逸各类中和抗体的物理化学机制,并构建出新冠病毒 RBD 抗体结合表位、逃逸图谱、中和活性的综合数据库,为后续抗体药物和广谱疫苗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