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石峰教授:宏观超分子组装实现快速水下粘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4
  • 水下高粘附材料是材料工程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但是有关水下粘附材料的作用机理依然有待明确。宏观超分子组装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是表面修饰有大量超分子识别基团的十微米以上的宏观构筑基元,以及它们之间基于超分子多重相互作用的碰撞、识别和组装的过程。宏观超分子组装不仅为构筑体相超分子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案和研究思路,也为水下粘附材料、内源性自修复材料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模型。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石峰教授带领的超分子研究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题为“Elasticity-dependent fast underwater adhesion demonstrated by macroscopic supramolecular assembly”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从基底变形能力对界面间多重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备了不同弹性模量的水凝胶,并通过交替层状组装(LbL)技术在其表面引入环糊精(CD)和偶氮苯(Azo)基团,研究其组装行为,从而初步阐明了“具有高柔性的表面是实现宏观超分子组装的基本设计原则”。进一步,研究人员将这一设计原则应用于快速水下粘附的研究,阐述了水下粘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水凝胶弹性模量(0.52 MPa)较低时,表面具有较好的柔性,变形能力强,界面处的超分子官能团能够迅速的发生多重相互作用,构筑基元之间能够实现快速水下粘附,而在2.45 MPa的水凝胶体系中,表面变形能力差,界面处超分子官能团不易发生多重相互作用,水下粘附力值较低。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制备不同弹性模量的水凝胶构筑基元并研究其组装行为,对不同弹性模量的构筑基元的组装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宏观组装的几率随弹性模量的增加而降低,从而提出并验证了“具有高柔性表面是实现宏观超分子组装的基本设计原则”这一学术观点,进一步,以宏观超分子组装为手段和研究模型,通过调控材料的弹性模量,实现了快速的水下粘附,阐述了水下粘附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结果为水下粘附材料及功能性超分子凝胶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803632(Elasticity-dependent fast underwater adhesion demonstrated by macroscopic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Angew. Chem. Int. Ed. 2018, DOI:10.1002/anie.201803632.)

相关报告
  • 《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工大学ACS Nano: 易通过肾脏清除的超小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肿瘤高效光动力学治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8-15
    • 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工大学ACS Nano: 易通过肾脏清除的超小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肿瘤高效光动力学治疗. Alisa 4分钟前 6浏览 背景介绍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尺寸以及多种多样的架构,已经在生物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在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中,基于光敏剂的MOF展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在MOF的框架结构中,光敏剂之间被很好的分隔,避免了由于光敏剂聚集而引发的性能下降。然而,目前的MOF材料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它们的进一步临床转化:(1)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MOF材料的尺寸通常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这种尺寸的MOF会被内皮网状系统捕获,引起材料在体内的长期滞留而引发长期毒性;(2)由光敏剂产生的单线态氧在10纳米的扩散距离以上就会发生湮灭,因此大尺寸的MOF中,材料内部产生的单线态氧会在材料内部发生湮灭,不能发挥治疗作用,导致光动力学治疗的低效率;(3)很多不稳定的MOF材料会在体内发生降解,产生有毒的游离金属离子和相关配体,从而产生极大的生物毒性。 成果简介 .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任劲松研究员、曲晓刚研究员和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刘桢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合作,报道了一种可以被肾脏快速清除的超小卟啉MOF材料,也被称为MOF纳米点,用于肿瘤高效光动力学治疗。这种MOF纳米点由具有高稳定性的PCN-224 MOF作为前体,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而成,具有很好的生物稳定性。同时,MOF纳米点的水合粒径只有4.5纳米,可以很好的被肾脏快速清除,并以完整的形式排出体外,大大地降低了MOF材料的长期毒性。更重要的是,由于MOF纳米点的超小尺寸,光照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很好地从材料框架中扩散出去,极大地避免了在材料内部发生单线态氧的湮灭,显著地提高了光动力学治疗的效率。 图文导读 . 图1: MOF纳米点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以及材料的表征。 图2: MOF纳米点的合成过程与形成机理。 图3: 通过细胞实验验证MOF纳米点的光动力学治疗性能。 图4: 通过ICP-OES与小动物荧光活体成像分析MOF纳米点的生物分布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图5: 荷瘤小鼠实验验证MOF纳米点的光动力学治疗性能。 总结 . 通过使用可被肾脏清除的MOF纳米点作为光敏剂,肿瘤可以被有效治疗,并大大降低了MOF材料的生物毒性,有助于进行安全而又高效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这一策略会促进安全且有效的光动力学治疗平台的开发和临床转化。该成果以Renal-Clearable Porphyrin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dots for Enhanced Photodynamic Therapy发表在材料学领域著名期刊ACS Nano上,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欢和余东琴,合作作者为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方蛟和曹长翠。
  • 《清华大学在多功能石墨烯宏观组装体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6
    •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宏伟教授课题组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基于仿生矿化过程合成可再造型、自修复的多功能石墨烯复合材料》(Synthetic Multifunctional Graphene Composites with Reshaping and Self-Healing Features via a Facile Biomineralization-Inspired Proces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室温下快速合成多功能石墨烯宏观组装体的方法。通过调节水分含量调控石墨烯组装体的软硬状态,实现反复造型功能及可回收性,有望用于石墨烯材料的多维多尺度快速加工与成形。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烯的高效制备及宏观组装对其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石墨烯宏观组装体的常规制备方法需要严格的反应条件,且一旦成形后,不可再被重塑或回收。因此,在需要复杂形状石墨烯结构与器件的应用场合,可任意塑性的石墨烯宏观体尤为重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朱宏伟教授课题组将具有丰富官能团的氧化石墨烯加入仿生矿化凝胶体系,形成氧化石墨烯、无定形碳酸钙纳米粒子、聚丙烯酸交联网络结构(图1)。该复合材料在湿润状态下具有柔性、延展性及可拉伸性,可实现复杂造型。在干燥条件下保持原有造型,具有高强度、韧性及硬度。通过水分控制实现了两种状态的可逆转变。此外,该复合材料具有极佳的重塑性和自愈合能力,可进一步修饰或加工以满足各种特定的应用需求(如能源储存、促动器、传感器)。该方法具有简便、高效、低成本等特点,可推广至其它材料的灵活组装。    图1. 氧化石墨烯宏观组装体的形成机理及造型展示   近年来,朱宏伟教授研究团队专注于低维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表征及应用技术开发,在结构设计、柔性器件、环境/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化学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纳米快报》(Nano Letter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   本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4级博士生林舒媛,通讯作者为朱宏伟教授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芹泽武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面上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8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