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发现江豚新种群专家呼吁相关区域禁捕捞-新闻中心-杭州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4
  • 2017-07-22 15:24:36 杭州网.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江口崇明西部东风西沙水域常年可发现江豚的踪影,根据江豚的生活习性,推测该水域活动的江豚属于长江亚种。这是崇明岛西部水域近年来新发现的江豚种群。

    长江口发现江豚新种群

    研究室主任、上海海洋大学唐文乔教授透露,他们在前期调查发现,江豚中的长江亚种本只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及其大型通江湖泊,而它的近亲——俗称的海江豚(东亚亚种)则生活在我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

    以前认为长江口出现的都是海江豚,但科研团队连续5年的考察,发现海江豚一般不会到上海长江大桥西侧的淡水水域活动,长江亚种也不会越过大桥的东侧水域栖息。

    “由于春末到夏季是长江口的渔汛期,江豚的饵料鱼类丰富,能容纳较多的江豚种群。因而在春末夏季,我们经常可以在长江口外侧看到海江豚的出现。”唐文乔说。

    据公开信息,长江亚种是江豚属中最濒危的一个地理种群,随着白暨豚在2007年8月8日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江豚已成为长江目前唯一能见的鲸类物种,并且全部种群的数量,加起来已不足1000头。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最近在崇明岛西侧水域发现了一个长江亚种群体,个体数量约有30头,这对处于极度濒危中的江豚保护是一个好消息”。唐文乔说。

    江豚被“挤”,生存空间变窄

    唐文乔说,长江江豚喜欢生活在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湖泊以及有弯道、分汊和江心洲滩分布的河段,栖息地水质要求较高。但长江口航运繁忙,水体较深的地方大多被辟为航道。在长江口南岸一带,码头林立,常年装卸作业繁忙,江豚已很难适应,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在长江口南北区域,沿岸滩涂广阔,河床平坦,退潮时大片河床裸露,因此很大一部分水域也已不适合江豚的栖息。

    上海海洋大学在长江口水域的江豚种群调查报告表明,崇明岛周边环境良好,生境正在改善,在东风西沙水域更为僻静,人为干扰较少,不仅常年可见江豚出没,种群数量也较为稳定,是长江江豚活动的聚集点水域。

    呼吁:建立江豚监护的重点区域

    唐文乔介绍:“我们的资料补充了长江口江豚种群的分布信息,发现崇明东风西沙水域是长江江豚活动的一个热点水域。”

    为了保护濒危江豚,他已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将这片水域作为巡视执法的重点区域,全年禁止渔业捕捞;采取一系列措施,并指派或聘请专人监护该水域的江豚活动状况,定期监测该水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状况,进一步考察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饵料生物状况。

    “能够将该水域作为江豚监护的重点区域,甚至建立江豚的自然保护区,这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将是一件大好事。”唐文乔激动地说。

    行动:留住江中“大熊猫”

    江豚的吻部短圆,看起来像一直在微笑,和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为了增加市民对江豚保护知识的了解,提高沿江渔民的江豚救护技能,形成江豚救助的立体网络体系,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从2012年就开始在长江河口区开展了广泛的江豚保护宣讲活动。

    几年的宣讲,已构筑起一支由专业渔民、岸线保洁员、沿江村民和广大市民等组成的一线信息网络,共同关注着长江口江豚的动态。

    对于唐文乔等人提出的保护建议,渔政监督管理部门表示,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为江豚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江豚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对该水域加以注意,加大监测和管理力度,并适时进行专题座谈研讨,推进相关管理制度措施的完善。

    (原标题:长江口发现江豚新种群 专家呼吁相关区域禁捕捞).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记者 周航 编辑:张一寒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报告
  • 《从47到0,谁该为江豚之死负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2017-12-09 00:03:59 来源: 红网(长沙) 在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两年采砂后,有学者发现瓢山水域江豚数从47降为0。曾经批示此地采砂的江西省水利厅向记者表示,批示采砂之前,按程序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彼时没有部门提示那里是长江江豚保护区。(12月8日《新京报》) 江豚,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江猪”,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它圆润可爱,有着上扬的嘴角,看起来似乎向每一位看它的人微笑。从很多年前起,科考人员总是时不时地发出警告:江豚的数量日益减少,人类要保护江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避难所”的鄱阳湖,航运、采砂、捕捞、水污染等人类活动,一直挤占着江豚的生存空间。鄱阳湖瓢山水域的江豚数量,从47到0,无法表达喜怒哀乐的江豚,正在一步步走向灭绝,而这个刺眼的数字,难道不正在质问一些人:谁该为江豚之死负责? 2014年,江西省水利厅做出批示,有资质的采砂企业可以在鄱阳湖的部分水域进行采砂。批示采砂前,按程序,江西省水利厅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这几个保护鄱阳湖生态的主要部门,竟然没有一个部门没有一个人想起,瓢山水域是长江江豚的保护区。于是,采砂船蜂拥而上,将砂石从湖底吸上来,直接在湖中进行分选,细砂被抽走卖掉,粗砂则直接倾倒在湖中。渐渐地,小砂岛在瓢山水域星罗棋布,零零散散分布在水域两岸,蔓延数公里。生活在这一水域的江豚,因为环境被破坏,没有了小鱼、贝类等食物,没有了草洲浅滩之类江豚抚幼的重要场所,接近灭绝似乎已成定局。 身为江豚的重要保护单位,江西省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等部门,究竟在保护江豚上花了多少心思?今年5月,国家农业部等部门将长江江豚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加上一直以来江豚每年以5%到10%的死亡速度锐减,相关部门竟然没有想到在鄱阳湖里无序采砂等行为会给江豚带来多大的伤害,更没人想到那片水域是江豚生活的主要区域。这种尸位素餐的行政管理方式,必须要为江豚之死负责,该让位的让位,该追责的追责。更重要的,不能再让那些“不知道江豚为何物”的地方领导来担保护江豚的重任了,否则,再完美的保护方案也是废纸一张,江豚这一珍贵物种只会快速步白鳍豚的后尘,最终走上灭绝之路。 谁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渔民们,一网下去就能捕到几十斤刀鱼?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白鳍豚,在东晋郭璞笔下也是“江中多有之”?可如今,从刀鱼到中华鲟,从白鳍豚到江豚,各种水生动物在人类的过度活动中唱着灭绝的挽歌,人类听到了,却似乎并不在乎。而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吗? “保护动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多么响亮的警钟。一只只江豚离我们而去,天灾大于人祸,官祸甚于民祸。“让江豚繁衍生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行动起来,将问责利剑高悬,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江豚一个安稳的家。但愿江豚迷人的微笑能唤醒人性,不会在某些人的冷血中走向种群灭亡。 文/梦离柯
  • 《钱塘江边,一条江豚宝宝搁浅》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2017-12-11 05:37:18 来源: 钱江晚报(杭州) 离钱塘江北岸大约10米的浅滩区域里,一头黑灰色的江豚露出大半个躯体在水中来回扭动,冬日的暖阳照射在它的背脊上,泛着银色的光泽。 昨天中午,钱塘江海宁塔山坝边晒太阳的一位海宁市民发现了这一幕。一开始,他发现平静的江面上有些异样,再定睛一看,有些欣喜,江水里搁浅的萌物,似乎很像江豚。 就在上个月,本报报道了《钱塘江里捕鱼42年萧山老孔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江豚》,一个月后,钱塘江里又有了江豚的消息。 江豚江边搁浅,引众人救援 经检查无碍后已放生 “我在江边塔山坝这边发现一头江豚搁浅了,你们快派人来救援吧。”昨天中午12点30分许,海宁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接到市民打来的救助电话。 “市民给我们传来了视频,看起来的确很像江豚。但是钱塘江流域海宁段面已经有超过10年没有发现过江豚了。”大队长许伟东对这事很感兴趣:“我们一边准备救援,一边连线了浙江省海洋研究所专家,专家判断说确实是江豚。” 得到通知后,海宁民间救援组织海豹救援队的队员们也驱车赶往现场。“我们用自带绳索把人放下去,慢慢靠近这头江豚。”海豹队队长侯雪源对钱报记者说,江豚非常可爱温顺,好像并不惧怕人类。救援人员用迷彩服把它包裹起来,然后捆上绳索,抱起来,这期间它一点也不反抗,反而是非常配合救援。 海豹队队员用绳索把江豚吊上岸后,农业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江豚的身体状况。 “成年江豚体长一般超过2米,这头江豚体长不到1米,应该是一头未成年的幼豚。虽然因为头部长时间露出水面,皮肤有些干燥,但体表黑亮光滑,没有任何损伤,精神状况也良好。” 许伟东对钱报记者说,据初步判断,这头幼豚可能是误入了浅水区被困,幸好及时被人发现,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错,江豚的“爸爸妈妈”可能在附近水域等孩子,可以就近找深水区直接放生。 下午1点多,在救援队的护送下,小江豚在附近的深水区放生了。 钱塘江江豚日渐增多 或与禁止采砂、水质改善有关 巧的是,差不多一个月前,钱塘江杭州萧山段水域渔民孔顺祥也曾捕捞到一头成年江豚,也成功放生。当时被老孔捕捉到的江豚,身长大约1.5米。胖嘟嘟的身子,铅灰色的皮肤,油光锃亮。当场有人出价6000元想买,老孔不肯,“就算给我6万,也不卖呀!这东西可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卖的。”(详见本报11月6日A3《钱塘江里捕鱼42年萧山老孔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江豚》) 当时,萧山渔政站站长张荣说,钱塘江上游还是头一回碰到江豚,以前在钱江六桥一带发现过江豚的踪迹,但是没有渔民捕到过。“这只可能是跟着潮水上来的。” 其实,在钱塘江里的江豚极为少见。1986年起,钱塘江里偶尔会发现江豚的身影,至今共有20多只。 杭州市渔政总站增殖科科长童奇烈说,“出现在钱塘江里的江豚属于东亚江豚,生活在咸淡水交替的水域,倒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长江江豚。”不过钱塘江流域的东亚江豚也是非常珍稀的国家保护动物。 为什么钱塘江流域近期多次出现江豚?浙江省水利厅专家表示,这或许与“五水共治”流域水质改善和钱塘江全段禁止采砂作业有一定联系。 最后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江豚离开自然水域后,生存能力就会变得很弱。往年有渔民误捕或发现了搁浅的江豚,最终基本都不幸死亡。 如果在江河里发现了国家保护级水生动物,请及时拨打当地渔政部门,或杭州渔政总站电话0571-86085571的电话,别让这些珍贵的动物流离失所。 本报记者 施雯 通讯员 郑盈盈 (原标题:钱塘江边,一条江豚宝宝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