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边,一条江豚宝宝搁浅》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2017-12-11 05:37:18 来源: 钱江晚报(杭州)

    离钱塘江北岸大约10米的浅滩区域里,一头黑灰色的江豚露出大半个躯体在水中来回扭动,冬日的暖阳照射在它的背脊上,泛着银色的光泽。

    昨天中午,钱塘江海宁塔山坝边晒太阳的一位海宁市民发现了这一幕。一开始,他发现平静的江面上有些异样,再定睛一看,有些欣喜,江水里搁浅的萌物,似乎很像江豚。

    就在上个月,本报报道了《钱塘江里捕鱼42年萧山老孔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江豚》,一个月后,钱塘江里又有了江豚的消息。

    江豚江边搁浅,引众人救援

    经检查无碍后已放生

    “我在江边塔山坝这边发现一头江豚搁浅了,你们快派人来救援吧。”昨天中午12点30分许,海宁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接到市民打来的救助电话。

    “市民给我们传来了视频,看起来的确很像江豚。但是钱塘江流域海宁段面已经有超过10年没有发现过江豚了。”大队长许伟东对这事很感兴趣:“我们一边准备救援,一边连线了浙江省海洋研究所专家,专家判断说确实是江豚。”

    得到通知后,海宁民间救援组织海豹救援队的队员们也驱车赶往现场。“我们用自带绳索把人放下去,慢慢靠近这头江豚。”海豹队队长侯雪源对钱报记者说,江豚非常可爱温顺,好像并不惧怕人类。救援人员用迷彩服把它包裹起来,然后捆上绳索,抱起来,这期间它一点也不反抗,反而是非常配合救援。

    海豹队队员用绳索把江豚吊上岸后,农业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江豚的身体状况。

    “成年江豚体长一般超过2米,这头江豚体长不到1米,应该是一头未成年的幼豚。虽然因为头部长时间露出水面,皮肤有些干燥,但体表黑亮光滑,没有任何损伤,精神状况也良好。”

    许伟东对钱报记者说,据初步判断,这头幼豚可能是误入了浅水区被困,幸好及时被人发现,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错,江豚的“爸爸妈妈”可能在附近水域等孩子,可以就近找深水区直接放生。

    下午1点多,在救援队的护送下,小江豚在附近的深水区放生了。

    钱塘江江豚日渐增多

    或与禁止采砂、水质改善有关

    巧的是,差不多一个月前,钱塘江杭州萧山段水域渔民孔顺祥也曾捕捞到一头成年江豚,也成功放生。当时被老孔捕捉到的江豚,身长大约1.5米。胖嘟嘟的身子,铅灰色的皮肤,油光锃亮。当场有人出价6000元想买,老孔不肯,“就算给我6万,也不卖呀!这东西可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卖的。”(详见本报11月6日A3《钱塘江里捕鱼42年萧山老孔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江豚》)

    当时,萧山渔政站站长张荣说,钱塘江上游还是头一回碰到江豚,以前在钱江六桥一带发现过江豚的踪迹,但是没有渔民捕到过。“这只可能是跟着潮水上来的。”

    其实,在钱塘江里的江豚极为少见。1986年起,钱塘江里偶尔会发现江豚的身影,至今共有20多只。

    杭州市渔政总站增殖科科长童奇烈说,“出现在钱塘江里的江豚属于东亚江豚,生活在咸淡水交替的水域,倒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长江江豚。”不过钱塘江流域的东亚江豚也是非常珍稀的国家保护动物。

    为什么钱塘江流域近期多次出现江豚?浙江省水利厅专家表示,这或许与“五水共治”流域水质改善和钱塘江全段禁止采砂作业有一定联系。

    最后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江豚离开自然水域后,生存能力就会变得很弱。往年有渔民误捕或发现了搁浅的江豚,最终基本都不幸死亡。

    如果在江河里发现了国家保护级水生动物,请及时拨打当地渔政部门,或杭州渔政总站电话0571-86085571的电话,别让这些珍贵的动物流离失所。

    本报记者 施雯 通讯员 郑盈盈

    (原标题:钱塘江边,一条江豚宝宝搁浅

相关报告
  • 《消失的江豚:鄱阳湖保护区采砂之祸》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11月24日,鄱阳湖都昌水域出现一头死亡江豚,雄性,尾部缠有一根细线。这是鄱阳湖今年第12头死亡江豚。江豚保护行动网志愿者供图 江西省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部分) 注:江西省水利厅2014年批复的鄱阳湖01号采砂区位于都昌、余干、鄱阳、新建的4县交界处。   两年采砂后,有学者发现瓢山水域江豚数从47降为0;江西省水利厅称没有部门提示保护区位置   11月中旬,江西省内鄱阳湖已是枯水期。瓢山水域周边渐渐露出了深褐色的滩涂。几条大型运砂船待在水中央,小型采砂船蛰伏在岸边,周边裸露出被采砂船废弃的砂岛。   烟波朦胧中,新京报记者看到,北来越冬的天鹅和灰鹤成群站在水边。“但就是很难再见到江豚了,这两年都跑三山(水域)那边了。”驾船路过此处的鄱阳县莲湖乡朱家村渔民朱宏生(化名)说。   瓢山水域位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2013年12月,一位研究人员曾在这里观测到47头长江江豚;2014年12月,这一数字突然变成了“0”。   江豚是除白鳍豚外,长江流域特有的另一种淡水豚类动物,今年5月刚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距今最近的2012年科考调查发现,全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45头,其中,鄱阳湖有450头,占据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数量的近一半。为此,有学者将鄱阳湖称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瓢山水域长江江豚保护区中江豚大面积消失,很可能与此地2014至2016年的大规模采砂活动有关。   12月5日,曾经批示此地采砂的江西省水利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批示采砂之前,按程序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彼时没有部门提示那里是长江江豚保护区。   而主管该保护区的江西省农业厅下属渔政局,至今没有对此作出解释。   保护区的十里砂岛   11月15日,天色渐渐大亮时,渔民朱宏生驾驶一艘满载小鱼仔的船,又在瓢山水域搁浅了。渔船被卡在一个砂岛边缘,两米外是一条大型运砂船。他惊出一身冷汗,赶紧熄灭发动机,跳下船查看。   “挺危险的,要是把发动机弄坏就麻烦大了。”他知道,又是砂岛惹的祸。   从2014年秋天、瓢山水域开始出现采砂船起,渔船就偶有搁浅。   当年,几十艘采砂船将砂石从湖底吸上来,直接在湖中进行分选,细砂被抽走卖掉,粗砂则直接倾倒在湖中。渐渐地,小砂岛在瓢山水域星罗棋布,零零散散分布在水域两岸,蔓延约10里地。   随着两岸砂岛群形成,这两年来,朱宏生很少在此处再看到江豚来吃渔民丢弃的小鱼。   一个原因是,瓢山水域的面积被堆积的砂岛压缩,加上渔船来来往往,江豚的实际活动范围也被不断压缩。   另一个原因是,大规模采砂后,原来距水面约两三米深度的砂床消失了。11月中旬,有朱家村的渔民用一根长篙大致测量了瓢山水域航道的湖底,已经至少有10米深。   “十米深的水让江豚生活本来没有问题,但砂床被挖走后,贝类等底栖生物的恢复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短时间内肯定会对该区域的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肯定也会影响鱼类和豚类的栖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   此外,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经过常年的观察,发现鄱阳湖中有很多草洲浅滩,它们在春季便是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区域,从而也是江豚抚幼的重要场所,“一是这里小型鱼类丰富,二是这些区域水浅流缓,对于游泳能力还不是很好的新生幼豚具有保护作用。”郝玉江说。但如今,挖砂将这些草洲浅滩直接挖掉或者埋掉,这里的江豚便无处抚幼。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鄱阳湖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资料显示,长江江豚是江豚中惟一的淡水亚种,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及其大型支流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调查估算,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2700头。   1997至1998年再次考察,却发现长江干流、洞庭湖的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分析,长江干流不断下降的渔业资源、发达的航运与长江江豚急剧下降密不可分。   但是,多年的观察则发现,“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数量一直稳定在大约400头左右。”王克雄在其已发表的文章中,将鄱阳湖称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接受。201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对长江江豚再次考察,彼时,长江流域整个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至1045头,但鄱阳湖仍有大约450头。   “鄱阳湖主要是渔业资源丰富,周边环境保持得还可以,另外往来航道没有长江干流发达,所以它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11月16日,郝玉江告诉新京报记者。 编辑:倪雪莹
  • 《从47到0,谁该为江豚之死负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2017-12-09 00:03:59 来源: 红网(长沙) 在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两年采砂后,有学者发现瓢山水域江豚数从47降为0。曾经批示此地采砂的江西省水利厅向记者表示,批示采砂之前,按程序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彼时没有部门提示那里是长江江豚保护区。(12月8日《新京报》) 江豚,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江猪”,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它圆润可爱,有着上扬的嘴角,看起来似乎向每一位看它的人微笑。从很多年前起,科考人员总是时不时地发出警告:江豚的数量日益减少,人类要保护江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避难所”的鄱阳湖,航运、采砂、捕捞、水污染等人类活动,一直挤占着江豚的生存空间。鄱阳湖瓢山水域的江豚数量,从47到0,无法表达喜怒哀乐的江豚,正在一步步走向灭绝,而这个刺眼的数字,难道不正在质问一些人:谁该为江豚之死负责? 2014年,江西省水利厅做出批示,有资质的采砂企业可以在鄱阳湖的部分水域进行采砂。批示采砂前,按程序,江西省水利厅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这几个保护鄱阳湖生态的主要部门,竟然没有一个部门没有一个人想起,瓢山水域是长江江豚的保护区。于是,采砂船蜂拥而上,将砂石从湖底吸上来,直接在湖中进行分选,细砂被抽走卖掉,粗砂则直接倾倒在湖中。渐渐地,小砂岛在瓢山水域星罗棋布,零零散散分布在水域两岸,蔓延数公里。生活在这一水域的江豚,因为环境被破坏,没有了小鱼、贝类等食物,没有了草洲浅滩之类江豚抚幼的重要场所,接近灭绝似乎已成定局。 身为江豚的重要保护单位,江西省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等部门,究竟在保护江豚上花了多少心思?今年5月,国家农业部等部门将长江江豚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加上一直以来江豚每年以5%到10%的死亡速度锐减,相关部门竟然没有想到在鄱阳湖里无序采砂等行为会给江豚带来多大的伤害,更没人想到那片水域是江豚生活的主要区域。这种尸位素餐的行政管理方式,必须要为江豚之死负责,该让位的让位,该追责的追责。更重要的,不能再让那些“不知道江豚为何物”的地方领导来担保护江豚的重任了,否则,再完美的保护方案也是废纸一张,江豚这一珍贵物种只会快速步白鳍豚的后尘,最终走上灭绝之路。 谁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渔民们,一网下去就能捕到几十斤刀鱼?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白鳍豚,在东晋郭璞笔下也是“江中多有之”?可如今,从刀鱼到中华鲟,从白鳍豚到江豚,各种水生动物在人类的过度活动中唱着灭绝的挽歌,人类听到了,却似乎并不在乎。而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吗? “保护动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多么响亮的警钟。一只只江豚离我们而去,天灾大于人祸,官祸甚于民祸。“让江豚繁衍生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行动起来,将问责利剑高悬,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江豚一个安稳的家。但愿江豚迷人的微笑能唤醒人性,不会在某些人的冷血中走向种群灭亡。 文/梦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