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纳米芯片制造新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01
  • 近日,一个由美国纽约城市大学Riedo教授领导国际研究小组,在制造纳米芯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能对纳米芯片的生产和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研究称新型的热扫描探针光刻技术(t-SPL)比传统电子束光刻技术(EBL)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Electronics》。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18-0191-0

    更小、更快的半导体二维材料是科学家一直追求的目标。该研究称,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二硫化钼的金属电极制造技术,采用100℃探针光刻技术效果优于标准的制造技术。这种过渡金属可能会取代硅,成为原子级芯片的材料之一。

    与传统光刻技术相比,该热光刻技术显著的提升了二维晶体管的质量,芯片设计人员能够对二维半导体材料成像,并对电极进行图像化处理。此外,热光刻技术可以节省大量成本,降低功耗,并不需要采用高能电子和超高真空。

    据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报道,Riedo希望热光刻技术能将大部分制造技术从洁净室转移到实验室,这便于快速的推进材料科学和芯片设计的发展。当热光刻技术的分辨率达到10nm,可使用120伏的标准电源,热光刻技术就会像3D打印技术一样出现在实验室。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14989
相关报告
  • 《中国两条路径破解7纳米和5纳米技术难题,芯片制造瓶颈有望打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7
    • 中国已经可以量产14纳米,7纳米、5纳米先进工艺受限于EUV光刻机的供应一直备受阻碍,不过近期的诸多消息显示中国已找到解决阻碍先进工艺的途径,或许不久中国就能实现先进工艺的国产化。 一条是国内一家芯片企业公布的SAQP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DUV光刻机开发7纳米工艺,并且已以该技术研发成功10纳米工艺,证明了以这种技术实现7纳米的可行性。 SAQP技术其实就是多重曝光技术,以现有的DUV光刻机通过多重曝光最终量产7纳米,这个技术其实早已由台积电验证过。台积电当时为了确保7纳米工艺的量产,因此延续了此前的芯片制造技术,采用DUV光刻机量产了第一代7纳米工艺,在第一代7纳米工艺量产后再引入EUV光刻机,开发出第二代7纳米EUV工艺。 这种技术对于中国的先进制造工艺来说无疑是最现实的办法,随着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将SAQP技术应用于10纳米,中国可望加速7纳米工艺的量产,当然这种技术也存着一些弊端,那就是可能导致7纳米工艺的成本过高,不过能解决7纳米工艺对中国芯片更具意义。 另一个途径则是解决中国芯片制造的瓶颈问题,量产国产化的光刻机,这个是最根本的办法,这方面中国也已取得重要进展,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布了一项“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仪”研发成果,并获得了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这就打破了中国在先进光刻机方面的瓶颈。 中国在先进工艺方面的瓶颈就是光刻机,中国已解决了芯片制造的七大环节,刻蚀机和光刻胶都一达到5纳米,芯片封装更是达到4纳米,其他环节也已突破到14纳米,而光刻机一直都在努力打破28纳米。 光刻机的难度如此之大,在于它本身就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据了解ASML的EUV光刻机零件高达10万个,需要全球5000家企业配合才能生产出来,证明了先进光刻机的技术难度多么大,正是由于光刻机的难度太大,中国在研发光刻机方面一直面临困难。 不过中国其实在光刻机方面也有不小的积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光刻机方面拥有更完整产业链的经济体,这在于中国受到众所周知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获得光刻机的配件供应,无奈之下只能自己重新打造一条光刻机产业链,在中国的努力下,中国已逐步解决了双工作台、激光光源、物镜系统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布的技术可以实现将这些配件进行高精度整合,完成光科技的最后步骤,可以预期国产先进光刻机很快就能量产。 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进展,在于中国长久以下打下的制造业基础,正是这种基础,让中国得以率先在更先进的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等方面取得突破,筹建了全球第一条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生产线,在更先进的芯片技术方面都能突破,那么在硅基芯片技术上逐步取得进展应该是无需质疑的。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技术人员,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后,中国就开始异常重视科技研发,随着中国对科技研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专利申请量第一名,有如此雄厚的基础,也就不奇怪中国能同时在诸多芯片技术方面同时推进了,相信光刻机这个难关必然将被解决。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突破芯片制造极限:新型金属有机光刻胶助力纳米级电路雕刻》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刘飞
    • 发布时间:2025-09-19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化学工程》发表革命性微芯片制造技术,通过新型金属有机光刻胶(metal-organic resists)和化学液相沉积(CLD)工艺,实现比当前10纳米标准更精细的电路雕刻。该技术利用锌等金属与咪唑类有机物的组合,有效吸收"超极紫外光"(B-EUV)并引发精准化学反应,为未来十年芯片制造工艺升级铺平道路。 研究团队发现金属有机物光刻胶(锌+咪唑)相比传统材料对B-EUV辐射具有更强吸收和反应效率,使更高精度雕刻成为可能。开发化学液相沉积(CLD)技术,可在硅晶圆上实现纳米级厚度控制的溶液沉积,突破传统气相沉积的效率和精度限制。不同金属-有机物组合适配不同辐射波长(锌在B-EUV波段表现优异),为多波长光刻系统提供材料库支持。 研究团队已开始测试10余种金属与数百种有机物的组合优化,预计B-EUV光刻技术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量产。该技术得到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联合验证,标志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在半导体领域的成功实践。 该项研究突破当前EUV光刻精度极限,支持3纳米以下制程工艺发展。有效成本控制,溶液沉积工艺相比气相沉积更具经济性,有望降低先进制造成本。为全球芯片制造设备商提供替代技术路径,减少对单一光刻技术的依赖。此项突破将推动智能手机、汽车电子、航空设备等所有依赖微芯片的行业向更小、更快、更节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