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民生观)》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9-19
  • 当夜幕渐渐降临,广场上支起小桌椅,一抹淡淡的药草香弥漫街巷,与城市的烟火气交织成别具一格的画面。有老人驻足于摊位前仔细聆听医者建议,也有年轻人打卡拍照、购买文创产品,对中医调理、养生非常感兴趣……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辽宁省抚顺市中医药文化夜市上。

    尝一口药膳,喝一杯养生茶,练几招八段锦……最近,中医药文化夜市在各地举办,以新的传播形式,为古老中医药学注入活力,更为市民提供近距离了解、体验中医药的平台,发挥了多种作用。

    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市民健康素养。中医药文化夜市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提高市民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夜市还通过展示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功效,让市民更加直观地认识中医药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作用。

    进行互动体验,让中医药文化“触手可及”。夜市上,古老的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以有趣的互动体验、生动的形象展示和丰富的健康产品,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中医诊疗、观看中药制作,大家对中医药的认识更加直观和深入,也激发出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营造良好氛围,助力产业发展。各地中医药文化夜市的举办,既为市民提供健康服务,也为规范中医药产业发展营造氛围。在这里,相关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夜市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为消费增添活力。

    一场场别具一格的活动,一件件创意新颖的产品,一次次细致体贴的咨询,让中医药文化与百姓生活联系更紧密。希望中医药管理部门和相关高校能再接再厉,多组织和策划更有贴近性、专业性的活动,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充分挖掘释放中医药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586775639349812&wfr=spider&for=pc
相关报告
  • 《创新传承发展 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21
    • ●组织我市13个区县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 ●建设2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6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打造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街区; ●在171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宣传活动,临潼中学等7所学校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 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将医院、街区和校园搭建成中医药文化宣教平台,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帮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药文化,更从中收获了健康生活方式。 是中医医院也是最佳“展厅” 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药文化科普展厅、甚至医院的路灯都充满了中医药元素……走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西安市中医医院,不管是医院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标识系统、家园设计等,处处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元素,营造出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看病候诊的间隙坐在长廊休息,周围装饰的都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中医药常识,一抬头就能学到很多健康养生理念,收获不小。”市民雷女士口中的长廊,正是位于西安市中医医院东广场的中医药文化养生长廊。这里主要介绍以中医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的养生理念和中医药常识,展示主题也尽量贴合群众日常生活实际,且根据季节、节气等定期更换。此外,医院庭院内、门诊各候诊区域、住院部各区域处处充满中医药元素,“国医史略”大型浮雕墙、“医之道”雕塑、《黄帝内经》节选、名医文化墙,分别对中医药名篇、中医典故、中医特色诊疗、中医发展史历代名家进行了展示。 医院还专门设置了中药文化科普展厅,介绍中医药起源、发展历程、各时期中医药发展特点,以及中医药学派发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展出中医诊疗及中药炮制器具、各类药材。 一进入科普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药香。展厅里陈列着数百种中草药材,每种都有详细介绍。而这里也常常是我市中小学生研学最感兴趣的地方。 “入药的山楂和普通山楂一样吗?”“知了也是中药吗?”“这些白色的小方块是什么呀?”在近日的一次研学参观活动中,科普展厅里的各种药材引起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向医院中药师提问。中药师郑凡为同学们展示了常见的大黄、甘草、蝉蜕等十余种中药材,介绍了它们的药用部位、主治功效、用药注意等,还对陕西本地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等进行了科普。 “这个看起来像小树枝的是什么?”一个学生指着展柜里的药材问。“这是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郑凡回答。曲江第十小学的学生们也在这里开展过中医药文化研学。中药师耐心为孩子们讲解不同中草药的名称、产地、功效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大家围在展示柜前兴奋地观察、触摸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药材,纷纷感慨,原来那么多说不出名字的中药就在身边。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生动的中医药知识,也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悄然撒播在心中。 在西北首个中医药文化街区来场city walk 在雁塔区电子城街办电子西街东西两侧,一条中医药文化主题街时常吸引路人驻足观看、打卡拍照,这是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打造的文化街区。记者采访时看到,这里设置了中医药文化走廊,包括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区、中草药标本展览区、秦岭中药材展示区。 中医药文化走廊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内容,除了中医药文化展示,街区各个角落还设置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科普板块。脚下的10个地贴,是生活中就能用到的“药食同源”药膳小口诀;电线杆上是四季养生法、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不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随处可见,老中医诊疗和中医器具的雕塑也为这条街区增添了不少古朴色彩。 山药、丹参、麦冬、鱼腥草……你熟悉的、不熟悉的近百种中药材名字,都能在中医药文化走廊里找到对应的饮片。这里还原了传统中医药铺中的草药柜造型,每种标本都经过炮制,分装在玻璃罐中展示。 街区西侧展示的是秦岭中药材,这里有300多种贴近百姓生活、药食同源的药材,通过品名、产地、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等介绍,让群众能够对秦岭中药材资源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知。设计者告诉记者,这里的展板分为普通型和LED灯型,这样即使在夜晚,市民游客也能清楚看到展板上的文字。 街区最后是约50米的嵌入式秦岭中药材“微型”博物馆,展示了约80种秦药经过炮制后的中药饮片状态,也就是我们在中医馆抓药时能见到的药材的样子。据悉,这是为了给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做科普,以更直观的形式引起他们对秦药的兴趣。展台下的射灯在夜晚会逐一亮起,成为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时这里也总能看到不少成年人带着孩子在这里驻足参观、拍照,这里成为秦药的“微型舞台”,让市民游客在散步、锻炼、游览时就能认识“秦药”、了解“秦药”。 在校园里学习怎样种一棵草药 “板蓝根是经常用到的中药材,但是你不知道它入药前长这样吧。”“三叶草和栀子花很常见,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也是药材。三叶草清热利湿、解暑消肿,可以治疗感冒发热、肠炎;栀子花也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7月12日,记者来到我省首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之一的西安市临潼中学,一进校园就看到了别致的草本学境中草药园,学校扁鹊中医社的学生吴雨欣熟练地向记者介绍起中草药园的情况。 中草药园是该校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中草药的实地种植、观察与养护,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是集科普、实践、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博览园。中草药园占地面积550多平方米,共划分为34个种植区,其中29个为计划类中草药种植区,5个为学生自主种植区,共种植了山茱萸、绞股蓝、金银花、芍药等30多种中草药。 行走在草药园,吴雨欣一路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述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乐趣和学到的知识。“加入扁鹊中医社收获很多,了解了很多常见药材的作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用到。平时我也会将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分享给周围同学。” 同样作为中医社的学员,师柯说,这两年他不仅学习到很多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医知识,还进行了实操,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制作艾绒、学习按摩,参加中医药文化研学等,深切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临潼中学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负责人雒昭告诉记者,学校依托中医药文化馆、扁鹊中医社、草本学境中草药园等场所,构建了特色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感受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多方面学习与实践,也帮助养成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板块。理论课程包括中医药文化、古代哲学中的中医智慧、多学科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等;实践课程包括中草药的种植与观察、临潼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研学等。”雒昭说。 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校园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校园传播的有效方法和载体,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选树、推广典型案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 《“中药+”模式流行 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15
    • 华声在线8月14日讯(冉紫娟 实习生 喻心璐 张洋)8月14日,进入末伏。在长沙许多“中药+”门店中,随着节气变化,各类产品层出不穷,一阵“中药+”的浪潮在市场上掀起。中药面包、中药奶茶、中医药夜市、中药标本画……从餐饮界到手工界,年轻人不断开发出传统中医药的新玩法。 “喝别的奶茶心里有负担,害怕对身体不好,中药茶饮就感觉既解暑又好喝,对身体也有好处。”游客张女士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回家就要发朋友圈,将中药茶饮“安利”给亲朋好友。 在长沙九芝堂草本非茶饮品店内,菜单上列着十余款中药饮品。店员向记者介绍,石斛饮、踏歌行、卷珠帘、点绛唇等名字极具国风韵味的饮品是当季热卖,四物当归则全年都很火,许多年轻人来不及吃早餐便会点上一杯。门店的药材可以直接到九芝堂的药房去配,更加健康、安全。 在“中药+”模式兴起的过程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医师们也及时提升医疗技术,对年轻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中医茶饮、药膳、香囊等产品。由于配方精良,且医师会提前为顾客进行辨体、辨病、辨症,产品一经推出,前来寻方配药的年轻面孔不在少数。 “年轻人对中医药态度的变化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熊暑霖分析道,“中医+”模式的兴起离不开三点,一是在本质上,中药对于年轻人常见的失眠、疲劳、腰颈椎等问题确有疗效,且配方比较温和,符合大家“朋克养生”的需求;二是年轻群体普遍更乐于接受、喜于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对认可的“中药+”产品形成了积极传播;最后则是由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熊暑霖认为,创新的关键是将中医药生活化,而“中药+”模式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传统中医药由于文化深远厚重,过去主要停留在书本上、中医院中,在未来希望看到“中医+人工智能”“中医+教育”等创新形式,让中医元素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一庚入末伏。”8月14日起进入末伏,在这夏秋相交之际,正是身体湿气最重的时候。熊暑霖建议,消费者可以在了解自己体质的前提下,购买含陈皮、茯苓、山楂、荷叶4味中药的产品,或在专业医师处开方配药,回家自行泡水喝,能够起到振奋精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