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纳米片材料导电性可控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9
  •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和筑波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具备导电性的新纳米片材料,仅由硼和氢构成。材料中的氢原子呈特殊排列方式,这种结构会引起分子吸附,从而大大改变导电性。这种新材料重量轻、柔韧性好,而且其导电性可控制,有望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及新机理的传感器等。

      研究成果表明,可通过有机分子的吸附控制导电性,这被认为是硼化氢纳米片的主要特征之一。利用该特点,有望实现导电性纳米片材料在器件领域的全新应用,比如分子响应性传感器材料和催化剂材料等。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2/19/content_437108.htm?div=-1
相关报告
  • 《 基于多孔纳米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柔性可穿戴超级电容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0-21
    • 带有交织式LED的晚礼服看起来很奢侈,但光源需要来自可穿戴,耐用且轻巧的设备的恒定电源。中国科学家已经为可穿戴设备制造了纤维状电极,这种电极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具有很高的柔韧性和优越性。微流控技术是制备电极材料的关键,是微流控技术,如《 Angewandte Chemie》杂志所述。 衣服上的数百个小型LED发出的闪闪发光的灯光可能会在宴会厅或时装表演中产生醒目的效果。但是可穿戴电子设备也可能意味着集成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传感器,以监测例如水的蒸发或温度变化。为此类可穿戴设备提供动力的储能系统必须兼具可变形性,高容量和耐用性。然而,可变形电极经常不能长期运行,并且其容量落后于其他现有技术的储能装置。 电极材料通常受益于孔隙率,电导率和电化学活性的良好平衡。来自中国南京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家Su Chen,关武及其团队对软电极的材料需求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开发了由两种碳纳米材料和金属有机框架合成的多孔杂化材料。纳米碳具有大的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而金属有机骨架则具有多孔结构和电化学活性。 为了使电极材料在可穿戴应用中具有柔性,通过使用创新的吹纺机将微孔碳骨架与热塑性树脂纺成纤维。最终的纤维被压制成布并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尽管事实证明,另一轮带有微介孔碳骨架的涂层进一步改善了电极性能。 由这些电极制成的超级电容器不仅可变形,而且与同类设备相比,它们还可以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大的比电容。它们稳定并且承受了10,000多次充电-放电循环。科学家们还在实际应用中对它们进行了测试,例如服装中LED的智能颜色切换以及功能性服装中集成的电子设备的太阳能电池控制供电。 作者指出,基于微流体液滴的合成是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电极材料性能的关键。他们认为,这完全是关于调整完美的多孔纳米结构。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18日
  • 《可注射纳米复合晶胶快速止血材料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30
    • 一种具有血液触发形状记忆恢复的可注射纳米复合晶胶止血材料,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郭保林研究员课题组研制成功,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控制出血是全世界军事和民用创伤中心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控的出血导致了超过30%的创伤死亡,其中超过一半是发生在紧急护理到来之前。虽然目前常用的止血剂在肢体表面创伤止血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性能,但它们通常对战场或日常生活中由枪支弹片或爆炸装置引起的深度创伤出血的止血效果较差。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止血性能的天然产物壳聚糖为原料,通过一锅法反应在其主链上同时修饰双键和季铵盐基团。季铵盐化修饰既可以提高壳聚糖的水溶性又可提高其抗菌作用。将该聚合物溶液在冰冻状态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成了具有贯穿多孔结构的晶胶。还引入了碳纳米管,其可以提高晶胶的力学性能、赋予晶胶良好的导电性以及出色的近红外触发响应性(例如止痛药物缓释、光热杀菌等)。研究证明,该止血材料在接触血液时快速吸收血液,其可以浓缩血液,加快凝血过程,同时膨胀后的晶胶可以作为物理屏障堵塞伤口,从而对不可压缩的深部创伤流血表现出很好的止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