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Bio 三代测序技术又一重大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2
  • 近期,《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由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生物信息学公司Sema4,纽约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联合开展的研究结果。在这项新工作中,科学家使用PacBio长读长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 测序技术)和新型算法进行微生物组菌株鉴定,提出不同种的微生物中广泛存在自己独特的DNA 甲基化修饰模式,能被看成是一个天然的“条形码”,结合表观遗传标签和碱基序列信息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微生物组菌种分型。

    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从键盘和手机的表面到我们身上和体内,例如我们的口腔或肠道,都可以找到它们。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异常已经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情况,涉及包括传染病,癌症和诸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糖尿病等复杂疾病。高分辨率鉴定微生物组中的菌株类别,确定群落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大多数微生物组菌种分型的技术如16S rRNA 测序或短读长测序技术提供的分辨率往往不足。一个微生物物种可能只会被归类为更广泛的遗传家族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单独的遗传物种被识别出来。PacBio长读长单分子测序技术,其在获取超长读长同时,可利用测序过程聚合酶反应的动力学变化直接检测碱基修饰。其原理在于,聚合酶每合成一个碱基,都有一个时间段,而当模板碱基带有修饰时,就像行车过程中遇到路障聚合酶会慢下来,使带有修饰的碱基两个相邻的脉冲峰之间的距离和参考序列的距离之间的比值结果即IPD值大于1,由此就可以推断这个位置有修饰。

    本文巧妙利用SMRT技术产生的表观遗传标签和序列信息进行微生物组分型。该方法分型更精确,可以纠正和补充传统技术限制所产生的菌株鉴定中的错误和不完全结果。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提供了将移动基因元件与其细菌宿主相连接的新方法,使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单独某个细菌菌种和菌株的毒力,抗生素抗性以及其他与生物医学相关的重要性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西奈山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助理教授,本文通讯作者Gang Fang博士说 “生物医学界长期以来一直需要能够以高分辨率解决个别物种和品系的微生物组分析方法。我们发现,DNA甲基化模式可以被利用作为高度信息化的天然条形码,以帮助区分微生物物种,帮助将移动遗传元件与其宿主基因组相关联,并实现更精确的微生物组分析。”

    在使用人工合成和真实的微生物样品的试点项目中,科学家们能够区分甚至是遗传特征特别近似的菌种。他们通过使用甲基化图谱连接相关的DNA序列数据,提供了关于单个生物体更全面的信息。该小组在中低复杂度的微生物群落中验证了该方法,目前正在开发更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解决环境微生物群体等高度复杂的微生物群落问题。

    “这个项目展现了分析多种类型数据的复杂性和能力,并且产生了之前所使用的简单方法所无法实现的研究结果。”本篇文章共同作者,Sema4公司首席执行官,西奈山精准医学院院长Eric Schadt 博士说。“生物学是复杂的,如果我们希望最终将这些信息用于临床,我们的分析必须准确地反映这种复杂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037
相关报告
  • 《光明科学城迎来又一重大科研机构 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区》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6-24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创新平台,以及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建设新进展备受瞩目。 6月18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标志着光明科学城迎来又一重大科研机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朝着“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稳步迈进。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两年多来,光明科学城逐步从市级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近期,光明科学城的一系列新进展,频频成为瞩目焦点:5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6月初,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综合楼规划选址正式对外公示,计划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 随着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首批动工的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综合粒子设施等第二批大科学装置项目加快推进,深圳湾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平台加速进驻,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迅速提升,站在了新时代的“聚光灯”下。 聚焦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医学工程 推动生物医药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入驻光明启动仪式,在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郑海涛,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卓文,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邱宣,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实验室共建单位代表、行业领域专家等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 据悉,深圳湾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主导启动的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由深圳市科创委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举办,协同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应用优势的单位合作共建,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为主线,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为重点,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等方向研究,支撑深圳市、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的发展。 2019年11月14日,深圳湾实验室与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时隔200余天之后,其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过渡场地位于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的深圳湾实验室,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建设生化实验室、公共仪器服务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科研办公室等。 据了解,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拟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3.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整合生物领域优势科研力量 加快生命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自2019年4月3日揭牌成立以来,实验室初步完成了建设规划制定、组织架构搭建、实验室空间确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引入等工作,夯实了建设发展基础。目前已组建49支科研团队,获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近70篇,在相关领域均取得可喜成绩。2020年,实验室积极承接科研任务,针对新冠肺炎开展联合攻关,在核酸测序、药物试验、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悉,深圳湾实验室将以光明科学城作为实验室核心研究区,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架构。截至目前,深圳湾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占比为75%,实验室计划在5年内,建设150个科研团队,人员规模达2000人。 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在致辞中表示,生物医学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科学领域,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机遇无限。光明已经将生命健康作为“3+1”主导产业之一,并聚集了迈瑞、万和制药、康泰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希望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后,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整合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的生物领域优势科研力量,加强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为深圳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提供有力支撑。光明区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深圳湾实验室发展,为实验室和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指出,深圳湾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对标国家实验室,在生物医学领域培育创建的省实验室。一年多来,实验室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验室在新冠病毒抗体、应急药物、抗病毒抑制剂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定成绩。他表示,省科技厅将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大力支持深圳湾实验室建设发展,希望实验室在入驻光明之后继续全力推进科研攻关,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显著提升 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是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光明的发展插上了新一轮腾飞的翅膀。5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又为光明科学城的空间布局设定了坐标,描绘了一幅“打造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的宏伟蓝图。 位于新湖街道的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是光明科学城首个正式动工建设的土建项目,年内将完成建筑封顶,建成后将为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脑模拟两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科学设备提供配套承载空间。 即将于8月开工建设的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综合楼,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大科学装置核心区是光明科学城规划“一主两副”科学装置集群中主科学集群的核心区域,规划布局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世界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综合粒子设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二期等大科学装置作为首批项目入驻该区域。 据悉,在光明区2020年92个重大项目中,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范围重大项目36个,总投资9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6亿元,占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比重29.5%。 除了大科学装置,光明科学城还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第一批交付的西区生活组团、西区公共教学组团和理工科组团等,已于去年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将于今年9月启用,首批将有4000名学生入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也将于今年启用过渡校区,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除了在建项目,光明科学城还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如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将主要建设人体1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人体多模态医学成像、动物多模态成像、分子医学影像探针、医学影像数据解析与可视化等平台。与此同时,2019年与深圳湾实验室一同落户光明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正在加快组建。
  • 《巴斯夫又一重大氢能项目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27
    • 近日,巴斯夫(BASF)在建造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方面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与西门子能源公司(Siemens Energy)合作的路德维希港工厂的水电解工作——即Hy4Chem EI项目正进入下一阶段的施工。 该PEM电解槽年产能54MW,年产能高达8000吨氢气,一旦投入运营,将成为德国同类电解槽中最大的项目之一。该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将产生不含二氧化碳的氢气,从而每年减少现场高达72,00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巴斯夫将主要将这些氢气用作生产低碳产品的原材料。此外,该公司还将为莱茵-内卡大都会地区的交通运输提供氢气,以支持该地区氢经济的发展。 巴斯夫和西门子能源计划于2025年开始运营该电解水厂。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保护部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合作,为该项目提供高达1.243亿欧元的资金,其中高达3730万欧元的资金将由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政府提供。 巴斯夫公司执行董事会成员兼路德维希港基地总监Melanie Maas-Brunner博士表示: “在今天的化学工业中,我们对低碳氢的主要需求是作为原料。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能源载体,它对巴斯夫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高兴我们的政治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项目的潜力。西门子能源,能够作为一个具有杰出技术专长的合作伙伴。目前的资金承诺表明,政界和商界正在共同努力,塑造工业部门的能源转型。这既是实现净零碳排放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路德维希港工厂能力的标志。” 氢是重要化工价值链的起点。在路德维希港工厂,该公司每年使用约25万吨氢气,这些产品是通过蒸汽重整或耦合产品和副产品生产的。蒸汽重整是目前传统的生产工艺,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改变生产氢气的技术,并将氢气用作化工产品的原料,将大大减少巴斯夫的碳足迹。为了推动氢经济的发展,巴斯夫致力于对低排放或无排放氢生产的不同技术保持尽可能开放的态度。除了水电解之外,这种选择还包括绿色甲烷热解。 巴斯夫为自己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生产中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新技术将支持这一目标。路德维希港工厂将发挥关键作用:该公司总部正在测试和开发许多技术,目的是用可再生电力取代化石燃料。除水电解外,例子还包括电加热蒸汽裂解炉示范厂和甲烷裂解试验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