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存储:技术可行 前景不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03
  • 据外媒报道,俄罗斯正在研发超级稳定的光存储技术,该技术能制造出在特定条件下将数据存储100万年的新型光盘。

      能将数据存储100万年,在现有科技水平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使用如今技术领先的蓝光光盘,也只能将数据存储约60年。

      “这种‘永久光盘’的原型样品已经做好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俄罗斯先进研究项目基金会激光 纳米玻璃实验室主任伊万·格列博夫说。

      那么,“永久光盘”究竟为何物?与普通光盘相比,它又有哪些技术优势呢?

      采用纳米结构的玻璃光盘

      “这种光盘是一种采用纳米结构的玻璃光盘,运用飞秒激光 输入法,将纳米玻璃材料变成记录和检索五维(5D)数据的存储介质,理论上可存储数据长达数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1月9日,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胡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胡冰介绍,这其实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技术。理论上来说,这种光盘能承受高达1000摄氏度的高温,在室温下这种光盘可被永久保存。

      据媒体报道,激光纳米玻璃实验室如今已经制作出“永久光盘”的原型。格列博夫说,科学家们将用于判断错误率和编码效率的测试文件存入其中。当然,他们也存入了一些实际数据。

      与此同时,该实验室也在测试原型光盘的稳定性,以便验证它们在不同条件下保护数据的能力。格列博夫表示,比如在高温(高达900—1000摄氏度)和急剧降温(将处于上述温度中的光盘扔到水里)测试中,可模拟突然起火和灭火情况下光盘的状态。此外,他们还测试了原型光盘对外部环境的耐受性,观察光盘在高湿、高酸、高碱环境下以及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条件下的表现。

      “光盘上的聚合材料保护层使其耐刮耐磨,因而光盘表面的刮擦不会影响数据存储。但如果用锤子敲击,光盘还是承受不住。”格列博夫笑言。

      “虽然人们对这种新型光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目前它还处在实验阶段,距离量产还有一定的距离。”胡冰强调。

      现有存储技术中蓝光更胜一筹

      硬盘、磁带、蓝光光盘……这些都是人们常用的存储介质,其对应的存储设备分别为磁盘阵列、磁带库、蓝光光盘库。“这些存储方式的特点各不相同。”胡冰说。

      具体来讲,硬盘存储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记录和读取,满足数据在线快速访问的需求,是当前主流的存储方式。其读写速度快,能快速执行资料的存储、查询、检索等操作,读写速度可达到400MB/s。但磁盘寿命较短,一般只有3到5年,而且磁盘使用时对环境要求较高。

      磁带存储也是一种磁性存储方式。一般来说,磁带库主要置于数据离线存储的终端,能满足数据大容量记录的需求。但是磁带存储对于保存环境要求较高,温度、湿度和磁场的变化都会导致磁带变形、退化、粘连、发霉

      和磁化,而且每隔2到3年就需倒带一次,兼容性差。

      “相对而言,蓝光存储作为新一代的存储技术与CD/DVD技术相比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它在存储介质和存储设备方面均实现了技术飞跃。”胡冰说,在存储介质方面,它采用“无机相变材料”方式记录数据,比CD/DVD的“有机色素”技术更加稳定,存储时间也更长。  

      胡冰表示,蓝光存储比较可靠、使用寿命长,高质量的光存储介质可用约50年。与半导体存储器、硬盘、磁带等几种存储介质相比,光盘具有单位存储容量成本低的优势。目前,单张蓝光光盘的容量已达300GB,预计两年后可达500GB。利用多层、多阶、多维及纳米超分辨等多种存储技术,光存储的存储密度可提高至TB级。此外,光存储技术尤其适合大量冷数据的长期安全存储。

      同时,蓝光存储对保存环境要求低,其在保存信息时几乎不消耗能量,仅在读写时耗能,而且无需空调散热。蓝光存储的安全性高,具有抗自然灾害、抗磁暴、抗人为数据删除等优势。

      “永久存储”仅是理论上的概念

      当前,松下、索尼、DISC等国际公司已研制出各自的蓝光光存储系统。Facebook(脸书)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使用光存储系统,来解决数据存储问题。

      在胡冰看来,使用光存储系统已成国际上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惯常手段。

      在国内,通过双面光盘技术和记录轨道间距减小技术,相关企业已实现单盘300GB的存储容量。以中国华录集团为例,其已在大连建成了单盘300GB的光盘生产线,利用光盘匣封装技术可令单个光盘匣尺寸与单块硬盘大小相当,存储容量可达3.6TB,后续会利用多阶和多层技术实现单盘TB以及10TB级的存储容量。

      “不仅蓝光介质的容量会逐年提升,而且随着蓝光光盘应用的普及,其一次性购入的性价比也将优于硬盘和磁带。”胡冰说,在蓝光光盘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目前我们已实现单机柜2PB的容量,单机柜功率不到200瓦,待机功率不到10瓦,无论是介质还是设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如此说来,“永久存储”究竟能不能实现?

      胡冰认为,超高密度光存储技术代表着光存储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各种存储技术都以提高存储容量、密度、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率为主要发展目标。

      目前,全息存储、蓝光存储以及基于超分辨率近场结构存储是主要研究方向。长远来看,将蓝光技术进行扩展,即与多阶、超分辨近场结构、多波长等技术相结合,如此才能进一步扩大存储容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永久存储’仅是理论上的概念。事实上,在特定的存储条件下,现有的光存储技术理论上也可实现‘永久存储’。但研究光存储技术着眼于实际数据的存储应用,除了技术本身还要考虑成本、实现方式、市场推广等众多因素。”胡冰强调。

相关报告
  • 《长期存储系统的中期前景》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18-12-23
    •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收集的内容不再是纸质的,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媒介,其技术变化非常缓慢,并且有着数百年的经验。相反,它存储在相对较短寿命的数字媒体上,这些媒体的技术似乎变化很快,而且历史也不长。本文旨在讨论该问题。存储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目前正在迅速发展,闪存是一种固态介质,它取代了许多应用程序中的旋转磁盘。长期档案存储在整个存储市场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它通常重用用于更通用的批量存储的媒体和系统。
  • 《液态空气储能的现状与前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2020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稳妥有序推进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储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加大储能发展力度”。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是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技术引领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全球储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市场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且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电力行业2.5%的增长率。尤其是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为储能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截至2019年底,全国风电装机2.1亿千瓦,风电发电量405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5.5%;光伏发电装机2.04亿千瓦,光伏发电量224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1%。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超过50%。然而,由于新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和安全稳定地运行仍存在压力。 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诸多储能技术中,可以规模应用的主要为抽水蓄能、大容量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须建在具有合适地势差和丰富水源的非严寒地带,受地理条件限制较高;大容量电池储能在经济性、安全性、循环寿命及废旧电池处理等方面将面临制约;压缩空气储能具有绿色、安全、长寿命等优点,但遗憾的是其严重依赖地理条件,储能密度低,难以广泛推广。 基于新型深冷科技的液态空气储能(LAES)技术是实现新能源并网消纳、合理吸收低谷电、余热资源,并可以稳定输出冷、热、电及工业用气等多种能源的新型储能方法。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原理 液态空气储能具有大规模长时储能、清洁低碳、安全、长寿命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突出优点,其应用场景广泛,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调频、黑启动、分布式能源、微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具有特别优势。 从技术原理看,在储能阶段,储能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能或电网夜间低谷电驱动压缩机压缩环境空气,高压空气经蓄冷器预冷后节流液化,将电能以常压低温液态空气形式储存,同时存储压缩热。 在释能阶段,液态空气经低温泵增压后,通过蓄冷器储存冷量并气化,经压缩热(可选太阳能光热或工业中低温余热)加热后,产生高压高温气体驱动空气透平旋转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并网。同时,系统中富余的压缩热能可部分用于生活热水供应或冬季采暖,部分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供应空调冷水用于夏季供冷。系统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能量需求灵活调整冷热电供应比例,实现经济性最优。 未来的液空储能电站将是一座可实现多能互补和多能联供的智慧综合能源基站。由于液态空气的密度远大于压缩空气的密度,其储能密度(单位储气容积的发电量)是压缩空气储能的15-20倍,不需要依赖特殊地理条件(地下盐穴、矿井),也无需使用大量高压容器,系统无任何安全性问题。正是基于其显著优势,液态空气储能有望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能源技术之一,也是未来智能电网的主流支撑技术之一。 低温蓄冷技术是液空储能核心 从液态空气储能的实践看,英国Highview公司和伯明翰大学正在对液态空气储能技术进行研发及产业化,于2012年在英国建成350kW/2.5MWh实验平台。同时,该团队于2014年开始建造5MW/15MWh示范项目,并正在美国开展50MW/250MWh储能电站建设,将在2022年开始运转。 在国内,2017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团队在廊坊中试基地完成了100kW低温液态空气储能示范平台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蓄冷效率达到了90%,系统整体效率可达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低温蓄冷技术是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决定系统能量转化率。依托低温蓄冷技术可以存储液态空气复温过程中产生的高品位冷能,可以用于预冷液化系统中的高压空气,大幅增加了空气液化率。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该领域开展了多年研究,团队与国家电网科研团队密切合作,在新型蓄冷介质、深低温冷能传递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及新型蓄冷工艺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2020年,团队搭建了500kW级固相蓄冷工程验证平台,可实现大功率模块化串、并联蓄冷;搭建了100kW级混合工质蓄冷工程验证平台,可实现多种蓄冷工质的低温蓄冷实验,并完成了-160℃温区的混合工质测试。 同时,团队完成了液空储能系统和风电、太阳能光热、燃气轮机调峰电站、深度调峰火电厂及LNG接收站的深度耦合应用研究,建立了多个功率等级基于液空储能的多能互补和多能联供系统工程化实施方案以及经济分析模型,促进了液空储能技术在智慧综合能源领域的应用。 建议推进百兆瓦级液空储能技术研究 针对液态空气储能大功率,高能量转换效率、高可靠性的需求,未来建议开展百兆瓦级高效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部署大功率液态空气储能关键工艺研究、冷/热能多级储存利用技术研究、高效宽工况压缩/膨胀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及运行控制技术研究。 目前,储能商业模式并不明晰,且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尚处于示范到商业化应用的过渡阶段。我们认为,积极开展液态空气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中应用分析,将有助于该技术的广泛推广,获得能源投资企业、电网、用户等各方的广泛支持。同时,基于液态空气储能的大规模长时储能的优势,在传统分散储能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大规模共享储能将会释放液态空气储能更大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