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研团队开发新型薄膜制备技术 水油界面法实现快速成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7
  • 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大学(UNIST)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薄膜制备技术。这项创新技术仅需使用水和油两种基础材料,就能在一分钟内完成传统需要复杂设备和冗长工艺的薄膜制备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CS Nano》上。

    这项突破性研究由UNIST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Kang Hee Ku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利用分散在水中的油滴作为载体,通过纳米材料前体在油滴表面的特殊运动机制实现快速成膜。实验过程中,当加入过氧化氢作为反应触发剂时,薄膜前体分解产生微小气泡,这些气泡产生的浮力促使纳米材料在一分钟内快速浮至水面并完成有序组装。

    这种创新的水油界面法具有多项显著优势。首先,它可以精确控制薄膜厚度,最低可达350纳米,并能稳定制备面积达100平方厘米的大面积薄膜。其次,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技术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研究团队使用铂涂层碳纳米材料(Pt/C)作为原材料制备的催化薄膜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这些薄膜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出色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

    Kang Hee Ku教授在解释这项技术的创新性时表示:"这项技术代表了利用皮克林乳液的范式转变。我们开发的新工艺不仅经济高效,还允许多种纳米颗粒的自由组合,且不受基材限制,这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实验证明,制备的薄膜可以通过简单的剥离法无损转移到各种基板上,包括具有微米级复杂图案的特殊基材。

    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价值。他们将制备的催化薄膜转移到镀金薄片上制成柔性电极,测试结果显示,这些电极即使在反复弯曲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导电性能,成功为微型LED灯泡提供持续电力。这一成果为柔性电子设备、可穿戴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发不仅为薄膜材料制备提供了全新思路,其简单、快速、低成本的特点更使其具备广阔的产业化前景。未来,该技术有望在柔性显示、储能设备、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UNIST技术转移中心已开始为这项创新技术申请国际专利保护,并与多家企业展开产业化合作洽谈。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8588.html
相关报告
  • 《韩国成功开发新型陶瓷滤膜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0
    • 近年来,雾 霾在韩国肆虐横行,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雾 霾主要来自于工厂、汽车、家庭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有机碳化物,对人体有一定危害。 随着化石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雾 霾也在持续增加,尽管业内一直致力于开发去除雾 霾的滤膜,但现有的雾 霾滤膜材质主要是塑料纤维材料,气孔尺寸大,无法阻挡细微雾 霾颗粒,而且大部分是一次性产品,如果随意丢弃,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全北分院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所从2017年开始致力于太空电梯的开发,在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的支持下,实施了KIST开放型研究的4U复合材料项目。近期,KIST研究团队选用4U项目的核心材料——氮化硼纳米管(BNNT),在全球最早开发出可以回收利用的高端陶瓷滤膜制造技术。研究团队制造的氮化硼纳米管滤膜在等离子可经受900℃超高温的考验,通过将雾 霾中的普通有机微粒子加热到350℃以上,燃烧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实现了滤膜的重复利用。 滤膜为薄膜形态,按照名片尺寸制作,重量约100mg,相当于1个咖啡豆,可以除去99.9%以上的超细微粒子。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可以轻松调节气孔的尺寸,即便反复灼烧,也可以维持良好的粒子去除性能,这有助于大幅节省滤膜更换的费用。 KIST张世圭(音译)博士表示,这一滤膜不仅可以去除细微粒子,还可以用于病毒、水处理、食品等提纯过程。氮化硼纳米管是散热和屏蔽辐射的材料,应用潜力巨大,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宇宙航空、电子、汽车、核电等行业。 主导KIST 4U项目的洪载民(音译)分院长表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开发极寒宇宙环境专用材料的过程中,曾经开发出了约2000件新技术,此次韩国极寒材料开发项目通过开发新材料,并投入商业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此次研究成果已经刊载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膜科学杂志)的4月1日第551卷。 .
  • 《科研人员利用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高性能液流电池用超薄聚合物膜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张宏俊等合作,在液流电池用离子选择性膜研究中取得进展,开发出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厚度仅为3 μm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 mA/cm2。 聚合物离子选择性膜因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制备等优势,成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流电池膜材料。然而,与具有周期性和规整有序孔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如MOF、COF不同,传统方法制备的聚合物膜通常具有不规则无序孔结构,难以实现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精确筛分,存在选择性和渗透性相互制约的Trade-off效应。 为突破这一限制,李先锋团队提出了界面交联新策略,将聚合物交联反应限制在有限的界面空间内,制备出由纳米级分离层和支撑层组成的超薄聚合物膜。测试结果显示,分离层中稳健的共价交联网络结构提高了膜的机械稳定性,其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硬度均优于商业化的Nafion 212膜,可使所开发的聚合物膜材料厚度降低至3 μm。 研究发现,该膜材料分离层的孔径分布在1.8 ?至5.4 ?之间,与具有规整孔道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相似,被称为“准有序”网状交联结构。这种孔径分布恰好位于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尺寸之间,实现了对活性物质的精确筛分以及对载流子的快速传导。同时,纳米级分离层及膜整体厚度降低减少了离子传输阻力,使所开发的超薄膜在宽pH范围内均表现出超低的面电阻和活性物质渗透系数,突破了聚合物膜选择性和渗透性的Trade-off效应。 在实际应用测试中,科研人员将这一膜材料应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研究发现,在300 mA/cm2高电流密度下,电池能量效率超过80%。同时,该超薄膜可应用于碱性锌铁液流电池和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均展现出优异的性能。通过改变交联剂的类型,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界面交联策略的普适性。 上述研究为设计具有高机械稳定性、超低面电阻和渗透系数的超薄膜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提升多种水系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6-025-00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