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比利时团队减少堆叠光电芯片的热影响》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2-15
  • 鲁汶大学和imec表示,μbumps和光子器件之间的间距更宽,可以减少3D集成的热量问题。

    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更具体地说,是 ChatGPT 等大型语言模型,给数据中心带来了压力。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为了在处理单元和内存之间移动数据,高效的通信链路变得必要。

    几十年来,对于长距离通信,光纤一直是首选解决方案。对于短距离数据中心内通信,由于光纤与传统电气链路相比具有出色的性能,因此业界现在也开始采用光纤。

    最近的技术发展现在甚至可以在非常短的距离内实现从电气互连到光互连的转换,例如同一封装内芯片之间的通信。

    这需要将数据流从电域转换到光域,这发生在光收发器中。硅光子学是制造这些光收发器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芯片内部的有源光子器件,如调制器和光电探测器,仍然需要与电子驱动器连接,以便为器件供电和读取输入数据。通过3D堆叠技术将电子芯片堆叠在光子芯片的正上方,实现了低寄生电容元件的紧密集成。

    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这种 3D 集成的热影响,并在 SPIE 光学微系统杂志上进行了描述并发表了最新文章。

    光子芯片的设计由一系列环形调制器组成,这些调制器以其温度灵敏度而闻名。为了在数据中心等要求苛刻的环境中运行,它们需要主动热稳定。这是以集成加热器的形式实现的。出于能源效率的原因,显然应将热稳定所需的功率降至最低。

    来自鲁汶大学和纳米/光电研究中心imec的研究团队在PIC上倒装芯片键合之前和之后通过实验测量了环形调制器的加热器效率。发现效率相对损失了 -43.3%,该团队将其描述为“重大影响”。

    此外,3D 有限元仿真将这种损耗归因于 EIC 中的热扩散。应避免这种热扩散,因为在理想情况下,集成加热器中产生的所有热量都包含在光子器件附近。键合EIC后,光子器件之间的热串扰也增加了高达+44.4%,使单个热控制复杂化。

    量化 3D 光子电子集成的热影响至关重要,但防止加热器效率损失也很重要。出于这个原因,进行了热模拟研究,其中更改了典型的设计变量,以提高加热器效率。结果表明,通过增加μbumps和光子器件之间的间距并减小互连线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3D集成的热损失。

相关报告
  • 《前沿 | 用于光子芯片的激光打印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2-05
    • 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打印和重写光子集成电路(微芯片),这些复杂的微芯片有可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电子设备在广泛应用领域的速度和效率,包括汽车技术、通信、医疗保健、数据存储和人工智能计算。该研究以“Freeform direct-write and rewritable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in phase-change thin films”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具有快速原型设计和重新编程能力的光子集成电路(PIC)有望对大量光子技术产生革命性影响。研究报告了在低损耗相变材料(PCM)薄膜上直写和可重写的光子电路。完整的端到端PIC可在一个步骤中直接用激光写入,无需额外的制造工艺,而且电路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擦除和重写,便于快速修改设计。 研究展示了这一技术在各种应用中的多功能性,包括用于可重构网络的光互连结构、用于光计算的光子横杆阵列以及用于光信号处理的可调谐光滤波器。通过将激光直写技术的可编程性与PCM相结合,该技术为可编程光子网络、计算和信号处理带来了机遇。此外,可重写光子电路还能以方便、经济的方式实现快速原型开发和测试,无需纳米制造设备,从而促进光子学研究和教育向更广阔的领域推广。 图 1.由华盛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和物理学教授Mo Li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打印和重新配置光子集成电路(微芯片),使用的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设备,大小与传统的台式激光打印机差不多。这种装置可以使学生和研究人员避免昂贵的纳米制造设施,几乎在任何地方生产光子集成电路。这项技术也有可能在工业上应用 图 2. 直写和可重写相变光子集成电路 图 3. 直写光子元件及其特征 图 4. 可编程光子开关阵列和横杆阵列 图 5. 分步形成光学滤波器的光谱响应 提高性能,打造商用设备 该团队开发的方法已被证明有效,但它仍然是一个早期阶段的概念。不过,研究人员正在计划制造一种用于光子集成电路的台式激光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可以合理价格出售,并广泛分销给世界各地的研究实验室和教育机构。研究团队还在与行业领导者接触,以促进这一新技术在可编程光子芯片和可重构光网络中的可能应用。 这种用于光子芯片的激光打印机将使用一个分级系统,以比传统桌面打印机更精确的方式移动基板。 该团队在制作原型机时,将设法优化其性能。他们还将通过对材料科学和激光写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努力减少所使用相变材料的光学损耗。这将使打印机能够打印出比目前更精细、更复杂的电路。
  • 《前沿 | 美国推出全球首款全硅八通道雪崩光电探测器芯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9-09
    •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需求,硅光子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超高速低成本光互连技术。然而在硅光平台上实现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仍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例如需要集成更窄的带隙材料,而这会带来更复杂的制造工艺、更高的制造成本和量产问题。 近日,美国推出全球首款经济高效的八通道雪崩光电探测器全硅接收芯片。八个通道均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和一致性,响应度为0.4AW-1,暗电流低至1nA,带宽高达40GHz。每通道支持160Gbs-1的创纪录数据传输和低于-50dB的超低串扰,总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28Tbs-1。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新型双微环谐振器设计,突破带宽和响应度极限 硅光子技术采用成熟的CMOS制造工艺,具有更高的集成密度、更低的成本和CMOS加工精度等显著优势。该技术允许将光学芯片直接与电子芯片(如CPU、GPU、张量处理单元和专用集成电路)共同封装。因此,可以重新配置网络以提供比当今电气解决方案高得多的带宽和效率。其中,高速、高响应度光电探测器在光学互联中必不可少。电信波长的光电探测器通常使用通过异质外延生长锗制造的器件来实现。但由于硅锗界面存在缺陷,硅锗光电探测器和雪崩光电探测器存在暗电流较高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除此之外,锗的高温外延生长复杂且成本高昂,并且在整个晶圆上厚度分布不均匀。高成本和复杂工艺程序导致使用该技术制备的光电探测器无法大规模商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新型双微环谐振器光电探测器。相比于使用异质外延生长锗技术的光电探测器,该雪崩光电探测器采用全硅的集成方案,在制造成本上能够节省40%左右。双环系统有两个复杂的极点,它们会引起频率响应的峰值并改善光电探测器的带宽。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将双微环谐振器的传输光谱设计为具有分裂共振而不是平坦的“盒状”响应以加宽带宽。与具有相同响应的单微环雪崩探测器相比,双微环雪崩探测器响应度-带宽积可提高约40%。除了带宽优势之外,双微环结构还显示出响应滚降和邻道抑制的急剧增加,能够极大地抑制相邻通道之间的串扰。 图1 双微环全硅雪崩光电探测器示意图 器件制备与性能表征 全硅雪崩光电探测器是在先进微晶圆代工厂采用标准硅光子工艺制造的,该制造工艺无需任何工艺修改即可与标准多项目晶圆运行完全兼容,能够大规模生产,具备低成本的优势。研究人员测量了八通道全硅雪崩光电探测器的透射光谱,测量的传输谱线上观察到分裂谐振,与设计高度一致。测量的相邻通道之间的串扰在所有频率上都小于-50dB,这在密集波分复用接收系统中可以忽略不计。测量结果表明,仅0.77nm的通道间隔就能保证串扰小于-40dB。除了抑制通道串扰之外,双微环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高带宽。 图2展示了该探测器芯片在-8V和-16.5dBm光功率下测量的所有八个通道的频率响应。在-8V的偏置电压下,可以看到每个通道的带宽都在40GHz以上,低偏置电压下无增益的最大带宽>50GHz。在增益为5.9(-8V)或8.9(-8.1V)时,所有器件在偏置电压为-8V和-8.1V时分别实现了约40GHz和35GHz的3dB带宽,这几乎时单微环雪崩探测器的两倍。增益带宽积在-8V时为236GHz,在-8.1V时为311GHz,与商用InAlAs雪崩光电探测器相当。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该八通道探测器芯片的动态特性,在不使用跨阻放大器的情况下进行了眼图测量。图2还显示了测量的92Gbs-1非归零(NRZ)和160Gbs-1PAM-4眼图。测量结果表明该八通道探测器芯片能够支持1.28Tbs-1的数据传输。 图2八通道雪崩光电探测器芯片测试结果 总结与展望 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演示了一种八通道全硅双微环探测器芯片,能够检测创纪录的1.28Tbs-1的高速数据,相邻通道具有-50dB的超低串扰,芯片成本降低40%左右。每个通道都表现出出色的一致性,暗电流低至1nA,响应度为0.4AW-1,带宽宽至40GHz,增益带宽积高至311GHz。该芯片设计方案优于之前的多通道方案,实现了响应度的两倍增加、带宽的两倍增加、数据的三倍提升和串扰的三倍减少。为未来高速、低成本光网络的实现铺平了道路。该技术完全兼容现有的CMOS工艺,具有极高的产率和良品率,预计将成为未来硅光子技术领域的标准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