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编码的关键毒力因子》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揭示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编码的关键毒力因子LV001/156的功能与作用机制,为减毒活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LV001/156基因位于病毒基因组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该区域基因呈5’端和3’端双拷贝形式,其编码产物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明确。该研究基于国内首个分离的LSDV毒株,构建了LV001/156单/双基因敲除突变体,发现该基因为病毒晚期表达产物,能有效抑制宿主细胞干扰素通路,从而促进病毒复制。

    研究表明,LV001/156蛋白可直接结合关键免疫转录因子IRF3,精准阻断其二聚体形成,进而抑制干扰素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其不干扰IRF3磷酸化与核转运过程,实现对天然免疫应答的选择性“钝化”。尽管LV001/156为晚期基因,其表达蛋白却可被预装入病毒颗粒,在病毒入侵初期即启动免疫抑制,展现出“超前干预”的策略。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痘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认知,也首次证明晚期表达蛋白可在感染初期介入免疫调控。体内外实验证实,缺失LV001/156的病毒诱导更强干扰素反应,毒力显著减弱。该研究为痘病毒疫苗设计和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 原文来源:https://hvri.caas.cn/xwzh/zhdt/77db19e217f04e6a98e7c0887491690b.ht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传播新途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19
    •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寻找寨卡病毒疫情暴发的罪魁祸首。3月22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怀玉等人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发现在病毒污染水体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这一途径让病毒传播周期大大缩短,可导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流行。”程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异常迅速的病毒扩散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暴发寨卡疫情。对大部分成年人而言,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肌无力等情况;但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小头畸形。 而且,这种病毒目前“无药可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尚未被研发。 寨卡病毒经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2015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上升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 从前默默无闻的寨卡病毒何以在短期内迅速扩散? 程功告诉《中国科学报》,寨卡病毒的暴发流行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比如病毒位点发生突变导致病毒感染能力增强等。 不过,按经典的病毒传播路径,人体感染病毒大约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在这一窗口期若有蚊子叮咬,蚊子感染并拥有传播病毒的能力,也至少需要两周。整个病毒传播和循环的周期较长且复杂。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感染者血液中会含有一定的寨卡病毒,但单位血液中活病毒颗粒数含量较低,约为102-103pfu/ml。如果通过叮咬途径,仅有少量蚊虫能从感染者获取病毒,因此经典途径难于在短时间内让疫情急剧扩散。病毒扩散异常迅速可能另有原因。 水中滚雪球 研究者将目光转移到了病毒携带者的尿液上。先前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可随尿液排出体外,病毒颗粒数量约为10-20 pfu/ml,和血液中的病毒量相比更低,但威力也更大。 会飞之前,蚊子从卵到幼虫再到蛹的几个成长阶段都发生在水中。程功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即便寨卡病毒携带者的尿液中仅存在少量病毒颗粒,也可以成功让蚊子的幼虫被感染。 这导致寨卡病毒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人体血液中感染病毒的过程被省略,蚊子可在幼虫时期从被污染的水体中获取病毒,并在成年后通过叮咬继续传播。 而这一过程中,“水体污染不是一次性的,带有病毒的尿液会持续性地排放到水中。”程功表示。按每2-3小时排放一次、一日1-2升的排放量计算,水体中病毒活性一直存在,蚊子幼虫感染病毒的几率大大提升。 如此一来,新的传播途径让病毒感染的“雪球”越滚越大。寨卡病毒在某区域集中暴发,集中水体被感染者尿液持续污染,即便水体中仅有少部分蚊子感染,病毒的扩散周期也会被迅速缩小。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脑炎室主任王环宇告诉《中国科学报》:“以往研究认为,伊蚊更多地是在相对清洁的小水体中进行繁衍。但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伊蚊已经进化出在污水中的生存能力,程功等人的研究发现让人们有了新的认识。” 防控新思路 研究还发现,随尿液排出体外的寨卡病毒,活性可维持几小时至十余小时不等。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病毒的稳定性? 答案是酸碱性。若感染者排出尿液的pH值低于6.5,病毒就会丧失活性。因此通过控制水体的酸碱程度,就能有效遏制病毒感染蚊子幼虫。 “缺乏污水处理的公共卫生环境会对蚊虫滋生及寨卡病毒的传播创造条件。为避免寨卡病毒及其他蚊媒病毒暴发,我们建议,除了疫苗、杀虫剂等防护措施,还应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程功指出。 此外,对于未发生大规模疫情暴发的地区,研究建议,当发现有个别外来感染者出现时,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在污水中加入盐酸,降低污水pH值,防止蚊虫在水中感染。”程功表示。 王环宇指出,这样的防控方式通过调整水体酸碱程度,在不大量使用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就能达到消灭病原体的效果。“可操作性非常强”。 “这项研究具有关键的公共卫生意义”,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所教授曾辉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后针对寨卡病毒进行防控时,可以通过加强污水处理等方式,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 曾辉还表示,寨卡病毒出现新的传播路径可能不是孤立现象。“我们近期针对黄热病及裂谷热等蚊媒疾病的研究,在感染者尿液中也检测到了活性蚊媒病毒。我们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进一步探明蚊媒病毒的传染机制,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防控策略”。曾辉说。
  • 《科学家发现艾滋病毒成熟关键步骤》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3-05-22
    • IMIM(Hospital del Ma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和Pompeu Fabra大学的生物信息学家使用分子模拟技术揭示了HIV病毒成熟的关键步骤,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新生惰性病毒发展成为传染性病毒的过程,这对于病毒复制来说至关重要。该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将有助于日后设计抗逆转录病毒的新药物。HIV病毒成熟并变得具有感染性是HIV蛋白酶的作用结果。这种蛋白就像一把剪刀,能将连在一起的多蛋白长链切开,而被切下的蛋白会形成新病毒的传染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