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抗肿瘤功能关键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4
  •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细胞)是肿瘤的“职业杀手”,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部分晚期肿瘤都能逃避NK细胞的杀伤,急需弄清机理,寻找恢复NK细胞功能的新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光明课题组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现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丢失表面膜突起,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失去了抗肿瘤功能。他们还创建了一种“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揭示NK细胞膜主要组分鞘磷脂的丢失是NK细胞丢失表面突起主要原因。研究成果2023年3月23日以“Tumors evade immune cytotoxicity by altering the surface topology of NK 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杂志,本研究揭示了一种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为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靶标。

    该研究利用透射与扫描电镜技术,能够清晰看到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膜的拓扑学形态有明显区别,正常NK细胞膜表面存在丰富突起,而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膜表面异常光滑,突起明显丢失(图1)。

    进一步探索发现,正常NK细胞利用膜突起识别和抓取肿瘤细胞,并促使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免疫突触”,发挥杀肿瘤作用。这种免疫突触是NK细胞与肿瘤细胞形成的细胞间特殊结构,NK细胞通过免疫突触释放颗粒酶溶解杀伤肿瘤细胞。然而,晚期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突起丢失,无法识别肿瘤细胞,不能形成免疫突触,从而失去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图2)。

    他们还创建了“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发现肿瘤微环境NK细胞的膜成分发生改变,主要是鞘磷脂的含量显著降低,并证实肿瘤微环境的丝氨酸代谢失调是导致鞘磷脂下降的主要诱因。使用靶向鞘磷脂酶的抑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肿瘤微环境NK细胞膜鞘磷脂的含量,恢复突起形成,提高肿瘤细胞识别以及杀伤能力。靶向鞘磷脂酶的干预方式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起到协同抗癌的效果。

    该研究从全新的细胞膜拓扑学角度诠释了肿瘤来源NK细胞功能絮乱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也为提高N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魏海明教授、黄光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郑小虎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侯壮豪为第一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钱叶本主任等参与重要研究工作。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3-01462-9

  • 原文来源:http://biomed.ustc.edu.cn/2023/0323/c24071a596127/page.htm
相关报告
  • 《Cell | 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抗原提呈潜能》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06
    • 2024年3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高强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团队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力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题为Neutrophil profiling illuminates anti-tumor antigen-presenting potency 的研究论文。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广泛参与免疫循环、免疫编辑、免疫逃逸等重要过程。同时,中性粒细胞也是人类白细胞中最为普遍的类型(占比40%-70%),在免疫调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中性粒细胞具有较短的半衰期(6-8小时)和较高的脆弱性,导致对中性粒细胞进行系统性研究较为困难,曾被认为可能是肿瘤免疫调控中的“配角”,他们的功能直到近年来才受到领域的逐渐关注:中性粒细胞其实是精密分工的团队,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在泛癌尺度的肿瘤微环境研究如火如荼,这一策略为系统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表型带来了新的机会 研究团队通过整合来自225例患者样本的中性粒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数据(79.29%自测数据和20.71%公共数据),发现中性粒细胞可分为10种不同亚群,如HLA-DR+CD74+(抗原提呈型)、VEGFA+SPP1+(促血管新生型)、CXCL8+IL1B+(炎症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免疫表型、趋化因子特征和成熟状态。其中,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和更好的预后显著相关,而VEGFA+SPP1+中性粒细胞和更差预后相关。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利用4种单细胞轨迹算法、多重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表征了中性粒细胞的不同成熟状态,发现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可能是终末分化的成熟状态细胞亚型之一。因此,研究团队进一步聚焦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功能和调控机制,通过单细胞代谢通路scMetabolism(https://github.com/wu-yc/scMetabolism)分析、代谢物体外筛选等,发现亮氨酸和中性粒细胞MHC-II类抗原提呈功能的潜在联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群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研究团队发现HLA-DR+CD74+中性粒细胞可提呈肿瘤新抗原至T细胞,重塑T细胞免疫组库并增强抗原特异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探索了抗原提呈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治疗价值。他们发现多种类型的小鼠肿瘤中也存在抗原提呈相关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在小鼠模型中,高亮氨酸饮食或抗原提呈相关中性粒细胞过继治疗可增强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此外,基于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测序数据分析发现,抗原提呈中性粒细胞和免疫治疗响应程度显著正相关。 综上,这项工作生成了多癌种的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图谱(http://pancancer.cn/neu),深入分析了中性粒细胞癌种特异及共享的转录模式、细胞状态、临床相关性等,聚焦HLA-DR+CD74+中性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并探索了利用中性粒细胞抗原提呈来增敏免疫治疗的可能。
  • 《西班牙和瑞典研究团队发现衰老癌细胞可作为抗癌疫苗,接种后能够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8
    •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11月4日消息,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衰老癌细胞作为疫苗接种,可显著减少小鼠黑色素瘤和胰腺癌肿瘤的形成。研究团队给健康小鼠接种衰老癌细胞后,当其受到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细胞攻击时,能够防止或延缓肿瘤的形成;对于已经长出肿瘤的小鼠,接种衰老癌细胞也有明显改善效果。为检验该发现在人类癌细胞中的有效性,研究人员从癌症患者身上收集了肿瘤样本,并在实验室环境中观察到类似的机制:衰老癌细胞会增强其激活自体抗原特异性肿瘤浸润CD8 T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该发现为设计基于衰老诱导剂和免疫疗法结合的抗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