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先进产能,山东海辰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落地菏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31
  • 2024年10月29日,山东海辰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山东菏泽举行,正式宣告海辰储能牵头建设的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菏泽基地)落地菏泽,该项目聚焦长时储能生态,其上下游产业链计划总投资超130亿元。

    菏泽基地的开工建设不仅是海辰储能布局长时储能这一先进产能的关键布局,也是海辰储能构筑三大基地战略指引下新的里程碑,同时还是海辰储能规划与山东、菏泽储能产业发展布局在新能源时代的同频共振与互相成就,将有力推动实现“千亿储能、绿色山东”的发展目标。

    山东省副省长周立伟、菏泽市委书记张伦等政府省市领导,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等企业高管,以及企业合作伙伴、投资方、银团的多位代表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政企协同

    共同推动山东储能产业集群壮大

    山东是我国新能源大省。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撑产业,储能因其能够在平衡可再生能源供需矛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应用、促进电力市场改革和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山东这样的能源消耗大省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产业高地之一,这也为菏泽引入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创造了机遇。

    周立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菏泽抢抓机遇、向新而行,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储能等新赛道新领域,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一批大项目先后落地建设,以绿色转型为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本次开工的山东海辰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为菏泽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带来重大机遇。期待海辰储能坚定发展信心,发挥自身优势,将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投向山东、集聚菏泽,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储能产业中心。

    张伦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近年来,菏泽锚定“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力打造10条重点产业链,初步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山东海辰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开工,是菏泽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助力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菏泽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菏泽将竭诚搞好全流程服务、加强全要素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快建设、早达效,加快塑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长时储能生态

    项目全产业链投资超130亿元

    在能源领域,当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20%以后,长时储能将成为刚需。长时储能可在极端天气下为系统提供持续、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发挥应急保供作用;还能有效应对季节性保供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长时储能技术,对进一步降低电力系统对煤电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目前长时储能在全球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先进产能,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海辰储能菏泽基地专为长时储能电池和系统的生产制造而建,基地共占地719亩,建筑面积45.1万㎡,总投资72.6亿元,项目上下游产业链计划总投资超130亿元,建设内容包含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智能制造基地,PACK及储能系统集成产线,新材料生产基地,上游原材料生产基地。其中海辰菏泽基地将采用海辰第五代智能生产线,单线产能>10GWh,储能电池年产能30GWh、储能系统年产能20GWh。计划2026年第二季度实现一期模组投产;2027年陆续启动电芯投产及二期建设;到2028年实现全部投产,预计创造就业岗位数千个。

    三大创举创造

    推进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

    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表示,山东海辰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的开工,意味着开启了海辰储能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海辰储能将聚焦长时储能,在菏泽打造新能源产业政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整合全省新能源产业链优质资源,共同建设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形成“发输配用”的能源产业链条和从材料到回收的电池产业链条的双双闭环。为全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打造“菏泽模式样本”,助力菏泽打造全球长时储能产业高地。


    为此,在产业层面,海辰储能要将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成为菏泽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海辰储能立足山东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建设从材料到电池及系统集成,再到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条,助力激活本地零碳经济发展。在合作层面,打造菏泽、海辰储能和省内优质产业链上下游1+1+1>3的协同聚合效应,打通新能源“发输配用”每一环节。通过全产业链集中落地,助力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建设层面,一是按照“签约即开工,建设即先进,投产即领先”的原则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二是按照“全球先进产能”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和运营,长时储能产能是先进产能,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三是按照“三个领先”即:产业领先、产品领先、产效领先,来打造打造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和系统一体化智造基地。

    储能行业兼具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的双重特性,其发展不仅依赖于雄厚的资本投入,更离不开高精尖技术的持续驱动。在此背景下,不断巩固并拓展业务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现场集中签约活动,正是海辰储能与众多合作伙伴共谋供应链集群建设蓝图、深化金融支持等关键议题的一次重要实践,将有力推动菏泽基地加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山东菏泽是钟灵毓秀而又开放包容的土地,而海辰储能团队是一支“人正、善思考、知行合一”的年轻活力团队,王鹏程表示:“我们很荣幸融入到这片投资兴业的丰厚沃土、创新创业的发展宝地。我们坚信,在各位领导和各位伙伴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山东菏泽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投产,助力菏泽打造全球长时储能产业高地,为山东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力量。”

    菏泽基地的落成,标志着海辰储能在布局长时储能这一前沿领域和先进产能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随着菏泽基地的奠基与开工建设,海辰储能的布局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在国内形成了以厦门为总部基地,重庆、菏泽两大重要制造基地,深圳为应用创新基地,并在美洲、欧洲、澳洲、新加坡以及中东等地全面布局的全新局面。

    未来,海辰储能将继续发挥储能产业“链主”的优势,带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持续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海辰方案”。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1645.html
相关报告
  • 《晶科能源2024年报解读:储能业务成新增长极,光储一体布局全球零碳未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30
    • 在全球光伏行业供需格局深度调整的2024年,晶科能源(688223.SH)再次以强势市场表现巩固龙头地位。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924.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9亿元。全球组件出货 92.87GW,同比增长18.28%,第六次登顶全球组件出货量榜首。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光伏行业面临剧烈波动的背景下,晶科能源储能业务快速崛起,为企业发展构筑新增长极。储能业务表现亮眼,出货量突破1GWh,成功跻身BNEF Tier 1厂商行列,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达6GWh。依托光伏龙头地位与技术积淀,晶科能源正加速光储融合布局,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储能业务放量 锚定第二增长曲线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晶科能源储能系统出货量突破1GWh,同比实现较高增长。公司针对户用、工商业及大型电站场景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储能系统产线稳步投产,关键零部件自研量产比例提升,显著增强成本控制力。 强大的全球化光伏产能布局为储能业务扩张提供支撑。2024年7月,公司与沙特方达成合作,计划在沙特建设10GW高效电池及组件产能。该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将为中东地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储能市场的地位。 为加速抢占市场,公司宣布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为6GWh,较2024年增长近5倍。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战略聚焦海外零碳园区、光储充一体化等细分市场,积极探索“光储一体”创新模式,整合光伏组件与储能技术优势。 光储融合加速布局 瞄准全球零碳未来 在全球“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与储能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能源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5年全球光储配套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作为全球光伏龙头企业晶科能源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将光储协同发展纳入核心战略,探索“光储一体”创新模式。 报告显示,储能方面,晶科能源已与全球多家电力开发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签订订单,涉及区域包括中国、中东非、东南亚、北美、南美、澳洲与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公司在储能研发、产品、品质等方面也将持续投入,为目标用户提供符合需求、安全可靠的产品。 尽管2024年光伏行业面临供需失衡与价格下行压力,晶科能源仍以技术领先与全球化布局稳居组件出货量榜首。而储能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与光储融合的战略深化,则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晶科能源能否凭借先发优势,在储能赛道复制光伏领域的成功,将成为未来最大看点。
  • 《北京氢能产业布局 形成一南一北新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4
    •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氢作为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助力北京实现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近日介绍了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布局,即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本市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初步形成集聚发展产业布局 加氢不到5分钟,行驶里程就可达到400公里左右——一个多月前,100台北京研发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交付投用,这是国内最大批量的氢燃料冷藏车应用。 由于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氢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排放物仅有水,因此称得上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动力。“这款车将氢燃料电池与冷藏大电量需求相结合,实现了超长续航、高安全、高经济性等优势。”研发生产方北汽福田智蓝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北京氢能产业的缩影。“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彭雪海介绍,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本市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引进了超过百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国际氢能中心、中关村氢能联盟等公共平台支撑有力,共同推动着产业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南北布局加速产业化落地 本市基于科技资源优势、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各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的布局。 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明确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和怀柔,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氢能技术和产业的输出。 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的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房山重点建设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产业链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在大兴和经开区建设车载动力、热电联供应用及材料装备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目前大兴、房山、昌平等重点承载区积极落实氢能产业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彭雪海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其中有98家企业已经注册落地。 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互补 随着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正式挂牌建设,3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建成氢气产能约每天7吨,为本市氢能示范应用提供了氢源保障。 此外,经开区也成功引进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储备了多家氢能产业链创新企业。延庆区利用冬奥契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和加氢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放眼更广阔的区域,京津冀正携手打造氢能全产业链。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京津冀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彭雪海说,本市将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以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