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病毒、流感病毒、尼帕病毒和塞姆利基森林嵌合病毒与水泡性口炎病毒在大脑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包含来自其他病毒的基因的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嵌合病毒显示出作为疫苗和溶瘤病毒的希望。然而,关键的安全性问题是VSV糖蛋白传递的神经性质。包括VSV糖蛋白(G)基因的VSV,即使在大多数重组减毒株中,仍然可以在脑中显示出显着的不利或致死作用。本研究测试了大脑中的4种嵌合病毒,包括来自尼帕病毒,基孔肯雅(CHIKV)和H5N1流感病毒的糖蛋白基因取代VSV糖蛋白基因的病毒。还测试了病毒样小泡(VLV),其中VSV糖蛋白基因由编码Semliki Forest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的复制子表达。 VSVΔG-CHIKV,VSVΔG-H5N1和VLV在成年小鼠脑中都是安全的,表达Nipah F或G糖蛋白的VSVΔG病毒也是如此。相反,表达Nipah G和F糖蛋白的互补对VSVΔG病毒在2天的令人惊讶的短时间内在脑内是致死的。在出生后14天用VSVΔG-CHIKV或VLV小鼠鼻内接种没有引起不良反应,而通过该途径的VSVΔG-H5N1在大多数小鼠中是致死的。成人大脑中VSVΔG-CHIKV,VSVΔG-H5N1和VLV安全性的关键免疫机制是I型干扰素反应,所有三种病毒在缺乏干扰素受体的成年小鼠的大脑中都是致命的,这表明如果不被大脑中干扰素刺激的基因阻断,病毒可以在脑细胞中感染,复制和扩散。

    水泡性口炎病毒(VSV)作为疫苗载体和溶瘤病毒都具有相当大的前景。 VSV的最大限制是它具有高度的神经性,并且可以在大脑内致死。嗜神经性主要归因于VSV G糖蛋白。本文用来自尼帕病毒,基孔肯雅热和流感病毒的糖蛋白基因以及Semliki Forest病毒的非结构基因测试4种VSV嵌合病毒。四种VSVΔG-CHIKV和VLV中的两种显示出显着减弱的神经营养性,并且在健康的成年小鼠脑中是安全的。 VSVΔG-H5N1在成年大脑中是安全的,但在较年轻的大脑中是致命的。 VSVΔGNipahF + G比野生型VSV更具神经营养性,引起成人大脑的快速致死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嵌合VSV显示出希望,但每种都必须用鼻内和颅内给药进行测试,以确保不存在致死性嗜神经性。

相关报告
  • 《基孔肯雅病毒、流感病毒、尼帕病毒和塞姆利基森林嵌合病毒与水泡性口炎病毒在大脑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包含来自其他病毒的基因的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嵌合病毒显示出作为疫苗和溶瘤病毒的希望。然而,关键的安全性问题是VSV糖蛋白传递的神经性质。包括VSV糖蛋白(G)基因的VSV,即使在大多数重组减毒株中,仍然可以在脑中显示出显着的不利或致死作用。本研究测试了大脑中的4种嵌合病毒,包括来自尼帕病毒,基孔肯雅(CHIKV)和H5N1流感病毒的糖蛋白基因取代VSV糖蛋白基因的病毒。还测试了病毒样小泡(VLV),其中VSV糖蛋白基因由编码Semliki Forest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的复制子表达。 VSVΔG-CHIKV,VSVΔG-H5N1和VLV在成年小鼠脑中都是安全的,表达Nipah F或G糖蛋白的VSVΔG病毒也是如此。相反,表达Nipah G和F糖蛋白的互补对VSVΔG病毒在2天的令人惊讶的短时间内在脑内是致死的。在出生后14天用VSVΔG-CHIKV或VLV小鼠鼻内接种没有引起不良反应,而通过该途径的VSVΔG-H5N1在大多数小鼠中是致死的。成人大脑中VSVΔG-CHIKV,VSVΔG-H5N1和VLV安全性的关键免疫机制是I型干扰素反应,所有三种病毒在缺乏干扰素受体的成年小鼠的大脑中都是致命的,这表明如果不被大脑中干扰素刺激的基因阻断,病毒可以在脑细胞中感染,复制和扩散。 水泡性口炎病毒(VSV)作为疫苗载体和溶瘤病毒都具有相当大的前景。 VSV的最大限制是它具有高度的神经性,并且可以在大脑内致死。嗜神经性主要归因于VSV G糖蛋白。本文用来自尼帕病毒,基孔肯雅热和流感病毒的糖蛋白基因以及Semliki Forest病毒的非结构基因测试4种VSV嵌合病毒。四种VSVΔG-CHIKV和VLV中的两种显示出显着减弱的神经营养性,并且在健康的成年小鼠脑中是安全的。 VSVΔG-H5N1在成年大脑中是安全的,但在较年轻的大脑中是致命的。 VSVΔGNipahF + G比野生型VSV更具神经营养性,引起成人大脑的快速致死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嵌合VSV显示出希望,但每种都必须用鼻内和颅内给药进行测试,以确保不存在致死性嗜神经性。
  • 《尼帕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尼帕病毒是一种与亨德拉病毒相关的副粘病毒,于1998年首次在马来西亚出现。临床表现范围从无症状感染到致命性脑炎。 马来西亚自1999年以来没有更多的病例,但孟加拉国和印度的疫情仍在继续。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爆发中,传播主要通过与猪接触发生,而在孟加拉国和印度则与摄入污染的枣树汁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关。 蝙蝠是这种病毒的主要水库,可能会导致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持性护理和预防是管理的支柱。 Nipah virus, a paramyxovirus related to Hendra virus, first emerged in Malaysia in 1998. Clinical presentation ranges from asymptomatic infection to fatal encephalitis. Malaysia has had no more cases since 1999, but outbreaks continue to occur in Bangladesh and India. In the Malaysia-Singapore outbreak, transmission occurred primarily through contact with pigs, whereas in Bangladesh and India, it is associated with ingestion of contaminated date palm sap an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Bats are the main reservoir for this virus, which can cause disease in humans and animals. There are currently no effective therapeutics, and supportive care and prevention are the mainstays of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