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剂不含稀有金属 可提高反应活性/降低制氢成本》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6
  • 据外媒报道,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可持续资源科学中心(CSRS)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从水中提取氢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可持续、实用,不需要使用昂贵且储量较少的稀有金属。与当前方法不同,现在可以使用钴和锰这两种常见的金属来生产氢,以用于燃料电池和农业肥料。

    传统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氢是一种清洁燃料,所产生的副产物只有水。如果利用可再生电力从水中提取氢气,可使电网变得清洁、可再生且可持续。此外,氢是生产氨所需的关键成分,而几乎所有的合成肥料都要用到氨。目前,氨厂使用化石燃料生产所需的氢,而不是利用水清洁制氢。

    但是,目前的水电解制氢过程成本高且不可持续。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催化剂,除了能承受恶劣的酸性环境,催化剂还必须具有非常高的活性。反之,制取一定量氢所需的电量就会飙升,成本也将随之升高。目前最活跃的水电解催化剂是铂、铱等稀有金属。这些金属价格昂贵,被认为是金属中的“濒危物种”。现在,要实现全球改用氢燃料,大约需要800年的铱产量,地球上可能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铱。另一方面,铁、镍等金属储量丰富,但活性不够,在恶劣的酸性电解环境中有可能立即溶解。

    为了寻找更好的催化剂,研究人员着眼于钴和锰的混合氧化物。钴氧化物具有必要的反应活性,但在酸性环境中腐蚀得非常快。锰氧化物更加稳定,然而不够活跃。研究人员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希望充分利用互补特性。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实际应用时所需的高电流密度。研究人员Kong Shuang表示:“对于工业规模制氢,需要将目标电流密度设定为以往实验值的10-100倍。这种高电流会引起诸多问题,如催化剂物理分解。”

    最终,该团队通过反复试验克服了这些问题。通过在Co3O4的尖晶格中插入锰生产出混合钴锰氧化物Co2MnO4,从而发现了一种活跃、稳定的催化剂。测试表明,Co2MnO4性能良好,其活跃程度接近领先的铱氧化物。此外,在电流密度为200毫安/平方厘米的情况下,这种新催化剂可以使用两个多月,有望有效地投入实际应用。相比之下,在电流密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其他非稀有金属催化剂通常只能使用几天或几周。这种新型电催化剂或将改变游戏规则。

    研究人员预计,随着技术进步,绿色氢燃料技术的成本,将在不久的将来大幅下降。研究人员将继续寻找方法,以延长新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并进一步提高其活性水平。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2/02/15/detail_20220215117557.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催化剂可将制氢成本降低8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4
    • 13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侯阳研究员,通过将高度分散的镍单原子锚定在氮—硫掺杂的多孔纳米碳基底,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单原子OER催化剂,能使电/光电催化水裂解析氧反应更加高效,从而提升氢气制备的效率。这种新型催化剂可降低80%的制氢成本,并大幅提升OER反应的稳定性。该成果已被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报道。 通过水裂解产生氧气,进而形成氢气,是最常见的氢气制备方法,其产生的电/光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会限制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前有科研人员研究出了金属铱作为催化剂来提升反应效率,但其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研制出既保证催化效果又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成了学界面临的难题。 侯阳课题组通过仿生学方法,从材料的原子结构开始剖析。他们发现叶绿体中存在一种金属——氮配位卟啉结构,可收集太阳能,利用光合作用氧化反应分解水,并释放出氧气。侯阳介绍,他们还通过分析发现了镍—氮配位掺杂的碳材料。 “在这一特殊结构中,四个氮原子‘拉着’金属镍原子,吸引氢氧根离子吸附,降低了各种中间环节的转换难度,进而加速氧气析出。”侯阳称,课题组创新性地用一个硫单原子替换了一个氮原子,进一步优化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同时采用特殊工艺,将镍—氮材料“锚定”在碳基底上,规避了材料的不稳定性,最终使这种新型催化剂电极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水裂解析氧活性和稳定性。 “OER析氧反应是水裂解器件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核心过程”。侯阳表示,这项成果或将助力新一代氢能汽车大规模降低燃料成本。
  • 《浙大研发新型催化剂可将制氢成本降低8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4
    • 13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侯阳研究员,通过将高度分散的镍单原子锚定在氮—硫掺杂的多孔纳米碳基底,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单原子OER催化剂,能使电/光电催化水裂解析氧反应更加高效,从而提升氢气制备的效率。这种新型催化剂可降低80%的制氢成本,并大幅提升OER反应的稳定性。该成果已被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报道。 通过水裂解产生氧气,进而形成氢气,是最常见的氢气制备方法,其产生的电/光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会限制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前有科研人员研究出了金属铱作为催化剂来提升反应效率,但其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研制出既保证催化效果又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成了学界面临的难题。 侯阳课题组通过仿生学方法,从材料的原子结构开始剖析。他们发现叶绿体中存在一种金属——氮配位卟啉结构,可收集太阳能,利用光合作用氧化反应分解水,并释放出氧气。侯阳介绍,他们还通过分析发现了镍—氮配位掺杂的碳材料。 “在这一特殊结构中,四个氮原子‘拉着’金属镍原子,吸引氢氧根离子吸附,降低了各种中间环节的转换难度,进而加速氧气析出。”侯阳称,课题组创新性地用一个硫单原子替换了一个氮原子,进一步优化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同时采用特殊工艺,将镍—氮材料“锚定”在碳基底上,规避了材料的不稳定性,最终使这种新型催化剂电极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水裂解析氧活性和稳定性。 “OER析氧反应是水裂解器件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核心过程”。侯阳表示,这项成果或将助力新一代氢能汽车大规模降低燃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