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夏季健康养生模式》

  • 来源专题:离退休部门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7-01
  • 夏天已到,气候越来越热。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祥生介绍,夏季开始烈日炎炎,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避免暑邪侵袭,热毒积于体内。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如何开启夏季健康养生模式,让自己舒适地度过夏天?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早起晨练养阳养心 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四时”。入夏后,日出早,人就应该早起晨练促进阳气升发。晨起后饮用一杯白开水,再进行短时的晨练,运动不要太剧烈。

      午时养心宜小睡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宜小睡30分钟至1小时以养心。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很有好处。

      下午喝杯养心茶 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夏季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

      除了茶叶水,还可调配一些简单的中药茶,清热解暑兼养心安神。例如,用荷叶和莲子心泡水,能够养心益智、清心火、解暑热。用西洋参6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适合暑热所致的神疲虚弱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对于心火上炎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腔溃疡,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之效。还可以煲药膳养心,如益气养心粥:山药30克,太子参30克,莲子(莲心)30克,粳米200克,煮烂成粥,有健脾益气,养阴清心的作用。

      傍晚放松利身心 夏季心神易扰,养心宜静。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运动方式推荐散步、做操等舒缓的运动。舒展肢体的运动能够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夜间养心要泡脚 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按摩涌泉穴还可以激发肾精、滋养心神。

      此外,养心还要保持好心情、平和心态。中老年人要避免大喜大悲,防止“情绪中暑”。炎热的天气难免使人心情烦躁,注意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可以练书法、听音乐、种花、钓鱼等,以调节烦躁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不仅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还能协调人体各脏器,保你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饮食养生牢记“三宜三不宜”

      宜多吃果蔬 夏季炎热,人体水分流失快,饮食必须注重补水,除了多喝水以外,要多吃水分充足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如西瓜、西兰花、菜花、包菜、黄瓜、西红柿等。尤其一些深色的果蔬,如胡萝卜、红黄番茄、西柚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天天食用,可增强免疫力、有益心血管健康和预防癌症。

      宜清热解火 夏季气温高,人体火气较旺,体内热气无法排出体外的话容易造成便秘、长痘痘、口舌生疮等问题,夏季饮食宜清淡,以清热解火为主。多吃高丽菜、绿豆芽、黄豆芽、海带、木耳、蘑菇、黄瓜、冬瓜、苦瓜等有助于清热泻火的食物。

      宜健脾养胃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较快,脾胃功能相对低下,为了减轻脾胃负担,保证脾胃健康,应该多吃养胃食物,如一些质地软、口味清淡的食材,例如小米、燕麦、薏苡仁、山药、莲子等健脾开胃的食物熬粥喝,可以起到养胃的作用。

      不宜辛辣油腻 夏季炎热,人体容易上火,吃辛辣食物只会加重体内火气和毒素,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辛辣的食物,比如麻辣火锅等。还要少吃油腻食物,有助于平静心气。如果吃过多油腻食物则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会感到腹胀,不思饮食、疲倦感加重,要少吃。

      不宜太过生冷 夏季果蔬丰富,人们往往喜欢生吃瓜果、海鲜等食物。但夏季气温高,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容易繁殖,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很可能会染上疾病。夏季天热出汗容易口渴,不要猛喝冰镇饮料,会刺激脾胃,影响胃液分泌从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女性,太多的寒性食物会引起宫寒等问题。

      不宜多喝含糖饮料 夏季人们为了止渴,喜欢喝含糖饮料,研究发现,过量消费含糖饮料会增加龋齿、肥胖的风险,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要少喝。白开水是公认的最好的饮品,水在体内起着物质运输、调节体温和润滑等作用。每天要足量喝水,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也可喝绿茶水、绿豆汤或酸梅汤等消烦除渴。

      常按穴位 除烦消积

      入夏后,气候多湿热,身体容易感觉烦躁疲倦,脾胃及消化系统也容易出现毛病,除了规律作息和饮食调养以外,可以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养生的目的。如劳宫穴(手握成拳,中指尖所点之处)、后溪穴(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间使穴(掌后3寸两筋间,仰掌在腕横纹上3寸)等穴位,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养心作用。脾胃不好,可以按揉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天枢穴(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度)、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等穴位,每天按压6秒钟后放松,重复10次。还可以夜间入睡前和早上起床前绕脐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都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相关报告
  •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 来源专题:离退休部门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7-02
    • 时值夏季,在养生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养生宝典《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夏季不仅要注意“养阳”外,还要注意“养心”,而养心之道又莫过于“志闲而少欲”,正如《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也是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的养生要旨是:顺应自然,调和身心,培元补气,“不治已病治未病”,实现健康生活。 所谓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这段话提出了两个养生要点:一是阴阳四时乃死生之本,只能顺之不能逆之;二是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按常理,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为何《黄帝内经》反而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 众所周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如果以寒热划分阴阳,则春夏行阳令,秋冬行阴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然而,春时虽然阳气始生,但风寒之邪尚能为患,稍不小心便会感冒发烧,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夏季炎热,人们喜纳凉、吹空调、喝冷饮,但夏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入侵,吹空调易患感冒,喝冷饮太多易伤肠胃,均伤人体之阳。 同理,秋冬之时虽行阴令,但燥邪为患,易伤阴。秋凉冬寒,人们喜食辛辣,或饮酒以御寒,但辛辣之物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正因为人们在春夏只知养阴不知养阳,在秋冬只知养阳不知养阴,《黄帝内经》才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这种理论,正是《黄帝内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高明之处。 夏季养生要“养心” 时下,正值夏季。在养生方面除了注意“养阳”外,还要注意“养心”。 夏季为什么要“养心”?心脏和夏季有何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这是根据古代阴阳五行理论,将心脏与热、火、南方、苦味、赤色、笑、忧、喜等对应联系起来。因夏季火旺,故夏季与心脏的关系十分密切。 夏日炎炎,应如何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段话论述夏季养生,第一点是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日昼长夜短,睡眠也要随之“夜卧早起”,以顺应自然,如晚上睡眠时间不足,最好睡午觉补足。第二点是“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当夏天气温升高至一定程度时,人体会出现烦躁、易怒等症状。此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可激动,以防“情绪中暑”。同时,人的精神要像夏天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使人体气机舒畅,这就是顺应夏天万物生长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还认为,夏季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养心”,如违背此道,就是“逆心”。“逆心”的结果,是“秋为痎疟”,“冬至重病”,所以《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冬病夏治”。而为了预防秋冬的疾病,夏日必须注意“养心”。 北京故宫有个“养心殿”,那是清代自雍正以后八个皇帝办公休息的地方,此殿之名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而从养生的角度讲,“养心”莫善于“志闲而少欲”,正如《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雪龙" 进入南极圈开启 "破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12
    • 12月2日15时,“雪龙”船行进至南纬66度33分,进入南极圈。此前一日,“雪龙”船顺利地穿越了“魔鬼西风带”。 穿越西风带期间,考察队综合天气预报,不断调整“雪龙”船穿越航线,最终采取最佳路线——全速一路向南,并成功在两股气旋的夹缝之间突围。船舶在西风带的航行相对平稳,最大的浪涌4米左右,风力7~8级,船舶倾斜角度在15度以内,船速一直保持在14~15节左右,仅用不到3天时间就成功穿越了西风带。虽然很多队员出现了晕船现象,但多次参加南极考察的队员还是连称“运气不错!” 成功穿越西风带后,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2月1日20时30分,在南纬63度23分、东经172度42分的南大洋海域首遇冰山。这意味着考察队距南极大陆已越来越近。目前,“雪龙”船已由清水区进入冰区,开启“破冰模式”。 “雪龙”船信息化保障工作人员刘健对记者说,根据罗斯海实时卫星遥感影像来看,南纬73度40分以北海冰状况良好,大部分为浮冰区,处于消散阶段,但该纬度至新建站区域,约有200公里冰情较为复杂,可能需要绕行,届时会和船长建议选择合适航路。 此外,考察队临时党委2日上午召开会议,研究制订了新建站卸货实施方案,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做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