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室在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奇表示,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可能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甚至全球碳平衡产生重大影响。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积累和固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最近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在土壤碳循环、土壤-根系互作、土壤微界面重金属化学行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强调了NanoSIMS在揭示土壤铁矿物与有机碳互作机制方面的应用潜力。此外,团队还综合应用核磁共振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升高,粒径为250-2000μm的土壤团聚体中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下降,而粒径为53-250μm的土壤团聚体中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论文通讯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义纯表示,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土壤微观界面中铁矿物与有机碳互作机制提供新线索,并对提升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认知具有积极作用。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项目、广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333.shtm
相关报告
  • 《沈阳生态所在硅灰石粉添加显著促进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形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26
    • 增强岩石风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通过施用硅酸盐矿物粉末(如硅灰石)来捕获大气CO?的重要途径。此外,硅酸盐矿物的添加还能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化。其中,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因其较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停留时间,对长期土壤碳储存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硅灰石添加如何影响MAOC的形成,尤其是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响应差异,尚不明确。 为此,研究以湖南会同县的杉木人工林和玉米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0天的培养实验,添加5%(w/w)的硅灰石粉和13C标记葡萄糖,并采用1?O标记技术测定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生物量周转。结果表明,硅灰石添加使森林土壤和农田土壤的13C-MAOC分别显著增加171%和252%,显著促进了MAOC的形成。然而,两类土壤的碳固定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森林土壤中MAOC的增加主要源于pH升高(提高3.5个单位)和有效磷增加所带动的微生物CUE提高;而农田土壤中虽CUE未显著改变,但微生物更倾向于将碳用于合成代谢而非分解排放,从而提高了MAOC形成效率(达76.2%),表现出更高的碳固定效率。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硅灰石添加在不同土壤类型中促进MAOC形成的机制差异,强调了微生物代谢路径和矿物-有机质相互作用在土壤碳固定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成果为优化农田和森林土壤管理、提升土壤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研究成果以“Similar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formation but distinct efficiencies by powdered wollastonite addition between two soils”为题,于2025年发表于《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毕业博士颜咏雪和阴黎明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张伟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3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A20612)、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2024RC4029)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5.109979
  • 《南京土壤所在病毒调控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微生物是陆地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控制着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储存与向大气释放的CO?之间的平衡。土壤病毒作为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侵染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动态和功能。然而,病毒如何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团队通过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发现,病毒通过裂解与溶原两种生活方式动态调控碳循环。在秸秆还田土壤中(高碳条件),93%的病毒处于裂解状态,通过分解宿主细菌释放大量有机质,加速微生物周转,促进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的形成。相反,在秸秆移除土壤中(低碳条件),21%的病毒选择溶原状态,携带多糖水解酶等辅助代谢基因,帮助宿主降解难分解有机物,提升碳利用效率。病毒携带的辅助代谢基因可定向优化宿主代谢路径:低碳条件下,病毒的辅助代谢基因主要参与碳降解,如糖苷水解酶(GHs)基因;而高碳条件下,病毒则富集碳固定相关基因(如rbcL、tktA),通过卡尔文循环增强宿主固碳能力。研究揭示了病毒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调控的“双重机制”。 该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氮肥施用可促进裂解病毒主导的“病毒分流”效应,通过释放宿主养分和塑造微生物残体,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成果为精准调控农田土壤固碳技术路径、制定科学施肥与秸秆还田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此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