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只剩下1012头了!“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昨天新鲜出炉,虽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江豚数和2012年调查数量1045头相比,种群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它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栖息地却被压缩、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下同)
调查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这1012头长江江豚里,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也就是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考察结果还显示,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非法采砂等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
据介绍,本次考察在2017年底举行,由中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为期52天,国内主要豚类研究机构、长江中下游各豚类保护区管理部门、渔政管理部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参与其中,对宜昌至上海的1669km的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个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进行了细致勘察。除对江豚的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外,本次考察还进行了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查,具体包括水环境质量调查、航运及渔业捕捞现状调查、岸带栖息地质量调查和水下噪声监测。此外,调查还首次尝试无人遥感镜头检查江豚栖息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