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5-16
  •       2025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

          今年青岛将从技术攻关、平台支撑、产品突破、要素供给和生态集聚五个维度推进26项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北方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重要研发制造中心。

          提升技术攻关“硬实力”。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大“揭榜制”“赛马制”项目比例,提炼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共性技术需求,推进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围绕整机、大小脑、运动控制算法、场景应用等领域,研制一批相关标准。建立创新成果定期发布机制,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首试首用和全面推广。

    打造平台支撑“新引擎”。加快海尔、海信两个省级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落地。积极布局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探索政府与科研单位、企业合作模式,规划建设机器人训练场,形成规模化的真实数据集。

          突破产品制造“全链条”。加快整机研制,推动海尔、乐聚机器人整机项目投产,满足样机及小批量生产制造需求。加快关键零部件产能提升,推动国华智能、丰光精密产品线从谐波减速器向关节模组、灵巧手、手臂高质量延伸,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算法模型和软件系统融合,推动海克斯康等重点企业加快仿真工具包、检测仪器及校准系统升级迭代,提升机器人整体性能。

         聚合发展要素“活水源”。围绕人才引育、企业培育、产业基金等方面协同发力,优选驻青院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梯度吸引、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本土青年人才;优选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集成组建市级产业发展基金,集中投向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以投促引、以投促成、以投促发展。

         构筑产业生态“强磁场”。组建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产业发展联盟,吸引重点企业、平台机构、高校院所及创投风投等“政产学研金服用”单位参与,共建产业生态。深入挖掘一批典型垂域行业需求,年内发布超级场景50个以上,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养等场景应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以商招商。组织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学研用供需对接活动20场以上,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去年以来,青岛相继发布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两个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小脑、本体、零部件、场景应用”协同创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并取得积极成效。

         具身智能在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加快技术突破。在终端领域,海尔研发的洗护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产品已具备自主感知和任务执行能力,衣物洗烘、桌面整理家庭服务机器人帮助人们开启“无人家务”的美好生活。卓业医疗全球首台AI手术导航机器人将穿刺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华智能、丰光精密的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创新产品进入国内外整机企业供应链。

         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应急等领域先行先试。优必选Walker S进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训”;乐聚智家“夸父”机器人在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上岗;海尔、海信首次将具身智能机器人引入家电智能制造领域;消防救援支队列装四足机器人在危险灾害事故现场开展侦察、监测、搜救等工作。

          以崂山区、青岛高新区为主承载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集聚,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类具身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速。依托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李沧区等重点区域空间载体,积极承接头部企业扩产需求,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供应链群。

  • 原文来源: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505/15/92872.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3年行动方案 主攻4类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12月19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在首都之窗发布,方案提出,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到2022年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物流等机器人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发布。据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进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机器人发展战略。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民生领域也对机器人有巨大需求。但北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布局分散、产品应用范围和深度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及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不协调不协同等问题。   《方案》提出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提出要培育形成以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4+1”发展格局,推动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激活工业领域、服务民生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   布局亦庄、房山、顺义、大兴和门头沟   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方案》提出,要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巩固提升机器人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能力,引导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布局,拓展布局房山、顺义、大兴、门头沟等区,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对接河北省和天津市主管部门和企业,推动形成京津冀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积极开展机器人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方案》提出,要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科博会等重要活动,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吸引聚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大对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国际组织、企业和机构在京落户。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间合作项目。   关于三年行动的目标,《方案》提出,到2022年,北京市的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围绕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培育形成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 《中国机械联机器人分会发布智能机器人十大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6-16
    •  2025年6月11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在南京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发布了智能机器人十大发展趋势。 01感知和认知:孤立传感器到融合认知   从孤立传感器到融合认知的进化,将突破单一模态信息的局限性,实现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全息化理解。类人的多模态环境感知与本体感知信息的深度融合,形成机器人“身体-环境”的具身统一认知,从而与决策控制有机协同,通过构建对物理和社会环境因果变化规律准确理解的世界模型,支持机器人“感知-想象-推演-决策”的作业闭环。 02决策与执行:执行预设任务到自主决策   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正经历从“执行预设任务”向“自主理解与决策”的深刻转变。多模态感知决策动作大模型通过融合分析海量生产数据,构建检索增强系统,将大幅提高机器人复杂决策能力。同时探索复杂交互下的精细作业技能学习与高效生成模型方法,构建混合专家模型系统,与大模型形成大小脑分层智能决策执行体系,实现机器人稳定长程的自主决策与精细操作的高效执行。 03数据采集:人工采集到多样生成   智能机器人的高效学习依赖于数据生态的革新,传统人工采集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模型训练对大量高质量数据的需求。海量的视频数据与高质量遥操作、运动捕捉数据的混合增强,以及物理引擎驱动的大量的超真实仿真数据增强,将大幅扩充机器人数据生态规模。 04控制架构:云边端协同部署和群体智能   控制架构开始进入云边端协同部署和群体智能进化阶段。分布式云边端协同架构借助AI+ 5G/6G +物联网技术,实现机器人集群的知识共享与进化学习。云端负责全局策略优化,边缘节点处理实时推理,终端执行具体任务,形成高效算力调度体系。机器人集群可通过动态共享经验提升整体作业效率,边缘计算则保障本地化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与隐私性,支撑更多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05本体设计:软硬件协同   传统机器人本体设计聚焦于刚性执行机构的运动性能,结构本身缺乏深度集成的智能传感器与嵌入式算力单元,使其无法成为具身智能技术的有效物理载体。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硬件范式,软件与硬件协同设计,对本体进行深层次智能重构,使机器人更好的融入AI生态、适应复杂非结构化环境。如多智能传感器与本体深度融合、AI计算边缘芯片在机器人内部或近端的高度集成、机器人适应性与灵巧性的创成式设计等。 06人形机器人:从单一任务到多任务   人形机器人软、硬件系统的技术加快突破与迭代,云端智能提供场景理解与复杂决策支持,边缘计算保障实时响应与安全控制,本体则执行精细操作任务,加速向工业、生活服务、医疗康复、特种作业等多元领域探索,逐步从单一功能执行者向复杂任务协作者的角色转变。 07开发生态:硬件模块化与软件平台化   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生态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体系架构竞争,硬件模块化与软件平台化生态正在逐步形成,通用技术底座架构与能力组件市场的加速构建将有力的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落地,形成集群性产业竞争优势。 08商业模式:产品售卖到价值共创   创新的技术突破为智能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传统的产品售卖逐渐向价值共创范式转变。设备租赁、效能分成、能力订阅的RaaS(机器人即服务)模式形成商业落地,更为庞大的平台企业+垂直企业的商业生态共创体也正在逐步形成。 09安全:物理安全防护到系统安全体系   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挑战已从传统的物理安全防护升级为覆盖硬件可靠性、算法鲁棒性、数据隐私性、行为伦理性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机器人渗透至医疗、养老、工业等众多高风险场景,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安全,从单点合规到生态共治,从算法安全到技术信任,将覆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 10行业治理:伦理法规、标准和认证   智能机器人标准、安全认证、人机权责划分、数字身份、数据隐私保护等成为重点。随着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风险,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