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双流)6寸平面光波导晶圆生产线建设项目签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4
  • 在2018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投资推介会暨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双流)6寸平面光波导晶圆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式签约。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商立伟表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将和四川飞阳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硅光电子元器件生产以及后期服务平台,建设6寸平面光波导晶圆生产线,并将研究所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导入到该公司。双方不仅将在产品或技术层面联手,更将在更广的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据悉,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与我区签署《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产业西南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其科研与产业力量在我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设立中科微电子产业技术西南研究院、微电子产业园和创业投资基金。

    据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微电子研究所总体定位为中国微电子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经过多年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积累,已逐步形成了围绕研究所主体向外辐射的产业组织,其中既有与地方合作共建的产业化平台,也有与龙头企业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

    迄今为止,微电子研究所已孵化97家参股企业,与社会投资机构共建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实际管理资金规模超100亿,总体上形成了以行业应用及服务、核心产品、基础研究为主体,产业化集群和企业联合研发中心为两翼的整体布局。

    提及与双流区的合作,商立伟表示,微电子研究所计划在双流建设总面积300亩左右的产业园和研究院,把相应项目逐步引入到产业园发展,目前这一规划已进入筹备阶段。 .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搭积木”方式构建碳化硅片上异质集成量子光源》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2-24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集成光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采用“搭积木”式混合集成策略,将III-V族半导体量子点光源与CMOS工艺兼容的碳化硅(4H-SiC)光子芯片异质集成,构建出新型混合微环谐振腔。这一结构实现了单光子源的片上局域能量动态调谐,并通过微腔的Purcell效应提升了光子发射效率,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集成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针对量子点光源与微腔片上集成的技术瓶颈,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搭积木”式的混合集成方案。这一方案采用微转印技术,将含InAs量子点的GaAs波导精准堆叠至4H-SiC电光材料制备的微环谐振腔上。低温共聚焦荧光光谱测试发现,得益于GaAs与4H-SiC异质波导的高精度对准集成,光场通过倏逝波耦合在上下波导间高效传输,形成“回音壁”模式的平面局域光场。该结构的腔模品质因子达到7.8×103,仅比原始微环下降约50%,展现了优异的光场局域能力。 进一步,该研究在芯片上集成微型加热器,实现了量子点激子态光谱的4nm宽范围调谐。这一片上热光调谐能力使腔模与量子点光信号达到精准匹配,实现了微腔增强的确定性单光子发射。实验测得Purcell增强因子为4.9,单光子纯度高达99.2%。 为验证这一技术的扩展潜力,该研究在4H-SiC光子芯片上制备出两个间距250μm的量子点混合微腔。研究通过独立局域调谐,克服了量子点生长导致的固有频率差异,实现了不同微腔间量子点单光子信号的频率匹配。 该工作在4H-SiC芯片上同步实现了光源调谐、Purcell增强与多节点扩展,兼具高纯度与CMOS工艺兼容性。结合4H-SiC优异的电光调制特性,该技术有望推动光量子网络向实用化迈进。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 hybrid single quantum dot coupled cavity on a CMOS-compatible SiC photonic chip for Purcell-enhanced deterministic single-photon emission为题,发表在《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DOI:10.1038/s41377-024-01676-y)。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微藻中的绿藻因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高产生物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相耦合等特点,被认为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生物资源。以往绿藻产能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光合产氢和生物柴油两个不同侧面的单独研究,一方面,绿藻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的诱导模式不同,前者为硫限制而后者则为氮限制;另一方面,产氢与产油在需求能量物质NADPH上存在竞争,传统上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此消彼长难以兼顾,因而鲜见同一藻株协同产氢与油脂积累的报道。 海洋所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筛选出一株原壳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可在氮限制条件下产氢,其产氢量与传统缺硫诱导下的经典模式藻株莱茵衣藻相当,在密闭隔氧+氮限制可诱导原壳小球藻同步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其机制为:(1)氮限制使光合暗反应关键酶Rubisco降解,造成光合光反应电子和能量(NADPH)的积累,进而诱导活性氧产生;(2)在此状态下,细胞呼吸耗氧大于光合放氧,在密闭条件下产生厌氧环境,诱导氢酶活化,光合作用光反应过剩电子大量流向氢酶,实现高效光合产氢;(3)厌氧发生后,缺氧抑制呼吸电子传递,反馈抑制TCA循环,造成脂肪酸合成底物乙酰辅酶A积累。细胞中乙酰辅酶A和NADPH的积累为油脂合成提供了底物和能量,同时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可诱导油脂合成相关酶的高表达,进而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因此原壳小球藻可在高效光合产氢的同时实现油脂大量积累。 该研究同时兼顾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有利于推动从单一产能向协同调控多个产能过程的转变,为降低微藻生物能源生产成本、发掘微藻开发应用潜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张立涛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李凌副研究员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Zhang Litao, Li Ling, Liu Jianguo (2022) Enhanced biohydrogen and lipid coproduction in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under nitrogen-limiting conditions in a closed 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59: 13216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1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