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今年水污染防治涉及7大类204项总投资38.48亿元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4
  • 水是生命之源。为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记者近日从市政府办最新印发的《南通市2018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中了解到,今年南通市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工程,主要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船舶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以及能力建设项目共计7大类204项,计划总投资38.48亿元。

    在今年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中,地表水5个国考断面、31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分别达到100%和67.7%,其中Ⅱ类水比例不低于6.5%;完成8条省考和7条市考黑臭水体整治;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6个备用水源地完成保护区整治任务;6个地下水国控点位和6个省控点位的水质级别保持稳定不下降,水质极差比例不高于33.3%;近岸海域5个国控、3个省控近岸海域点位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62.5%以上。此外,还设置了化学需氧量等4项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的减排目标。

    《计划》提到,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沿岸重点规划区域、通榆河清水通道沿岸两侧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的依法关停并转迁任务;关停或拆除企业或污染生产线(工段)210家(条);完成江苏泰仓农化有限公司、南通天泽化工有限公司等农药、电镀企业清洁化改造工程;化工园区内各化工企业完成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改造,企业清下水排口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可自动控制的排放阀,如东化工园区率先建立企业废水特征污染物名录库;新增污水管网196.2公里,完成建制镇提标改造规模4.2万吨/日,实施251座村庄生活污水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新增东安闸桥西等9个国考或入海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确保数据联网并投入运行;完成启东市吕四污水处理厂非法排口整治;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

相关报告
  • 《四川251个污染防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37亿元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8
    • 今日,四川省2017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暨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大项目分会场,在新都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场举行。据悉,本次集中开工项目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聚焦主战场。针对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导向清晰、路径明确、集中攻坚,水污染防治项目集中在沱江、岷江、涪江、渠江等流域干流和24条重点小流域,大气污染防治项目集中在成都、绵阳、自贡、乐山、达州等市,土壤污染防治项目集中在成都平原、川南片区、攀西地区。 二是聚焦补短板。针对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短板,水和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突出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重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突出工业排放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秸秆禁烧和综合化利用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突出湿地建设与保护、土壤污染修复,科技项目突出污染防治科技示范、研发与应用。 三是聚焦抓整改。针对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特别是一些历史欠账和需要长期推进整改的问题,着力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减法”,突出磷石膏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等重点,以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环境问题整改,加快改善环境质量。 四是聚焦促发展。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围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环境污染治理市场,本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已落实PPP项目资金95亿元,同时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本次集中开工的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大项目共251个,总投资737亿元。其中,水污染防治项目138个,总投资626亿元;大气污染防治项目57个,总投资24亿元;土壤污染防治项目40个,总投资36亿元;生态修复项目5个,总投资49亿元;科技类项目11个,总投资2亿元。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有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内江、乐山、南充、达州等9市。 据悉,今天集中开工的这批项目,以及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的上一批集中开工项目,标志着我省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进入全面攻坚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对加快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具有重要意义。 毗河系沱江流域三级支流,是成都市七大绿色走廊之一、是沱江流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部分。成都市及新都区引进社会专业化资本,实施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泥巴沱森林湿地公园项目,总投资约61.35亿元。其中,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总投资46.6亿元,工程实施年限为2017-2020年。建设内容包括截污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管理应急等五大系统工程。 该项目于2017年6月启动投资人招标事宜,8月依法确定以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为首的联合体为中标人,11月15日签订合法性合同。同时,依托毗河流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泥巴沱森林湿地公园,项目投资12.28亿元,规划建设森林面积1905亩(森林覆盖率达85%) ,生态湿地219亩。项目建成投用后,城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毗河拦河堰考核断面达到II类水质(总磷除外);城市建成区安全防洪体系扎实筑牢;优美高端、宜居宜业的毗河生态水系和城北生态屏障全面构建。.
  • 《四川水污染防治 不再仅靠“人海战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23
    •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记者殷鹏 时间:2019年04月22日 ●目前,四川省在用县级饮用水水源地180个,还有25个备用、28个在建水源地 ●已有成都、广元、乐山等17市(州)具备多个水源地,苍溪、芦山、南部等11个县实现多水源联通供水强化污水处理 ●全省各地投入约35.5亿元,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359套、截污管网128.5公里等提升监测能力 ●四川省已设置水生态环境监测点位1.5万余个,建成338个水质自动站,实现国、省控水质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 ●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监控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国考断面水质提前2天预警预报打击违法行为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办理环涉水案件1371件,处罚金额1.79亿元治水有成效 ●四川省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实现连续三年稳定上升 ●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实现连续三年稳定下降 “你看,这两个大家伙就是我们新近购买的无人船,很快将下水执法啦。”近日,在宜宾市江安县工业园区附近的长江边,岷江、沱江、涪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泸州、宜宾现场检查组执法人员毕德,高兴地指向两艘一米多长的无人船。 这是四川省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首次使用无人船,也是四川省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努力迈过靠“人海战”的坎,向监管自动化、信息化转变。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表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四川省始终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新科技 无人船无人机上阵 让违法企业偷埋的排污暗管(口)无所遁形 四川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复杂水域采样难、企业私设暗管发现难的问题,一直是四川省生态环境部门的“心病”。 为破解难题,今年省环境监察执法局购进了两艘无人船。“这两艘船功能不同,一艘是水质监测采样无人船,另一艘是暗管探测无人船。”毕德介绍说,两艘无人船的“加盟”,可帮助执法人员顺利地检查到此前较难触及的困难点位。 无人船如何操作?记者看到,执法人员布置好操作平台后,拿出两个笔记本电脑,分别与操作平台两侧的信号采集接收器连接。“这两个信号采集接收器不仅可向无人船发送命令信号,还能接收无人船实时反馈的监测数据。”泸州、宜宾现场检查组成员蒙明磊说。 “出发!”调试好设备后,执法人员一声令下,两艘无人船在长江中乘风破浪,一艘直达指定水域定点采样,一艘沿江而行实施暗管排查。 无人船是如何检查出相关数据的?泸州、宜宾现场检查组成员黄新解释说,通过水质监测船下方的探测头,无人船可以实时将江段氨氮、溶解氧、pH值等水质数据传给信号采集接收器,再传输给电脑。而暗管探测无人船,则会在行进过程中产生声呐,并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波普纹,如果感应到疑似暗管的地方,均匀的波普纹就会有异常变化,检查组可借此锁定目标。 岸上,毕德紧盯电脑屏幕,观察着每一个细微变化。不一会儿,监测采样船传来实时数据:pH值达8.95。“数据异常!”检查组决定调整操作指令,扩大无人船监测范围。借助地理信息软件设定航行轨迹并选定四个采样点位后,开启无人船自主导航和自动驾驶模式,无人船便按设置航线和采样点位自动开展工作。 “每个点位最多可以采集1.5升水。”10分钟后,无人船完成规定动作自动返回岸边,执法人员随即打开采样仓,将在四个点位采集的水样取出,现场封存后,交由属地环境监测部门做进一步监测分析。 省环境监察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质监测无人船通过在多样性复杂水域环境下进行定点采样,实时传输反馈数据,可帮助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分析水质情况。暗管探测无人船则利用声呐探查技术,对河流沿岸的暗管及排污口进行探查,探查宽度可达100米,深度可达20米,让违法企业偷埋的排污暗管(口)无所遁形。 无人机同样在本次专项执法检查中“发威”。检查组在资阳市雁江区侯家坪工业园区暗查时,为进一步查证园区内企业生产废水是否全部接入园区污水管网,执法人员采取“无人机+奥维地图”模式,快速对园区内企业纳管情况进行了检查,最终发现2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 新重点 成立琼江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 确保琼江流域水质年底前达标 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强涪江流域综合治理。为此,四川省今年在水污染防治上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将涪江流域综合治理纳入专项执法检查,将涪江与岷江、沱江共同作为全省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通过去年的攻坚,岷江、沱江水质已明显改善,如何改善涪江水环境质量?“必须以琼江为重点,加大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岳东表示。 琼江系涪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乐至县,流经遂宁市、资阳市等,四川段长120公里。数据显示,去年涪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较2017年上升8.3%,但琼江水质量形势不容乐观,优良水体达标率为0,拖了后腿。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四川省水污染防治将着力“三个攻坚”。一是开展全省总磷污染防治攻坚,进一步解决全省水污染防治总磷突出问题。二是开展琼江流域污染防治攻坚,加强流域各市联防联控联治,切实解决琼江流域水污染突出问题。三是开展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攻坚,对全省23条小流域挂牌督战,进行清单式销号管理。“三个攻坚,有两个与琼江有直接关系。”李岳东说。 接下来,省生态环境厅将成立琼江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设立科技支撑小组和水质预警小组。指挥部每月定期公开水质状况,实施水质预警,每两个月召集流域相关市、县召开协调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将开展琼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督查、执法检查,整改不到位的、对水质造成巨大影响的,按程序严肃问责。 此外,四川省还将对琼江流域加密水质监测,做到一旬一监测,基本实现影响琼江水质的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同时,加强琼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削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琼江流域水质年底前达标。 动作不止于此。四川省还积极抓好流域立法保护建设,开展《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在源头管理方面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划定禁止和限制区域,实行水环境质量目标、水资源总量控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多种措施。“目前条例正在紧张地修改完善,力争上半年能出台。”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说。 新机制 “一旬一提醒”“一月一通报”健全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四川省有哪些创新性举措?取得哪些新成效? 李岳东表示,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四川省坚持以末端治理协同源头管控的水污染防治格局,在法制、规划、管理、补水等方面积极谋划、勇于开拓,不断健全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首先是建立健全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一旬一提醒”,每旬对加密监测水质断面类别下降的地区函告提醒;坚持“一月一通报”,每月对全省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做到“一月一指导”,每月不定期组织专家组,赴相关地方实地把脉指导;落实“一季一分析”,每季度召开全省水环境质量形势分析会议,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积极整改县级饮用水水源地问题。目前,四川省在用县级饮用水水源地180个,还有25个备用、28个在建水源地。当前,已有成都、广元、乐山等17市(州)具备多个水源地,“双水源、互备用”的供水机制基本健全,苍溪、芦山、南部等11个县实现多水源联通供水。 严厉打击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自201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7895件,处罚金额6.9亿元,其中涉水案件1371件,处罚金额1.79亿元,用好用足了环保法律法规“龙头虎铡”。 “四川省还不断建设自动监测站,提升监测能力。”李岳东说,目前四川省已设置水生态环境监测点位1.5万余个,建成338个水质自动站,实现国、省控水质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监控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国考断面水质提前2天预警预报。 去年,四川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升一降一突破”的好成绩。“一升”就是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实现连续三年稳定上升;“一降”就是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实现连续三年稳定下降;“一突破”就是沱江流域实现了水质改善的巨大突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升了56.3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最好水质成绩。 “今年1-2月,四川省水环境质量在去年基础上继续提升,87个国考断面中,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77个,占比88.51%,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于会文说,接下来,四川省将继续在落实河长制上做文章、在目标考核上下功夫、在生态补偿上求突破、在预警预报上见实效,积极探索流域治理管理新经验、新模式,站好长江第一道岗,还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让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 □陈四四 当前,各地在污染防治中频出重拳,不断加大防治力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要打好打赢,不仅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还需要加强科技应用,通过科技之眼去发现人眼所不能发现的问题,通过科技之力去解决人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打赢这一仗提供有效保障。 进一步说,污染防治既要防更要治。而在治理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必须充分依靠和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比如,通过设置水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可以实现水质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通过对大气污染病因的精细分析,可以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又如,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前瞻布局未来科技,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知识基础、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