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前夜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为风险投资关注焦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2
  • 在原本沉寂的太阳能发电投资领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今年突然成为风险投资关注的焦点。

    3月15日,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宣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领投英国钙钛矿太阳能发电公司牛津光伏有限公司(Oxford PVTM)D轮融资,投资金额2100万英镑。

    4月26日,长江三峡集团旗下三峡资本联合中国三峡新能源与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纤纳光电)宣布,三峡资本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注资纤纳光电,投资金额5000万人民币。这家成立不足4年的公司,目前是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组件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所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是利用钙钛矿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三代新概念太阳能电池之一,具有光电转换效率特别高、成本低的特点,目前实验室转换率水平最高接近30%,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太阳能电池。

    不过,从全球来看,虽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尚处实验室阶段,并未实现真正的量产,但随着技术进步,2020年量产的脚步已越来越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望成为光伏行业的“搅局者”。

    十年磨一剑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反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从结构上来看,太阳能电池一般是由很多层材料堆积起来的,其中起到光吸收作用的层叫做吸收层。太阳能电池也按照吸收层的材料特性来命名,比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就是单晶硅或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一般是厚度几个微米的薄膜材料;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就是钙钛矿。

    1883年,美国发明家Charles Fritts成功制造了人类第一块太阳能电池——硒上覆薄金的半导体/金属结太阳能电池, 其光电转换效率仅约1%。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Pearson、Fuller和Chapin等人研制出了第一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获得4.5%的转换效率, 开启了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新纪元。

    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里,太阳能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指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其在实验室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分别达到25%和20.4%;第二代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非晶硅薄膜电池和多晶硅薄膜电池;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指具有高转换效率的一些新概念电池, 如钙钛矿电池、染料敏化电池、量子点电池以及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进展最受人关注。需要解释的是,钙钛矿(Perovskite)材料是以俄国矿物学家列维·佩罗夫斯基(Lev Perovski)的名字命名。最早被发现的钙钛矿材料是钙与钛的复合氧化物。后来,钙钛矿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延展,它已经不特指钙钛复合氧化物,而用来泛指一系列具有ABX3化学式的化合物,在这里,A可以是甲氨基等有机分子基团,而B可以是铅原子(也可以是锡原子),X则一般含有卤素原子。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一般使用的是有机无机复合的钙钛矿。钙钛矿一般是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来使用,在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以后,钙钛矿吸收了光子以后会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带负电,而空穴可以看成是带正电。当阳光照射到这些电子——空穴对上时就形成了光电流。

    最早将钙钛矿应用到电池上的是日本横滨大学教授Akihiro Kojima。2009年,他首次将有钙钛矿结构的有机金属卤化物(CH3NH3PbI3和CH3NH3PbBr3)制成吸光层用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得到3.8%的转换效率,后来由于液态电解质导致钙钛矿材料很快分解,从而使电池效率很快衰减。但是研究人员很快意识到钙钛矿既善于吸收阳光,还能运送电荷。

    就这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诞生了。

    稳定性成瓶颈

    经过十年的发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已经高达27%,在太阳能电池行业遥遥领先。

    换句话说,以钙钛矿为原料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大约1/4的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

    从光电转化率提升速度来看,钙钛矿也具有明显优势。以目前市场份额最高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例。1985年,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转化率为15%左右,在2004年达到20.4%;而后其转化率虽略有提升,但微乎其微。

    对比之下,2009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验室转化率为3.8%,如今实验室小面积器件(面积大小在几平方毫米)转化率在22%~23%,效率提升速度惊人,目前仍在继续提升中。

    从全球来看,英国牛津光伏公司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居于领先地位。其推出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28%的世界纪录,这也超过了26.7%的单晶硅电池效率纪录。同时,牛津光伏公司的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路线图显示,其光电转化效率将超过30%。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转换效率较高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尺寸均为实验室级别,但随着电池尺寸的增加,其光电转换效率会随之下降。

    从成本来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材料吸光能力强、对杂质不敏感和生产工艺能耗低,其综合成本大大降低。

    研究表明,钙钛矿电池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传统太阳能电池材料的100倍,因此钙钛矿电池只需使用1/100的厚度,即可产生相同的能量输出,相应减少了所需材料数量,而且产生的电压更高,还能增加能量产出。

    同时,钙钛矿材料对杂质不敏感,通常90%左右纯度的钙钛矿材料就可以用于制造效率达到2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晶硅材料则对杂质非常敏感,纯度必须达到99.9999%以上才能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

    由于钙钛矿材料可以溶解在普通溶剂之中,钙钛矿组件可以通过溶液涂布工艺生产,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温度不超过150度。而晶硅材料的铸锭和提拉都需要在1500度以上高温,生产能耗差距可想而知。

    这种不同材料体系的成本差异具体体现为:晶硅太阳能电池每平方米造价为500~700元,薄膜太阳能电池每平方米造价1300~1400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每平米预计成本将低至100元。

    尽管具备转化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也面临稳定性差导致的寿命较短的问题,这也是其最致命的弱点。

    由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对潮湿环境敏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很快分解,就连昼夜温差造成的水蒸气也可能对它造成伤害,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防水封装。

    目前,钙钛矿电池已经经过了1万小时的持续光照实验,按照全天平均日照时长4小时计算,钙钛矿电池理论寿命为6.8年,考虑到实际日照时间以及日常损耗,钙钛矿电池正常寿命应小于6.8年。相比于硅电池的理论寿命25年,还有很大差距。

    可喜的是,2016年以来,随着新型多离子混合型钙钛矿材料的应用,以及缓冲层材料逐渐无机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寿命正在稳步提高,在实验室中已可实现连续1000小时工作衰减低于5%。

    2020年量产可期

    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正处于量产的前夜。

    在过去十年里,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如英国牛津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方科大,日本松下、夏普、东芝等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量产。

    纤纳光伏联合创始人姚冀众公开表示,“钙钛矿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储备,自技术兴起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极大的关注和投入。短短几年转换效率及稳定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姚冀众透露,纤纳光电正在为接下来的量产做最后准备,组建全球首条20兆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未来,在15%~16%的光电转化率条件下,纤纳光电的钙钛矿太阳能组件每瓦成本将低于1元。

    比纤纳光伏更进一步,中国民营能源集团协鑫集团和英国牛津光伏公司都提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产的时间表。

    今年2月,协鑫集团旗下苏州协鑫纳米科技发布了其在钙钛矿光伏组件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协鑫纳米已经率先建成10兆瓦级别大面积钙钛矿组件中试生产线,完成了相关材料合成及制造工艺的开发,并已开始100兆瓦量产生产线的建设工作,计划于2020年实现钙钛矿光伏组件的商业化生产。

    据介绍,协鑫纳米10兆瓦中试生产线所制造的钙钛矿光伏组件尺寸为45厘米×65厘米,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5.3%。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面积的钙钛矿光伏组件,也是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效率的最高数值。协鑫纳米正在建设中的100兆瓦量产生产线,将把组件面积扩大至1米×2米,组件光电转化效率将提高至18%以上。在现有的工艺条件下,100兆瓦量产线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的成本预计将低于1元/瓦,量产组件的工作寿命将达到25年以上。当产能扩大到1吉瓦以上时,钙钛矿组件的制造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到每瓦0.7元左右。

    在国外,今年3月,牛津光伏从其最大股东梅耶博格技术公司购买了一条200 兆瓦异质结生产线用于钙钛矿电池试生产,此生产线将于2020年底在牛津光伏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的工厂中试运行。牛津光伏将这一生产线电池转换率的初始目标定为27%。

    人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或将成为人类光伏发电历史上的拐点。

相关报告
  • 《山东发布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27
    • 国际能源网获悉,1月24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指出,到2025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大面积、高光电转换效率、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具备规模化(百MW级)制备高效率、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力。到2027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形成具有较强协同效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设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条,具备大规模(GW级)制备高效率、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力,与电力、建筑等行业融合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日趋成熟,成为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同时,聚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用镀膜设备、涂布设备、激光设备、封装设备、检测设备等装备国产化替代,鼓励设备制造单位和电池制备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及应用示范,力争在原子层沉积设备、激光刻蚀机、高精度荧光视觉检测设备等关键设备实现突破和替代,增强上下游协同适配能力,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建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检验检测基地等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共性技术开发、中试熟化、检测验证、专业人才培养等创新服务,加速相关技术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应用,夯实山东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创新发展根基。 此外,多元示范应用推广行动,统筹推进实施“钙钛矿光伏+交通”“钙钛矿光伏+建筑光伏一体化”“钙钛矿光伏+园区基地”“钙钛矿光伏+地面电站”“钙钛矿光伏+海上电站”等多场景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在鲁西南、鲁北的采煤沉陷区、盐碱滩涂等区域开展光伏新技术试点,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壮大。 全文如下: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科字〔2024〕11号 各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教育(教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商务主管部门、国资委、市场监管局,沿海各市海洋主管部门,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山东省商务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能源局 山东省海洋局 2024年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机遇,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展“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布局,推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整体突破,形成创新优势明显、上下游协同的产业体系,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支撑。 到2025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大面积、高光电转换效率、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具备规模化(百MW级)制备高效率、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力。到2027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形成具有较强协同效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设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条,具备大规模(GW级)制备高效率、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力,与电力、建筑等行业融合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日趋成熟,成为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二、实施八大专项行动 (一)基础研究强基行动。凝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的科学问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在钙钛矿材料结晶生长与相变机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界面缺陷调控、稳定性衰减机理等方面实现一批“从0到1”的原创突破,持续提升基础理论支撑能力。(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关键技术攻坚行动。围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规模化制备的关键材料、核心工艺、良率及效率提升等共性技术难题,创新重大项目实施机制,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精准攻关,在低成本、大面积、高效率、高稳定性电池制备材料体系、成套工艺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带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核心装备国产化替代行动。聚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用镀膜设备、涂布设备、激光设备、封装设备、检测设备等装备国产化替代,鼓励设备制造单位和电池制备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及应用示范,力争在原子层沉积设备、激光刻蚀机、高精度荧光视觉检测设备等关键设备实现突破和替代,增强上下游协同适配能力,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创新平台建设行动。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建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检验检测基地等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共性技术开发、中试熟化、检测验证、专业人才培养等创新服务,加速相关技术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应用,夯实山东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创新发展根基。(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管局) (五)标准体系建立行动。开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全面梳理产业链标准化需求,建立健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分级分类推动标准制定。围绕基础共性、应用验证、规模推广等重点方向,鼓励骨干单位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加快相关地方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深入开展标准宣贯推广,促进标准落地实施。(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六)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围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上下游产业链条,汇聚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开展不同技术路线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产线开发及建设,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培育5家左右创新力优、品牌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优质企业。(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 (七)产业集群构建行动。加大产业链招商和扶持力度,引进培育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领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供应链稳定配套,推动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互补衔接,构建集研发、检测、制造、应用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造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集群。(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 (八)多元示范应用推广行动。统筹推进实施“钙钛矿光伏+交通”“钙钛矿光伏+建筑光伏一体化”“钙钛矿光伏+园区基地”“钙钛矿光伏+地面电站”“钙钛矿光伏+海上电站”等多场景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在鲁西南、鲁北的采煤沉陷区、盐碱滩涂等区域开展光伏新技术试点,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壮大。(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省海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建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发改、教育、科技、工信、财政、住建、交通、市场、能源等部门协调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扎实保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清单,鼓励各市出台支持政策,强化土地、能源、海域、资金等要素保障,吸引民营资本、风险投资等资金参与产业开发利用。 (三)强化人才引育。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引育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需求新增相关博士点、硕士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政府采购导向作用,对符合条件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品纳入政府采购首台(套)产品目录。推动开放光伏应用场景,为钙钛矿光伏发电提供高效、便捷、及时的电网接入服务,落实钙钛矿光伏发电相关支持政策。
  • 《Science:31.25%效率的钙钛矿/硅双结太阳能电池的界面钝化》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通过最大化每单位面积产生的电力,可以加快光伏(PV)的部署,因为现在PV系统的成本分布主要由系统平衡组件(如安装系统、布线、人力和逆变器)主导,而不是PV面板的成本。这种系统平衡成本与安装面积大致成比例,并且有利于具有高功率与面板面积比的PV技术。然而,结晶硅(C-Si)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功率转换效率(PCE)为26.8%,接近理论极限29.5%。在太阳照射条件下,克服这种PCE限制的唯一经验证方法是将几种互补的光活性材料(即多个结)组合在一个单一器件中(3)。在迄今为止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多结设计中,c-Si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组合在串联太阳能电池中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因为它具有高PCE和低制造成本的潜力。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结合了多种关键特性,适用于有效的多结光伏,包括高吸收系数和尖锐的吸收边缘,具有长扩散长度的双极电荷传输,以及可调的组成能隙(Eg)。薄膜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直接沉积在c-Si电池的正面,以降低热化损失并将可实现的PCE范围扩展到>30%。单片两端串联结构的性能潜力通过报告的在1平方厘米照射面积上高达33.7%的PCE得到了证明。迄今为止报告的大多数高效串联电池使用一个Si晶片,其前表面经过机械或化学抛光,或者具有比钙钛矿层厚度更小的适应性亚微米纹理(通常为500纳米至1毫米)。这种平面或纳米纹理的正面拓扑结构——通常通过蚀刻PV行业中常用的制备成几微米高度的金字塔——使得可以使用标准的溶液在基体上面沉积无针孔的钙钛矿薄膜。然而,这种修改以光学性能为代价,因为串联电池的正面是平坦的,并且当使用亚微米级的Si纹理时,因为非均匀性的溶液处理的使钙钛矿膜平坦化。因此,由于缺乏反弹效应,这些电池设计在串联的正极处呈现了更多的反射损失。总的来说,串联器件的正面具有金字塔纹理可以限制反射损失,因为它可以吸收邻近金字塔反射的光线,而Si晶片两侧都具有纹理则可以提高对红外光的吸收能力。 我们先前报道了一种混合的两步沉积方法,将热蒸发和旋转涂相结合,以使钙钛矿层覆盖在微米级Si金字塔上,从而在后表面和前表面都具有纹理的钙钛矿/c-Si串联电池中进行了覆盖。尽管这些串联电池由于前面的金字塔纹理而具有较高的光电流,但非辐射复合损失相当大。其中一个挑战是迄今为止大多数报告的顶表面钝化方法不能直接适用于微米级纹理,因为它们涉及从液体溶液中沉积纳米级有机层。并且,这些加工路线通常在这种表面纹理上产生非均匀(不完全)的涂层。 成果掠影 鉴于此,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微电子研究所Xin Yu Chin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利用磷酸化合物在两个不同的角色中来钝化界面缺陷,设计了一种串联器件,将钙钛矿层覆盖在具有微米级金字塔纹理的硅底部电池上,以提高光电流。在处理序列中使用添加剂,调节钙钛矿的结晶过程,并减轻发生在钙钛矿顶部与电子选择性接触(富勒烯C60)之间的复合损失。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效面积为1.17平方厘米的器件,实现了31.25%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face passivation for 31.25%-efficient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本文的核心创新点是通过在钙钛矿/C-Si太阳能电池中采用具有微米级纹理的硅片、优化钙钛矿沉积过程并使用磷酸基团进行界面钝化,成功减轻了非辐射复合损失,实现了高达31.25%的电池转换效率。 成果启示 本文确定并减轻了发生在具有微米级纹理的硅片的钙钛矿/c-Si串联电池界面的非辐射复合损失,这是c-Si光伏中使用的工业标准。使用Me-4PACz减少了钙钛矿/HTL界面的电压损失,而在钙钛矿沉积序列中加入FBPAc减少了钙钛矿/C60 ETL界面的电压损失,并导致具有较大结晶领域的更有利的钙钛矿微观结构。通过XPS和SIMS成像,可以看到FBPAc存在于钙钛矿顶部表面,并通过其磷酸基团与钙钛矿中的铅缺陷发生配位作用。总的来说,将具有微米级纹理的c-Si、使用混合的两步法在此纹理上均匀沉积的1毫米厚钙钛矿吸收层以及吸收层两侧的磷酸基团结合起来,以改善界面钝化效果,实现了一个独立认证的31.25% PCE的串联电池。这些结果表明,如何将具有标准工业微米级纹理的c-Si太阳能电池升级,以将其PCE提高到>30%。 原文详情: 原文详情:Xin Yu Chin et al. Interface passivation for 31.25%-efficient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Science381,59-63(2023).DOI:10.1126/science.adg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