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报道: 经铯阳离子钝化的14.1%CsPbI3钙钛矿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4
  • 【背景介绍】

    溶液处理的胶体量子点(CQDs)因其优良的特性而成为下一代光电技术(PVs)的候选者。在过去的十年中,无机CQDs在溶液处理太阳能电池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由于在CQDs合成改性、表面钝化和器件制备优化方面取得成就,PbS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虽然CsPbI3的钙钛矿相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复杂的退火处理来获得优异的薄膜质量,但是所有具有CsPbX3化学计量学性质的无机钙钛矿纳米晶体或量子点由于其组成调整灵活、尺寸可调、缺陷容限高、高的相位稳定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还开发了一种对CsPbI3量子点薄膜进行甲酰胺碘化物(FAI)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使薄膜中的载流子迁移率增加一倍,从而提高光电流,并使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创纪录的13.4%。通过对量子点的大量研究表明,表面配体可以调节量子点在溶液中的分散性、量子点在薄膜中的电子耦合和陷阱态的密度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特性。因此,进一步了解CsPbI3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的配体交换过程以及改善量子点间的电荷传输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成果简介】

    近日,苏州大学的马万里教授和袁建宇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报道了一种利用多种无机铯(Cs)盐对新型钙钛矿量子点进行表面钝化的有效方法。通过Cs盐后处理后,不仅可以填补钙钛矿表面的空位,而且可以改善量子点之间的电子耦合。实验结果表明,量子点薄膜的自由载流子寿命、扩散长度和迁移率均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制备高效太阳能电池器件的高质量导电量子点薄膜。同时,经过优化处理工艺后,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显著提高,CsPbI3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高可以达14.10%,该值也是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CsPbI3钙钛矿量子点电池的效率最高值。此外,通过Cs盐后处理后,CsPbI3量子点的表面环境被改善而具有更好的抗湿稳定性。该研究结果为高性能和低陷阱态钙钛矿量子点薄膜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以题为“14.1% CsPbI3 Perovskite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via Cesium Cation Passivation”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Adv. Energy Mater.上。本文第一作者:凌旭峰(博士研究生)。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179460.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31.25%效率的钙钛矿/硅双结太阳能电池的界面钝化》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通过最大化每单位面积产生的电力,可以加快光伏(PV)的部署,因为现在PV系统的成本分布主要由系统平衡组件(如安装系统、布线、人力和逆变器)主导,而不是PV面板的成本。这种系统平衡成本与安装面积大致成比例,并且有利于具有高功率与面板面积比的PV技术。然而,结晶硅(C-Si)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功率转换效率(PCE)为26.8%,接近理论极限29.5%。在太阳照射条件下,克服这种PCE限制的唯一经验证方法是将几种互补的光活性材料(即多个结)组合在一个单一器件中(3)。在迄今为止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多结设计中,c-Si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组合在串联太阳能电池中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因为它具有高PCE和低制造成本的潜力。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结合了多种关键特性,适用于有效的多结光伏,包括高吸收系数和尖锐的吸收边缘,具有长扩散长度的双极电荷传输,以及可调的组成能隙(Eg)。薄膜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直接沉积在c-Si电池的正面,以降低热化损失并将可实现的PCE范围扩展到>30%。单片两端串联结构的性能潜力通过报告的在1平方厘米照射面积上高达33.7%的PCE得到了证明。迄今为止报告的大多数高效串联电池使用一个Si晶片,其前表面经过机械或化学抛光,或者具有比钙钛矿层厚度更小的适应性亚微米纹理(通常为500纳米至1毫米)。这种平面或纳米纹理的正面拓扑结构——通常通过蚀刻PV行业中常用的制备成几微米高度的金字塔——使得可以使用标准的溶液在基体上面沉积无针孔的钙钛矿薄膜。然而,这种修改以光学性能为代价,因为串联电池的正面是平坦的,并且当使用亚微米级的Si纹理时,因为非均匀性的溶液处理的使钙钛矿膜平坦化。因此,由于缺乏反弹效应,这些电池设计在串联的正极处呈现了更多的反射损失。总的来说,串联器件的正面具有金字塔纹理可以限制反射损失,因为它可以吸收邻近金字塔反射的光线,而Si晶片两侧都具有纹理则可以提高对红外光的吸收能力。 我们先前报道了一种混合的两步沉积方法,将热蒸发和旋转涂相结合,以使钙钛矿层覆盖在微米级Si金字塔上,从而在后表面和前表面都具有纹理的钙钛矿/c-Si串联电池中进行了覆盖。尽管这些串联电池由于前面的金字塔纹理而具有较高的光电流,但非辐射复合损失相当大。其中一个挑战是迄今为止大多数报告的顶表面钝化方法不能直接适用于微米级纹理,因为它们涉及从液体溶液中沉积纳米级有机层。并且,这些加工路线通常在这种表面纹理上产生非均匀(不完全)的涂层。 成果掠影 鉴于此,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微电子研究所Xin Yu Chin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利用磷酸化合物在两个不同的角色中来钝化界面缺陷,设计了一种串联器件,将钙钛矿层覆盖在具有微米级金字塔纹理的硅底部电池上,以提高光电流。在处理序列中使用添加剂,调节钙钛矿的结晶过程,并减轻发生在钙钛矿顶部与电子选择性接触(富勒烯C60)之间的复合损失。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效面积为1.17平方厘米的器件,实现了31.25%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rface passivation for 31.25%-efficient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本文的核心创新点是通过在钙钛矿/C-Si太阳能电池中采用具有微米级纹理的硅片、优化钙钛矿沉积过程并使用磷酸基团进行界面钝化,成功减轻了非辐射复合损失,实现了高达31.25%的电池转换效率。 成果启示 本文确定并减轻了发生在具有微米级纹理的硅片的钙钛矿/c-Si串联电池界面的非辐射复合损失,这是c-Si光伏中使用的工业标准。使用Me-4PACz减少了钙钛矿/HTL界面的电压损失,而在钙钛矿沉积序列中加入FBPAc减少了钙钛矿/C60 ETL界面的电压损失,并导致具有较大结晶领域的更有利的钙钛矿微观结构。通过XPS和SIMS成像,可以看到FBPAc存在于钙钛矿顶部表面,并通过其磷酸基团与钙钛矿中的铅缺陷发生配位作用。总的来说,将具有微米级纹理的c-Si、使用混合的两步法在此纹理上均匀沉积的1毫米厚钙钛矿吸收层以及吸收层两侧的磷酸基团结合起来,以改善界面钝化效果,实现了一个独立认证的31.25% PCE的串联电池。这些结果表明,如何将具有标准工业微米级纹理的c-Si太阳能电池升级,以将其PCE提高到>30%。 原文详情: 原文详情:Xin Yu Chin et al. Interface passivation for 31.25%-efficient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Science381,59-63(2023).DOI:10.1126/science.adg0091.
  • 《我国学者在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6
    • 图 (A)器件结构示意图;(B、C)不同构型的电池老化后的ToF-SIMS深度剖面图。(D)无MoS2钝化和有MoS2钝化的钙钛矿的相变能量曲线。(E)钙钛矿、MoS2/钙钛矿、MoS2/钙钛矿/MoS2薄膜的TRPL衰减曲线。(F)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的最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G)最优钙钛矿微型组件性能;(H)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温运行稳定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5206、52302320)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与合作者在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晶圆级单层硫化钼集成实现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Wafer-scale monolayer MoS2 film integration for stabl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于2025年1月10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2351。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以其优越的光电性能和低廉的成本成为最有前景的新一代光伏材料。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但同时实现高效和稳定仍是巨大挑战。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软晶格和相对较弱的键,在太阳能电池运行过程中容易降解。即使通过封装来隔离水分和氧气,钙钛矿在热、光照和电场下的不稳定性仍是其商业化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周欢萍教授团队提出将晶圆级连续单层MoS2集成到钙钛矿层的上、下界面以形成稳定器件构型,从而显著增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研究表明,晶圆级MoS2插层由于连续二维形态,从物理上最大程度地阻挡了钙钛矿离子向载流子传输层的迁移。而且,MoS2通过与钙钛矿强配位相互作用在化学上稳定了α相FAPbI3。MoS2插层还通过与钙钛矿形成Pb-S键化学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并通过与钙钛矿I型能带排列阻挡少子复合,从而显著减少了载流子非辐射复合。此外,单层MoS2的原子级厚度克服了钝化质量和载流子传输之间难以协同的挑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认证VOC=1.20 V)和填充因子(认证FF=84.3%)。包含MoS2/钙钛矿/MoS2结构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分别实现了高达26.2%(认证稳态效率为25.9%)和22.8%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电池表现出卓越的湿热稳定性(在85℃和85%相对湿度下老化1200小时后保留初始效率的95%)、光照稳定性(在连续一个太阳照射下在开路状态下老化2000小时后保留初始效率的96.6%)和运行稳定性(在室温下连续一个太阳照射下在最大功率点跟踪2000小时后效率基本没有衰减,在85℃下连续一个太阳照射下在最大功率点跟踪1200小时后保留初始效率的96%)。   本研究通过界面工程将二维材料与软晶格光电材料结合起来,为提高钙钛矿基光电器件的性能提供了有效策略,并可以扩展到传感器、探测器等其他相关领域支撑高效稳定器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