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钯催化使酚的交叉偶联类 SN2糖基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7
  • 本文内容转载自“ iNature”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X0Dd91Ql-sZefeaoxd1OA

    2023年11月23日,四川大学钮大文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Palladium catalysis enables cross-coupling–like SN2-glycosylation of phenols的研究论文。

    尽管立体糖苷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高效构建立体糖苷仍然是一个挑战。如果糖基化方法能像钯(Pd)催化的交叉偶联那样可靠和模块化,将会推动碳水化合物功能的研究。然而,Pd催化在形成sp2 -杂化碳中心方面表现优异,而糖基化主要是建立sp3 -杂化C-O键。

    该研究报道了一个糖基化平台,通过Pd催化SN2从苯酚转移到稳定的含芳基碘化物的糖基硫化物。关键的Pd(II)氧化加成中间体从芳基化剂(Csp2亲电试剂)分化为糖基化剂(Csp3亲电试剂)。该方法继承了交叉偶联反应的许多优点,包括操作简单和官能团容纳性。它保留了各种底物的SN2机制,并适用于商业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后期糖基化。这项研究将为Pd介导的糖基化反应带来机遇,推动碳水化合物合成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关报告
  • 《铜催化的立体汇聚式不对称Michaelis–Becker交叉偶联反应》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3-07-13
    • 2023年2月23日,南方科技大学刘心元教授团队在Nature Synthesi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general copper-catalysed enantioconvergent radical Michaelis–Becker-type C(sp3)–P cross-coupling”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外消旋烷基卤代物与亚磷酸酯的立体汇聚式不对称Michaelis–Becker交叉偶联反应。
  • 《调控碳-碳偶联后反应实现高效电催化还原CO2制醇燃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12
    • 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来电催化还原CO2制备醇燃料,不仅有助于应对能源危机,还有助于缓解温室气体效应,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当前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活性有限,电催化还原CO2制醇的效率不高,亟需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课题组设计合成了全新的核壳结构的催化剂,并首次通过调控碳-碳(C-C)偶联“后反应”步骤,大幅提升了电催化还原CO2制醇燃料的效率。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研究预测核(硫化亚铜)-壳(铜)结构的Cu2S@Cu有利于CO2还原过程中的反应最佳路径,他们发现调控C-C偶联之后的竞争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反应过程中乙烯的形成,从而提高对多碳醇的选择性以及产量。研究人员指出,之所以出现上述模拟结果是因为乙烯和乙醇反应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反应中间体*C2H3O,通过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调控,可以有效抑制乙烯路径促进乙醇路径;而在Cu2S@Cu纳米颗粒表面带有Cu空位缺陷,这一缺陷吸附的*C2H3O中间体的热力学倾向于向醇类燃料转化。为此,研究人员通过胶体成核方法,设计合成了缺陷可控的Cu2S纳米晶,再利用原位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出含有Cu空位的核(硫化亚铜)-壳(铜)结构的Cu2S@Cu纳米催化剂。为解决CO2传质限制,研究人员采用流动电解池设备,Cu2S@Cu催化电还原CO2制备多碳醇的法拉第转换效率高达32%,转化速率超过120mA cm-2,是目前已报道的最高电流密度。与纯铜催化剂相比,Cu2S@Cu催化得到的醇/烯烃产物比例提高了6倍。该项研究设计合成了全新的缺陷可控的核壳结构纳米催化剂Cu2S@Cu,实现了C-C偶联后反应调控,从而增强电催化还原CO2催化制多碳醇的选择性和产率,为设计和开发CO2还原合成多碳醇类的高效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