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环境变化下我国南方地区水安全面临的新挑战――香山科学会议第494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1
  •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南方地区水科学研究,增强南方水科学研究能力,提升我国水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并为我国南方水安全应对和治理提供科学基础,2014年5月6-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高强度环境变化下我国南方地区水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94次学术讨论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教授和中山大学陈晓宏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水利、环境、生态、地理、大气、农业等学科领域的近40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1)伴随快速城市化扩张的我国南方城市群洪涝与供水安全;(2)我国西南地区大范围长历时干旱形成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3)我国南方高密度河网区水环境生态问题;(4)高强度变化环境下我国南方流域水安全响应与调控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王浩教授作了题为“高强度环境变化下我国南方地区面临的水安全新挑战”主题评述报告,指出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和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受高强度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同样面临着突出的水安全问题,而目前南方地区水安全研究相对薄弱,学科交叉与协同研究不足;加强南方水安全问题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南方地区水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并为南方水安全应对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认为在高强度环境变化下,水问题演化出现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资源性与竞争性缺水及伴生问题突出,水污染形式与组分更趋复杂和多样,水生态和资源系统退化形势严峻,极端和突发水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水问题叠加和累积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南方地区面临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江湖关系协调性、河口区伴随海平面上升咸潮上溯等多重挑战,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理论和实践突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演变机理,南方地区流域水循环多过程耦合机理,水量、水质、效率三位一体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南方地区流域水循环多维调控机理,流域水循环升降尺度的关键技术,旱涝交替的水文极值问题和适应性调控。   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和热烈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南方水安全问题确实十分独特,连续强降雨形成的严重内涝问题,高密度河网区的水污染问题,西南地区大范围干旱问题等,都非常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方法,更需要大量的多学科相互协作的基础研究。南方地区易发连续长历时强降水导致洪涝灾害;而季节性区域性长历时少雨叠加南方高强度用水又产生严重干旱;南方用水强度高,产生污水也多,城市河流既是排洪通道也是排污通道;三角洲河网交互污染比北方单一河流更为复杂,潮流顶托更加剧污染治理难度。 一、伴随快速城市化扩张的我国南方城市群洪涝与供水安全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高强度变化环境下南方城市群水安全问题与思考”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指出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推进中,出现了逢大雨必涝的城市通病。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水文过程的降水输入增强、下垫面硬化引起产汇流规律的变化,以及城市排洪涝能力薄弱导致承灾能力和致灾因子强度的此消彼长。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下,极端暴雨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应该发展和完善城市洪涝应急管理系统。   与会专家还作了题为“城市群洪涝形成机理及产汇流模拟”和“特大型城市复杂水资源系统精细化配置研究”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专家认为无论降水时空特征如何变化,水量南多北少的大格局近期不会根本改变;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规定,新建城区不能增加径流量;近年来确实有低频高值旱涝连续出现的现象,旱涝重现期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对不同频率的洪水标准不一致,误导了公众的认识;城市内涝模型面临验证数据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模型本身也有精度不高的缺陷。 二、我国西南地区大范围长历时干旱形成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我国西南地区大范围持续干旱的特征、机理与水资源利用”中心议题评述报告,认为西南地区持续性干旱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其中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的年代际异常和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共同引起的西南季风减弱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这种由季风变化主导的降水减少很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提出对水资源适应措施的建议。   与会专家还作了题为“高强度变化环境下南方地区干旱响应形成机理”、 “南方典型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及应对策略”和“我国降水变化特征、机理和未来趋势”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专家提出天气模型参数优化可以提高天气模型的预测能力,数据同化是一个关键问题,美国气候预测及水文预报的经验值得借鉴。天气或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应该与水资源应用目的相关。应该认真区分水文气象的周期性波动和时间趋势,提高预报的实用性。观测显示我国雨带有北移趋势,而预估未来气候的两种途径都有不确定性,气候模式对将来降雨的预估很不一致,因此要慎重地应用模式结果。 三、我国南方高密度河网区水环境生态问题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我国南方水体生态系统对背景场高强度变化的响应及其健康度评价”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指出我国南方水体生态系统形成的背景场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及其多样性。其背景场高强度变化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均发生了与自然生态系统演化速率不一致的改变。构建我国南方不同类型水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健康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与会专家还作了题为“东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污染负荷削减空间分配”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专家认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洪涝、干旱和污染在南方并存,涝一线,旱一片;南方严重的水污染导致离江河湖泊5公里之内的地区癌症发病率高于其它地区。一些水污染问题用调水稀释的方式处理并不恰当,调水冲污只能治标,污染治理才是治本。 四、高强度变化环境下我国南方流域水安全响应与调控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高强度变化环境下我国南方流域水安全响应与调控”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指出我国南方发达地区速度之快、强度之高、人口规模之大在国际上均无先例。气候变化导致南方地区降雨时空分布更趋不均,极端性暴雨、干旱以及旱涝急转事件显著增多,南方地区面临水安全新问题和新挑战。南方地区水安全调控措施:对西南地区干旱用水节制、开源、优配全系统调控,对水污染控源、活水、清点、洁面、治内全方位调控,对城市洪涝通畅、透水、预警、避险、减灾的综合水安全调控,对水生态恶化长效修复、平衡通量的水生态健康调控,对河口咸潮避咸、抢淡、调蓄的全流域水量高效利用时空优化调控。   与会专家还作了题为“西南喀斯特流域水文变异性及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系统风险分析”和“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水安全的影响研究与展望”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专家认为南方水问题具有独特性。南方不同地区水问题差异很大,但这些地区又有共性问题,如城市内涝、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总之,南方水安全问题很多,虽然目前有了一些概念,但很多问题还没有认识清楚,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 五、共识与建议   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形成如下共识:   1、我国南方地区水安全问题独特而突出,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相比较北方,我国南方水安全问题的独特之处在于(1)分布极不均匀的丰沛的雨水集中于汛期产生频繁的洪涝威胁,不少南方城市一年遭遇多次洪涝灾害。(2)区域性和季节性干旱问题十分突出,甚至由于更高强度的开发而旱情不亚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特大城市群高强度用水下的供水系统脆弱性加大。(3)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南方高强度长历时的大暴雨导致面污染源大量进入水体、城市合流制污水漫溢进入河流,许多城市河流既是排洪通道也是排污通道;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河网区,水系相互贯通并受潮流顶托作用,水环境生态治理难度远大于单一河道治理。珠江口咸潮持续上溯严重威胁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对港澳的供水安全。珠江流域上游的石漠化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石漠化区域。   目前,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北方水问题研究的较多,涉及和关注南方水安全的较少。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水问题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的水科学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2、我国南方地区水安全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科学问题:   (1)高强度变化环境下南方地区水汽输送变异与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条件下连续干旱形成机理;   (2)南方特大城市群供水系统脆弱性以及跨区域/流域水资源实时协同精细化配置理论方法与多维适应性调控;   (3)南方复杂河网区高强度人类活动下河流通量演化及其水环境生态平衡理论与修复方法;   (4)珠江上游区域石漠化演化的水相机理及其调控;   (5)高强度变化环境下南方湿热水生态系统对高强度背景场的适应性以及水体健康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   (6)南方城市内涝形成机理与非一致性洪涝重现期和排涝标准重构;   (7)南方河口区海平面上升咸潮上溯的水资源响应及其调控。    与会专家就推动高强度变化环境下南方水安全问题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建立水相关领域资料共享机制;   2、加强南北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的交叉协同研究;   3、加大国家重大项目对南方水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   4、不断吸收水科学技术进步(物联网、智慧水利、大数据、云计算等)的新成果,为南方及全国水安全需求服务。   与会专家深刻体会到开展高强度变化环境下南方水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期望这一领域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更多重视和支持,以提升我国水安全研究的整体水平,实现我国全范围水安全保障。 .

相关报告
  • 《洞见 |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面临的13个挑战》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23
    • 2月1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三大挑战(2022)”(以下简称“挑战”)。“挑战”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13个领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具体如下: 1.信息领域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欣欣向荣,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各行业不断交叉融合,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在双循环战略下,如何快速有效组织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新型体制机制,攻克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加长板,建立与新时代大国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体系,确保国家在信息领域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2.微电子光电子 全球范围内,3nm制程有望今年推出,2nm制程也已列入研发计划。先进芯片工艺日益趋近物理极限,涉及设计到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如设备、材料、EDA/IP核等基本被国际大企业垄断。中国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面临重大挑战。新器件、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封装等技术协同创新推进产业化,是应对微电子领域挑战的重要技术途径。实现超高速、高性能、低功耗、多功能、高密度光电子器件是信息光电子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发展光子集成、光电集成和光电融合等技术是应对信息光电子领域挑战的重要技术途径。 3.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融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材料、计算机等技术解决多种工程应用问题的交叉学科,重点研究光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以及激光技术应用,正向着紫外、可见光、红外等多频段,强度、光谱、偏振、相位等多维度,探测、成像、测距、通信等多功能,微纳、超快、超分辨、X射线及太赫兹光学等多种新技术方向发展。如何实现光学工程高质量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芯片化、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复杂环境下的动态感知和处理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4.测量计量与仪器 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国家仪器产业体系建设已开始布局,重要场景下的关键核心测量技术亟待突破,整体测量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支撑超精密光刻机、高端航空发动机和高端工业母机等为代表的高精尖装备研发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技术亟待率先突破,制造质量调控能力亟待提升;支撑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医疗、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发展的数字化测量、网络化测量、精密仪器和传感器等共性核心技术突破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5.网络与通信 随着5G移动信息网络的加速构建,5G网络与各行业应用的垂直整合面临较大挑战。6G研发加速布局。互联网作为支撑未来十年全球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主导体系架构,面临万物互联、万事互联时代toB、toM、toX、高速核心器件等多样化需求带来的前所未有挑战。在网络流量的爆发式增长、陆海空天全覆盖和“双碳”背景下,网络需满足巨容量、大连接、广覆盖、高可靠、绿色节能、低成本等需求,弹性智能网络架构、服务质量、用户体验、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6.网络安全 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在于风险消减与赋能增值双轮驱动。在网络系统的缺陷管控与纵深防御中,如何应对海量存量威胁治理及其有效防护不足、网络安全边界的削弱,如何构建威胁画像、威胁情报运营机制及安全知识体系;在运行任务的威胁管控与时机防御中,如何应对动态环境下“未知的未知”攻击,如何构建威胁感知的时机防御形态,如何打造计算和防护融合新模式、形成运行和防御并行双结构;如何实施风险管理与量化评估手段以支撑网络安全保险;如何破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与数据流动和开发利用相悖等难题,都是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7.水声工程 以实时化信息获取传输与大数据处理为手段,掌握与复杂多变海洋环境规律耦合的水下目标声学信息,实现海洋水下信息自主掌控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8.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 随着5G、物联网、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和先进智能化装备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安全性成为各类智能装备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重要制约因素。促进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学科建设,开展电磁场基础问题研究,加强电磁环境主动感知、智能电磁防护、电磁防护仿生、高性能电磁综合仿真计算等自主原创性技术攻关,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防护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9.控制 物理信息因果关系不清的复杂工业动态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机理不清情况下的数学建模、开放环境下输入/输出相关信息处于开放环境且变化不确定、感知信息难以获取、控制与决策目标多尺度多冲突等控制理论与技术问题,为此需开展工业动态系统人工智能研究,并将工业互联网、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发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管控系统和智能化工业软件,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0.认知 脑认知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多尺度动态脑观测、针对记忆、情绪、视觉等认知功能的机理揭示,和易泛化、鲁棒性、低功耗的脑启发人工智能理论与模型的建立是当前技术难点;在边缘计算设备、可穿戴设备、高速设备等高速低功耗场景应用需求迫切,打破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研制感存算一体、大带宽的新型智能计算器件与系统,是突破当前算力与能效核心瓶颈的重要挑战。 11.计算机系统与软件 当前存在智能计算理论基础不坚实、人网物协同计算范式不成熟、内生安全计算机理不清晰等新型应用带来的对计算理论、机理和方法的挑战,后摩尔时代单位体积和能耗下算力提升困难、单一计算架构难以有效应对计算环境对全场景及不确定性的支撑的挑战,以及新型泛在计算基础软件理论与技术的挑战。为此需开展多元计算架构形态研究,深耕量子、类脑、光子等前沿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深度融合,在微体系结构、微纳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等方面持续创新,研发软件定义、软硬协同、场景驱动、应用感知、智能赋能的基础软件,这些都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2.计算机应用 新时代、新态势、新征程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正在迈向新的阶段、催生新的理念、推向新的格局。随着万物互联与智能技术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满足工业、农业、能源、金融、商务、交通、政务、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复杂场景应用需求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对复杂场景异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功能调用或者交换共享数据,实现系统间数据、信息、知识的互联互通,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新型虚实相融,将越来越重要。技术发展如何与经济社会复杂场景应用相融合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3.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如何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新冠肺炎爆发、特大暴雨灾害等)信息化决策体系,集思广益,突破局限性,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和科技力量,包括医疗卫生、公安、交通、建设、环保、教育、能源、民政、国企数据等,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大数据综合平台,形成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 《沙戈荒大基地塔筒所面临的挑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7
    • 风电塔筒是风电机组与基础环之间的连接构件,其主要功能是支撑风力发电机组,并吸收机组产生的震动。它是实现风电机组维护、输变电等功能所必需的重要部件。在陆上风电建设中,风电塔筒的成本约占整个建设成本的10%,而在海上风电建设中,这一比例则降至5%左右。 技术:目前,对于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塔,有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可供选择,包括柔性钢塔(柔塔)、混凝土塔筒(混塔)和桁架结构塔架等。 (1)柔性钢塔(柔塔):柔性钢塔是由全钢结构构成的塔筒,其自振频率较低,因此又被称为柔塔。 优势:①塔筒重量明显降低,经济性优势突出。②生产过程与传统刚性塔架相似,供应链完整,制造周期短。③退役后便于拆解。 劣势:控制技术难度较高,可能与风轮产生共振,从而降低风塔寿命、增加事故风险。 (2)混凝土塔筒(混塔):混凝土塔筒是由钢材和混凝土共同构成的塔架。 优势:①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大型化趋势下成本优势明显。②对于高度超过160米的风机,整体结构刚度大,可靠性更强。③适用于复杂风况地区,并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④在钢材等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成为提升风机高度与保障机组可靠性运行的另一种选择。 劣势: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安装费用较高。 (3)桁架结构塔架:桁架塔的基础类似于输电塔架的点式分布。 优势:大大节省用钢量,经济性和稳定性较好,且可在多种场景下应用。 劣势:相比传统塔架,需要使用大量螺栓,安装紧固和运维工作量较大,存在一定风险。 难点: (一)严寒酷暑是沙戈荒塔筒最大的挑战。根据行业公开的最新沙戈荒大基地建设区域的气象数据:四大沙漠的温差平均值可达62℃,平均最低气温在-25℃,平均最高气温可达40℃。下表举例库布奇沙漠的气象数据。 (二)沙丘问题。四大沙漠地区的地势高度均位于1000-1600米之间,其空气密度范围在1.01-1.07千克每立方米。这些地区每年的蒸发量大约是降水量的20-40倍。这些环境特点,如频繁的移动沙丘、沙暴以及土壤腐蚀等,都给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风机基础设计方面,由于地质条件松软,如何确保基础的稳固性成为了沙戈荒地区风力发电机的重大考验。塔筒在此类环境中受到的风沙侵蚀远超一般区域,这不仅影响了其使用寿命,还对风机的性能产生了影响。叶片在风沙的持续作用下,其工作面的表层可能会受到磨损,从而导致叶片的功率系数降低。此外,在风沙肆虐的条件下,风机的密封和散热设计也需要重新考量。合理的密封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风沙进入风机内部,从而降低其工作性能和寿命的影响。而有效的散热设计则可以确保风机在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沙漠地区的风力发电技术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环境条件,从基础设计、塔筒和叶片的耐久性到整个风机的散热和密封性能,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优化。 (三)风场运维问题。当前,我国三北地区的风电场虽然距离人居区域不远,但从规划的450GW沙戈荒新能源电站区域来看,它们都位于真正的沙漠边缘地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这种环境给风电场的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提高风机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以确保风电场的稳定运行。这需要从风机的设计、制造到安装、运维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进。其次,风电场的运维区域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以确保覆盖所有风机并提高运维效率。这需要考虑风电场的地形、气候等因素,以及运维人员的作业能力和覆盖范围。此外,升压站和运维基地的选址也需要充分考虑人员的生活和管控距离。这些设施不仅需要满足风电场运行的需求,还需要为运维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确保他们能够高效地进行工作。 综上所述,在沙戈荒地区建设大规模新能源电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风机的可靠性到运维区域的规划,再到升压站和运维基地的选址,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风电场在沙戈荒地区的稳定运行,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贡献。 构思: (一)解决供应问题。尝试在风电场边缘生产,类似海上风电场的港口,方便运输,对于100+m的叶片以及塔筒等部件,从工厂直接运输到风电场的机位,无需专场,降低运费。 (二)增大风机容量,降低塔筒建设数量。沙戈荒风电场规模都较大,空间距离跨度较大,在风沙肆虐的环境中去进行检修,无异于在海上风浪中飘行,这时候风机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