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时不时的会听到人们提起垃圾论文,所谓垃圾论文,通常认为就是那些完全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但是,我倒是有些怀疑是否真的存在垃圾论文。
首先,我不否认确实有一些论文的学术质量不高,但它们就真的没有价值吗?我们平时会看到一些零被引的论文,但是,在足够长的时间维度中我还没有看到过零下载的论文,一篇都没有。有下载就说明有人看,而且这些都是主动下载。也就是说,下载文章的人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有价值才会下载来看的,这些有人下载有人看的文章怎么能说是垃圾论文呢?其次,就我自己写论文的经验而言,一些文章对我的启发是在标题、在架构、在方法,有时看文章会惊讶于文章还能这么写?这些灵光乍现的启发并不能体现的引用之中,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对我有帮助。但这些启发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最后,现在对于所谓垃圾论文的判定都是基于内容,如果我们将这些论文置于一个大数据的框架下呢?例如,我们要统计近期研究热点;又或者统计期刊发文方向;亦或于某人思想行为的分析预测。这些论文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在大数据环境中,论文的价值还可能会被进一步开发。所以,切莫轻易贴上“垃圾论文”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