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发布《创新战争:中国如何在企业研发方面 赶超美国》报告》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8-22
  • 2023年7月24日,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简称ITIF)发布《创新战争:中国如何在企业研发方面赶超美国》报告。基于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世界企业2500强)《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数据,ITIF分析评估了中美企业在九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先进贸易产业的研发支出情况,涉及航空航天和国防、电子电气设备、通用工业、工业工程、制药与生物技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技术硬件及设备、可替代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此外,ITIF也比较了中美企业在所有非先进贸易产业和非贸易产业的研发支出。报告指出,在搭便车策略和研发人员工资较低的影响外,中国企业正在加大自身内部能力投资,以提高技术竞争力和全球市场份额。

    一、报告分析内容要点

    1. 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历来超过中国企业,但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正在快速增长,以追赶上美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2013年到2021年,美国企业在全球九大先进贸易产业的研发份额从39.1%上升到47.4%,中国企业的研发份额从3%上升至13.8%。尽管经济规模较小,中国企业在全球先进贸易产业的研发份额仍低于美国企业,但其规模调整后的研发投入正在迎头赶上。

    总的来说,美国公司在九个先进贸易产业的研发投入继续多于中国公司。2021年,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比中国企业多240%: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为529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份额的47.4%,而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为154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份额的13.8%。但是根据中国较低的研发薪资进行调整后,美国公司的研发支出仅比中国公司多80%。

    从先进贸易产业的规模调整后研发支出来看,美国企业从2013年高出全球平均水平80%上升到2021年高出全球平均水平近100%,中国企业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0%上升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0%。按照这种趋势发展,预计中国会在2049年赶上美国。

    图1 美国和中国企业在所有先进产业的预计研发支出(LQ:location quotient,区位商)

    2. 美国更多依赖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产业的企业研发投入来维持先进贸易产业研发支出的增长。

    根据Statista的数据,美国是软件研发支出最大的国家。从2013年到2021年,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从全球平均水平的80%(1.8倍)增长到100%(2.0倍)。如果没有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产业,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仍停滞不前,仅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60%。相比之下,即使没有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产业,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增长也大致相同(从0.26倍至0.76倍)。在不考虑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产业的前提下,预计中国会在2034年赶上美国。

    3. 2021年,中国企业在工业工程和电子电气设备两大产业的研发支出高于美国,在其他七个领域也缩小了与美国企业的差距。

    2013年,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在九个先进贸易产业全面超过了中国企业。但到2021年,中国企业在九个行业中的工业工程和电子电气设备两个行业的研发支出较高,在通用工业的研发支出与美国持平。按工资调整后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计算,中国目前在九个产业中有六个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九个行业中的七个行业中,美国企业研发支出要么下降,要么保持停滞,而中国企业的支出则有所增加。随着中国企业在政府支持下不断扩大研发投资,美国可能会失去其他七个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

    表1  美国和中国企业在九大先进贸易产业的研发情况(2021年LQ)


    此外,报告还认为:(1)中国电子电气设备企业在研发和竞争力方面不仅赶上了美国,而且已经超过了美国;(2)与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相比,中国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并不多;(3)在技术硬件和设备产业,美国越来越依赖研发支出最高的四大公司来提高其在全球研发支出中的份额,而中国正在尽量减少对四大公司的依赖。

    4. 中国企业在非先进贸易产业的投资也超过了美国企业,在非贸易产业研发支出比美国企业更多。

    非先进贸易产业包括除上述九大贸易产业之外的所有贸易产业,这些行业包括休闲用品、化学品和食品生产商,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在非先进贸易产业,2021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投资了34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8.7%,而美国企业投资了19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6%。美国公司年平均研发支出为2.94亿美元,比全球各行业平均水平低0.02个标准差。相比之下,中国公司的年平均支出为2.4亿美元,比全球平均水平低0.12个标准差。美国和中国公司的年平均投资额都不及全球公司的年平均投资额。总体而言,由于中国企业数量较多,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高于美国企业。

    图2 2021年美国和中国企业在非先进贸易产业的研发支出

    非贸易产业包括百货商店、人寿保险提供商和金融服务。在非贸易产业,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比美国企业更多。2021年,美国公司年平均研发支出为3.6亿美元,比全球该行业平均水平低0.02个标准差。相比之下,中国公司的年平均研发支出为4.75亿美元,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0.14个标准差。2021年,中国企业研发支出为52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34.6%,而美国企业则为35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3.2%。然而,这并不令人担忧,因为非贸易产业并不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二、政策建议

    科学和工程研究是企业和经济体创新成功的关键。如果美国想扭转中国企业在研发投资方面与美国企业差距逐渐缩小的进程,国会需要加大研发税收激励力度。在研发税收支持力度方面,美国在34个OECD国家中排名第24位,中国排名第8位。国会应将替代简化信贷(Alternative Simplified Credit, 一种研发税收抵免)增加一倍,从14%提高到28%,以恢复美国相对于中国和其他OECD国家的研发竞争力。这一变化还将有助于增加私人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使美国在贸易和先进领域比中国更具竞争力。

    此外,国会应恢复研发费用的全额抵免。《立即加速长期投资增长法案》(Accelerate Long-Term Investment Growth Now Act, ALIGN)和《美国创新与就业法案》(American Innovation and Jobs Act)可以制定相关措施,如ALIGN法案可以允许企业在购买当年扣除新投资的成本从而激励私营部门投资研发设备,《美国创新与就业法案》可以允许投资研发的公司扣除其研究费用或申请研发税收抵免。大多数州政府也应该增加研发税收抵免力度。



  • 原文来源:https://www2.itif.org/2023-us-china-corporate-rd.pdf
相关报告
  • 《美国智库发布《新兴技术与对华技术转移的风险管理》报告》

    • 来源专题:科技政策与战略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金瑛
    • 发布时间:2019-11-08
    • 2019年9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新兴技术与对华技术转移的风险管理》报告。报告认为美国目前对新兴技术与基础技术的管控不足,需要改革限制措施以降低向中国技术转移产生的风险。 一、背景 中国已在从西方获得的技术上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基础,中国为实现现代化与西方企业的依赖关系给后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由于《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对外国投资的现代化限制,美国需改革并管控对新兴技术的转移限制。新兴技术与基础技术是指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还处于商业或军事发展早期阶段的技术,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尚未被完全评估,也未被多边体制管控。 二、面临的问题 美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允许中国投资新兴技术、是否允许中国人员在美国工作和学习,以及是否限制美中之间的先进技术贸易。报告认为,新的限制措施是必要的,但应仅出于保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美国仍应保持开放的贸易市场。在制定新的限制措施时必须考虑到是否能够保持美国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这比限制中国获得技术更为重要。虽然对新兴技术的广泛限制将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恰当的限制措施可以将安全与创新风险降至最低。美国可以通过监管、谈判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来减轻和管理与中国相关的贸易风险,避免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以渐进和灵活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对新兴技术的新限制必须与创新过程相适应,才能利大于弊。 三、具体建议 美国可以利用现有的监管工具来管控风险,以减少新兴技术被非法获取:(1)限制外国投资。(2)控制商业技术的出口。(3)反情报行动。 具体建议包括:针对中国政府和军方用户,创建新兴技术的终端用户控制系统;与盟友合作,限制中国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实现出口控制现代化;增加联邦调查局对反情报活动的资助;保持国家安全决策指令对基础技术研究的保护;不禁止中国人员在美工作或学习,但对于研究领域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研究生进行额外的审查;避免贸易禁运。 此外,美国若希望在保持市场开放的同时降低风险,还需要平衡以下目标:第一,减少损害美国利益的技术流向中国;第二,确保采取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对美国经济及其创新能力的损害。第三,与其他友好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敦促中国改变行为,遵守国际准则和惯例。
  • 《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20-11-18
    • 近日,《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62.14,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专家表示,广东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得益于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培育出一批“高精尖”“独角兽”创新企业。 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排名前十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重庆。其中,陕西排名从2019年的12名上升到2020年第9名,湖北排名上升一位,安徽排名上升2位,重庆排名下降,天津跌出前十。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认为,此次的评价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于报告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21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8个四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创造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取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利用外部知识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企业创新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内企业应用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工艺,以及制造新产品的能力;创新环境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为技术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创新绩效用来衡量创新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