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储罐“胖三”诞生“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6
  • 11月2日,我国首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在中国石化青岛LNG接收站正式投用。截至目前,该储罐已稳定外输7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可满足北方地区7.3万户家庭采暖用气需求,为华北地区群众温暖过冬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这台储罐为第三代矮胖罐型,被研发人员亲切地称为“胖三”。“胖三”的投运,标志着工程建设公司(SEI)不仅实现了超大型LNG储罐建设的工程创新,而且取得了LNG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手里有技术,保供有底气。SEI牵头组建多领域专家团队,打破了国外对LNG核心技术及关键装备的垄断,开发了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LNG接收站成套技术,累计建造并投产大型LNG储罐16台、天然气总储存能力达18亿立方米。

    超大型储罐实现系列技术突破

    “这台储罐几何容积30万立方米、净容积27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容积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全包容LNG储罐。罐内平面上可停放一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立体上可叠放3万辆家庭轿车。”谈到“胖三”,SEI副总工程师、工厂系统室主任、大型LNG接收站成套技术负责人李凤奇特别自豪。

    SEI攻关团队在总结前两代(16万立方米、22万立方米)LNG储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不同高径比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方案,确定了具有卸船流量大、施工周期短、抗震能力强、施工安全性高及经济性更优等特点的“胖三”,其外径大于100米、高度超过55米。

    “直径近100米的钢穹顶需提升至45米的高度,上面还要浇筑混凝土层,荷载总重达1.24万吨。27万立方米储罐建造没有先例参照,相比16万立方米储罐,其地震力增大约一倍,从外罐到内罐都不是简单放大。”SEI结构专业技术总监陈瑞金说。

    为保障钢穹顶的整体稳定,他们开展“超大型低温储罐带蒙皮板钢穹顶整体稳定分析技术”研究,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跨度钢穹顶整体稳定分析技术,从根本上攻克了钢穹顶稳定安全的技术难题。

    他们还建立全新的6扶壁柱多线束预应力体系和流固耦合隔震结构动力体系模型,解决了高烈度地震区大型储罐抗震设计难题,形成了大型预应力混凝土全包容LNG储罐国产化的核心技术,创造了目前27万立方米罐容积最大、9%镍钢板最薄且用量最少的工程案例纪录。

    BOG再冷凝效率达100%

    “LNG储存温度是零下160摄氏度,在接卸、储存、运输过程中,因吸收外部热量,会产生大量蒸发气(BOG)。BOG再冷凝技术是LNG接收站工程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从零开始,逐步学习、创新。”SEI首席专家、青岛LNG接收站项目经理赵广明介绍。

    SEI攻关团队迎难而上,首创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BOG再冷凝技术——微孔气液预混集成旋流强化式再冷凝工艺技术,一次再冷凝效率达100%,远高于传统的填料塔式BOG再冷凝器,同时可使LNG接收站最小外输量降低30%,满足接收站运行初期的低负荷运行弹性需求。仅在天津LNG接收站,每年就可回收利用BOG达8万吨,具有良好经济效益。

    他们还创新提出LNG冷能与乙烯装置余热的综合利用理念,使能量利用最大化。目前,从天津LNG接收站至南港乙烯装置的冷媒管道已基本建成,初步计算接收站每年可节省燃料气6890吨,乙烯装置替代冷量56兆瓦,节电1.1亿千瓦时。

    关键的核心设备和材料全部国产化

    SEI攻关团队在攻克BOG再冷凝工艺技术的过程中,研制了微孔式错流气液预混集成旋流强化的BOG再冷凝成套装备,并在LNG接收站应用成功,从投产到平稳运行仅用5小时。

    目前,大型LNG储罐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已全部国产化,建造材料国产化率从2013年的60%提升到现在的95%以上。

    作为LNG储罐的“铜墙铁壁”,内壁板用材对耐低温、硬度、密度、密封性等性能都有着极高要求。他们联合钢板制造商,成功研制出自有国产大厚度9%镍钢板及焊接接头在超低温条件下性能评价体系,保障国产LNG储罐的本质安全。

    从替代性研究新材料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到不断迭代提升技术,他们攻克了20余项核心设备的国产化应用难题,LNG储罐及材料、挺杆起重机、LNG卸料臂、气化器、罐内低压泵、外输高压泵及BOG压缩机等大部分关键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

    “我们将持续优化完善薄膜罐设计建造、智能化装车、冷热能平衡利用等技术,推动LNG接收站成套技术迭代升级。”李凤奇说。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81245.shtml
相关报告
  • 《世界最轻储氢瓶诞生!罐体3.8公斤装氢11.5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28
    • 法国 Raigi 与 Ad-venta 公司近日联合发布了一款堪称行业里程碑的储氢瓶——其罐体重量仅3.8公斤,直径18厘米、长度69.5厘米的紧凑体型,专为轻型移动场景(如无人机、小型飞机与陆地载具)设计。该储罐在35兆帕压力下可储存11.5升氢气,循环寿命达2000至6000次,且成本低于高压加氢站点,兼顾性能与实用性。 这款储瓶在奥尔良-布里西空军基地的法国国家航空展上首次亮相,与 A400M Atlas运输机、幻影2000战斗机等一同展示,直指小型飞机、无人机及轻型机动车市场。 美国 GTL 公司 BHL? Cryotank:液氢储罐本体重12公斤,系统总重67公斤,可携带150公斤液态氢,适用于航空领域(如eVTOL飞机),但液态氢需低温储存,应用场景受限。 丰田 Mirai 储氢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储氢密度5.7wt%,适用于乘用车,但重量远高于本款气态储罐。丰田在巴黎奥运会推出的可背式储氢罐重量约8.5 kg,70兆帕,输出功率3.3kWh,长约58厘米,直径约20厘米。较法国的新产品体积小,但重量更重。 中国未势能源 IV 型储氢瓶:70MPa高压下质量储氢密度达6.1wt%(商用型号 6.8wt%),干法缠绕工艺提升效率,但重量仍聚焦于车载场景。
  • 《洋山LNG接收站扩建储罐升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31
    • 近日,上海洋山港LNG接收站扩建4号储罐完成升顶。预计到2020年4号、5号储罐建成投产后,上海LNG储存能力将提升约50%。 4号储罐是目前国内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单体最大储罐,罐容20万立方米,可转换气态天然气约1.2亿立方米,于2016年获得建设核准,同期建设的5号储罐也将在近期升顶,在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后,预计2020年将正式投产。扩建工程投产后,洋山LNG接收站的LNG储存能力将由目前的49.5万立方米增加到89.5万立方米,再加上上海另一LNG接收站五号沟项目32万立方米储存能力,届时上海LNG整体储存能力将提升约50%。 目前,上海市拥有东海天然气、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洋山进口LNG、川气东送、江苏如东—崇明管线共计6路气源通道,构建形成了“多元结构、海陆并举”供应体系。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负责这6条通道中3条管道的运营管理。西气东输气源和洋山LNG接收站进口气也是上海市绝对主力气源,占总供气量9成左右。 储气能力一直是城市燃气发展中的短板,上海市储气水平已达15天左右。这缘于上海拥有多路气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形成相对充分的储气调峰能力,并通过“一张网”实现高效调度,通过下游电气联调,保障了供需平衡,对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保障供应和互联互通、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