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纪平院士》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5
  • 巢纪平,男,1932年10月出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现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外聘的客座院士。长期从事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1957年发表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20世纪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性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代表作有《积云动力学》和《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动力学》。

  • 原文来源:http://www.fio.org.cn/team/bodao-detail-1997.htm
相关报告
  • 《巢纪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3-14
    • 气象学家 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1957年发表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20世纪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性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代表作有《积云动力学》和《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动力学》。 
  • 《苏纪兰院士》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20
    • 苏纪兰 院士,1935年12月生,湖南人。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7年获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1980年起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藉院士。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特别关注中国近海环流及其与黑潮的相互作用。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主持中日大规模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986-1992),并于90年代与我国台湾海洋学者对南海多次进行海盆尺度的同步合作调查。1991年起与渔业海洋学家共同推动我国海洋生态动力学的发展,并共同主持“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997-2000)。曾担任多项973项目的专家组长;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共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