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基于分布式声学传感的输水隧洞流态识别研究》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9-22
  •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韧性城市理念深入人心的新时代,稳定、安全的输水与供水系统已成为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生命线。作为城市群基础设施的骨干网络,输水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仅关乎千万居民的用水安全,更是城市抵御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冲击的核心屏障。然而,传统输水系统在运行中常遭遇气泡堵塞、水力冲击及流态异常等复杂水力现象,若不能及时监测和预警,瞬时压力骤变及水锤效应可能会诱发结构损伤,直接危及城市供水安全。囿于时空覆盖能力不足,传统点式传感器难以实时捕捉水流的瞬态演化与突发流态转变。如何实现对隧洞水流状态的连续、精准感知与风险预警,已成为大型输水工程安全运行亟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难题。

    面对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挑战,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研究人员,依托分布式光纤声波振动传感(DAS)技术,对地下输水隧洞流态识别这一世界级工程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团队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示范点,在工程全线部署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光纤在线智能感知系统,首次实现了对输水盾构隧洞关键区域振动信号的精准、实时采集。基于原位监测数据,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融合分布式声波传感与深度学习算法的水流状态实时监测技术,并构建了名为“DAS-Hydro HierarchyNet”的分层聚类模型,大幅提升了流态识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对“气泡流”、“塞流”、“分层波动流”、“分层平稳流”等典型流态的精准识别,还显著增强了对复杂流态变化的动态感知能力。研究团队进一步运用SHAP方法对模型的决策过程进行频谱解释分析,揭示了不同流态与声学频谱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成果为大型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了实时、连续、智能的状态感知与风险预警手段,显著提升了该类工程的安全裕度与运维效率,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全球韧性城市生命线建设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旗下首个工程类综合学术期刊《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1]。






    [1] Real-time Monitoring of Water States in Large-Diameter Aqueducts –

    Learning From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Signals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csc/20340/20343/71277/index.html
相关报告
  • 《JGR-Solid Earth:基于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的三维波动方程频散反演揭示浅层地下精细结构》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9-23
    • 可靠的近地表S波速度信息对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传统地震检波器在空间采样密度和部署成本方面的局限性,制约了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的发展。DAS技术凭借其高空间采样率、大覆盖范围、低部署成本、可长期连续监测等特点,为三维地震勘探带来了革命性机遇。然而,DAS技术应用面临两大核心挑战:①信号特性差异:DAS测量的是沿光纤轴向的应变或应变率,而非传统的质点速度,导致现有反演方法无法直接应用;②方向敏感性限制:DAS仅对沿光纤方向的应变敏感,单根光纤无法有效记录所有方向的面波信号。 研究人员开创性地提出了直接基于DAS应变数据的三维波动方程频散反演方法(3D-DAS-WD),该方法直接使用DAS应变率数据构建目标函数,通过最小化不同频率下基阶面波频散曲线波数差的平方和来实现S波速度结构反演,不仅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应变-速度转换带来的数值误差,更在复杂浅层地质结构成像中展现出卓越性能。现场数据结果表明,3D-DAS-WD能够实现高分辨率三维地下成像,有效识别地下空洞等特征。 这项研究为DAS技术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发展更复杂光纤布设模式下的反演算法、融合多模式面波信息提高深部分辨率、开发适应弯曲光纤和耦合变化的正演模拟方法、探索DAS与传统检波器的联合反演策略。随着光纤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这种探测模式将为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成像开辟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1]。 [1]  3D Wave‐Equation Dispersion Inversion of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Data to Reveal the Shallow Near‐Surface Geology
  • 《Engineering:开挖补偿法防控深部地下岩爆灾害——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案例分析》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0-16
    • 深部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岩爆灾害频发,现有的岩爆防控理念和方法难以满足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施工安全要求,岩爆的有效控制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何满潮院士团队提出了基于开挖补偿法的岩爆支护策略,依托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开展了岩爆支护的现场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导致围岩的工程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并产生多余能量ΔE,这是岩爆发生的根本原因;开挖补偿法是一种高预应力补偿的主动支护策略,旨在抵消深部开挖效应达到降低岩爆灾害风险目的;自主研发的新型负泊松比(NPR)锚杆具有高强、高韧和抗冲击的超常力学特性,可作为开挖补偿法的核心材料;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开挖补偿法和NPR锚杆可有效控制岩爆灾害。 研究结果有望为川藏铁路等深部地下工程的岩爆支护提供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1]。 [1] 开挖补偿法防控深部地下岩爆灾害——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