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茎基腐病防治药剂登记数量增加至7个》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2
  • 2025年1月16日,农业农村部新批准3个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产品登记,分别是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27%戊唑醇·噻霉酮水乳剂产品、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河南领先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的 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产品,均为扩作登记。至此,我国登记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药剂登记增加至7个。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27%戊唑醇·噻霉酮水乳剂产品扩作登记小麦茎基腐病,推荐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茎基腐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以50~60毫升/亩剂量,兑水35~50千克均匀喷雾,视病情发展情况,间隔适当时间,可再施药1次。

    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和河南领先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的 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产品扩作登记,新增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均为小麦茎基腐病,推荐分别以300~450毫升/100千克种子和240~480毫升/100千克种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

    此前,兴农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的33%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200克/升三氟吡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和山东麒麟农化有限公司的13%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等4个产品,已分别于2023年6月21日、2024年3月20日、2024年8月23日、2024年11月26日,获批在我国登记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018.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防治策略综述》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8
    • 来源:《现代农药》2024年04期 题目: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防治策略与展望 作者:巫琪,余曼丽,曹立冬,赵鹏跃,曹冲,尹明明,程家高,黄啟良 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FCR)是由镰刀菌属真菌侵染小麦茎基部,全生育期均可引发危害的土传真菌病害。发病初期会导致种子不能正常萌发、根部腐烂、叶片发黄;随着病程的发展,中后期茎基部出现褐变且易折断,茎节处产生红色或白色霉层,最终导致小麦植株产生白穗,籽粒不饱满甚至无籽,极大影响小麦的产量。此外,被病原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还会产生以单端孢霉烯族类真菌毒素为主的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镰刀菌、头孢霉、漆斑菌、葡萄穗霉、木霉和其他一些霉菌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污染大麦、小麦、燕麦、玉米等谷物。这些毒素会抑制细胞DNA、RNA、核糖体蛋白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激活核糖毒性应激反应,误食含有此类毒素的小麦会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自1951年澳大利亚首次报道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以来,这一病害在世界各地小麦主产区蔓延。2012年,我国河南省首次报道了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随后,该病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尤其是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已发展成为小麦主要病害,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2021年,河南省受害面积达56.36万hm2,导致减产20%~30%;2020年,山东省受害面积高达82.87万hm2,涉及16个市115个县,平均有13.27%植株染病,2.46%植株出现白穗症状;2018年,河北省沧州市小麦病田率8%~10%,病株率5%~15%,造成减产20%~30%。经农业农村部分析研判,2023年,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发病总面积将达到5000万hm2,必将对我国小麦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针对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控,以保障小麦稳产丰收。 前期研究已经基本明确,我国小麦主流品种抗病性差,加之秸秆直接还田和免耕制度的推广应用,造成田间病原菌大量累积,这是导致我国小麦茎基腐病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科学用药是最简便有效的防治手段,但目前登记用于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较为鲜见,只登记了33%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已不能满足病害防控的实际需求。因此,试验筛选高效药剂并推动尽早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均为真菌,后者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也可引起茎基腐病;小麦根腐病病原菌复杂,有镰刀菌(包括禾谷镰刀菌),也有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除引起根腐外,还为害麦株其他部位,引起苗腐、茎基腐、成株叶枯和穗腐等,与小麦茎基腐病菌引起的症状有些重叠。因此,登记防治小麦根腐病的这些药剂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也有防治作用。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可知,登记防治小麦根腐病的药剂均为化学药剂,杀菌剂单剂有咯菌腈、丙环唑;杀菌剂混剂包括多菌灵·福美双、咯菌腈·噻霉酮、戊唑醇·福美双;杀菌、杀虫剂混剂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咯菌腈·噻虫胺、噻虫嗪·咯菌腈·甲霜灵、嘧菌酯·咪鲜胺铜盐·噻虫嗪、噻虫嗪·咪鲜胺。防治方法均为拌种。此外,有大量研究报道了一些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也能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基于此,本文从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两方面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防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防治提供借鉴,以利于企业扩大防治小麦茎基腐病药剂的登记范围,满足生产上合法合规使用农药,从而实现精准用药和高效用药。
  • 《我国首次批准百香果病毒病防治药剂登记》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04
    • 2024年11月26日,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威牛农化有限公司的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产品获批扩作登记,新增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百香果病毒病,推荐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以60~75克/亩剂量,兑水60千克/亩左右,均匀喷雾施药,视病情发展情况,可间隔7天左右,再施药1次,每季最多使用2次。这是毒氟磷首次在我国百香果上登记,也是我国首次批准百香果病毒病防治药剂登记。  百香果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亚热带/热带水果,种植效益高、结实快,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区是主要产区。但近年来百香果病毒病危害日趋严重(仅贵州就已检测出至少7种病毒感染),造成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毒氟磷是贵州大学自主创制的新型含氟氨基膦酸酯类新型抗病毒药剂,通过激活作物水杨酸传导,提高其含量,增加抗病毒能力,此前已在我国登记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马铃薯病毒病、番茄病毒病、烟草病毒病、西瓜病毒病、黄瓜病毒病和炭疽病。 GB 2763—2021规定毒氟磷在我国稻谷、糙米和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分别为5、1和3 mg/kg(均为临时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