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3-23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聚集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整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向社会公布的确诊病例信息,从中筛选个人信息及发病信息完整的病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聚集性新冠肺炎病例的性别、年龄、传染源接触史和潜伏期等分布特征,比较聚集病例和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696名聚集病例和2264例散发病例。聚集病例平均年龄43.9岁,73.5%的病例在30~69岁年龄段,和散发病例年龄分布近似(平均年龄42.4岁)。聚集病例男性比例为49.9%(345例),低于散发病例的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聚集病例中有武汉相关接触史者比例60.2%(389例),低于散发病例的84.4%(14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发病特征看,聚集病例平均潜伏期6.1d(3.4~8.8d),与散发病例6.4d(4.1~8.5d)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聚集病例和散发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分别为4d(2~7d)和5d(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聚集病例中,74.6%的聚集病例为家庭聚集,其次为多重聚集(7.8%);首发病例中66例(67.3%)有武汉相关接触史,输入性病例71例(68.3%);继发病例有武汉相关接触史者79例(42.6%),输入性病例37例(22.0%),均显著低于首发病例(均 P<0.001)。此外,继发病例的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d,较首发病例的6d显著缩短(P=0.022)。结论:聚集病例主要来自家庭聚集,与散发病例相比,其男性比例和武汉相关接触史比例低。两类病例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ubject.med.wanfangdata.com.cn/UpLoad/Files/202003/cf070e4c38b74b4bb2fcfd28f87f1abf.pdf
相关报告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1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月11日发表了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撰写的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基础上,形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病毒最初的来源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穿山甲为潜在的动物宿主。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潜伏期5.2 d,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病死率为2.38%,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较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要点包括完善疫情信息监测、隔离诊治传染源、加快疑似病例诊断、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重视聚集性疫情防控和院内感染防控、关注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加强社区防控。
  •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发展及预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02
    •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于2020年2月26日在medRxiv上发表题为“Epidem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China and Its Forecast”的文章。 研究人员收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种相关数据。根据疫情和行政区域,分为三组进行数据分析,即湖北省(包括武汉)、全国(不含湖北)和河南省。研究人员使用经典的SIR模型,得出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曲线,并且还计算了基本传染数(R0)。由此可以推断出该病的感染强度、高峰时间和疫情终止时间。研究指出,三组地区的流行病发展曲线均呈抛物线。湖北发病率预计在2月18日达到高峰,中国其他地区预计在2月10日在达到高峰。湖北疫情将于5月初结束,中国其他地区将于4月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