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有机溶液电解质电池,水溶液可充电电池因其独特的资源、价格、安全性等优点,被认为是规模储能的理想选择之一。其中可充电的铁金属电池凭借极高的理论比容量、适当的反应电位、廉价丰富的资源等优点成为了水溶液可充电金属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俄勒冈州立大学Xiulei Ji教授课题组系统研究了Fe金属在硫酸铁(FeSO4)水溶液中的电沉积行为,揭示了FeSO4电解液中Fe电镀/剥离的可逆性以及Fe2+在铁基普鲁士蓝衍生物中的可逆的嵌入和脱嵌行为,由此设计制备了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水溶液铁金属电池。铁金属作为电极,首先要确认该材料在电池循环过程是否具有良好的电镀/剥离的可逆性,为此研究人员组装三电极(两个Fe电极、一个铜电极)电池,并测试循环伏安曲线研究Fe金属在FeSO4水溶液中的电沉积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发现Fe在沉积过程中具有~0.2 V的过电位,在剥离的过程中具有~0.05 V的过电位,Fe电镀和剥离的总极化约为0.25V,高于文献报道的Zn金属电池,表明Fe电镀和剥离具有更加优异稳定性能。在0.125 mA/cm2电流密度下进行恒电流循环测试,Fe/Fe对称电池可以稳定循环500小时后,平均库伦效率约为90%。拆解电池并对循环后的电极进行扫描电镜测试发现Fe电极沉积不形成枝晶,沉积形貌为大块的、密实的Fe颗粒,这是保障电池长时间稳定循环的关键所在。随后将Fe负极和具有三维多孔框架结构的Fe基普鲁士蓝衍生物Fe4[Fe(CN)6]3正极、FeSO4水溶液组装成完整的全电池,在1C(1C=60 mA/g)放电电流密度下进行循环测试,电池获得了60 mAh/g的比容量。而当提高放电电流到10C时候,电池依旧可以获得49 mAh/g的比容量,并且稳定循环1000余次后仍可保持80%的初始容量,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9.3%,展现出极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通过上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总结了Fe4[Fe(CN)6]3||Fe电池的工作机理:在放电期间,Fe金属负极发送氧化变成Fe2+离子,随后释放到电解质中,通过扩散作用到达Fe4[Fe(CN)6]3电极并嵌入到晶格框架中,而在充电过程中,这种过程是相反的。为了探究Fe金属电极的普适性,研究人员进一步将Fe金属与其他嵌入型化合物电极组合,组装了Fe||(FeSO4+Li2SO4)||LiFePO4电池,在1C倍率下,该电池表现出~0.8 V的工作电压,获得155mAh/g的初始比容量,100次循环后仍可保持83%的初始容量,平均库伦效率96.4%,表现出类似的循环稳定性。该项研究系统地研究了FeSO4电解液中Fe电镀/剥离以及Fe2+在铁基普鲁士蓝衍生物中可逆的嵌入和脱嵌反应机理,从而构建出低成本高性能的水溶液铁金属电池,为设计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储能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