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硅藻甲壳素代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遗传与发育团队在mSystems期刊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a marine diatom chitin synthas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a-omics, genomic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综合运用了宏组学、基因组学及异源功能验证等方法解析海洋硅藻几丁质合酶,相关结果为几丁质合酶基因在各大洋及海洋真核微生物中的分布与丰度提供了新认识,也为硅藻β-甲壳素合成的生物学意义及调控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硅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海洋吸收的CO2约有40%由硅藻固定,与热带雨林固碳量相当。甲壳素(又称几丁质)是硅藻重要的碳积累产物,也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碳、氮来源。海洋每年可合成数十亿吨甲壳素,其合成与降解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起着关键作用。尽管1965年就有报道硅藻能够合成甲壳素,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侧重于细胞学观察和化学结构分析,未有从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硅藻甲壳素合成与降解机理的报道。

    前期,海洋所海藻遗传与发育课题组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藻类基因组学团队合作,在硅藻甲壳素代谢机理解析方面开展了原创性工作。结合多组学数据挖掘和特异基因(TpCDA、TwCDA)功能验证,发现中心纲硅藻甲壳素相关代谢酶具有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等复杂的细胞定位,CDAs基因丰度更高,对长链多聚甲壳素的催化能力更强,且同时具有几丁质脱乙酰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相关结果解释了中心纲硅藻甲壳素及其衍生物高合成能力的潜在原因(New Phytologist, 2019;Marine Drugs, 2021),也为壳聚糖、壳寡糖的绿色工业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BMC Plant Biology,2021;Metabolites,2023)。

    考虑到甲壳素对于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生态学意义,团队又着眼于Tara Oceans全球采样大数据,从硅藻宏转录组中挖掘了4939条甲壳素代谢关联的基因序列,其中几丁质酶(Chitinase)主要存在于粒径较大的硅藻种属中,而几丁质结合蛋白(CBM_14)只在南大洋中有分布,表明其在极地环境中发挥某种特殊作用。同时,通过检索海洋真核微生物转录组数据库(MMETSP)、PhycoCosm及PLAZA硅藻组学数据集,发现除海链藻目之外,Mediophyceae和Thalassionemales或为潜在的β-甲壳素天然合成者。生物合成途径机理研究绕不开关键基因的功能验证,团队利用两种高效的异源遗传转化体系(酿酒酵母和三角褐指藻),验证了假微型海链藻中几丁质合酶(TpCHS)具有催化甲壳素糖链合成的生物学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转基因研究中,团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三角褐指藻虽然能够高效表达TpCHS1,但细胞形态异常,生长速率下降。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与细胞周期Marker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TpCHS1定位于高尔基体与细胞膜系统,且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而过表达株系生长速率下降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中G2/M期检验点受到抑制有关。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研究员邵展茹为论文第一作者,段德麟研究员与Chris Bowl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Shao ZR et al. 2023.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rine diatom chitin synthas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a-omics, genomic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pproaches. mSystems, e011312223.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epub/10.1128/msystems.01131-22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4/t20230418_6740276.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所在硅藻甲壳素代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藻遗传与发育团队在mSystems期刊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a marine diatom chitin synthas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a-omics, genomic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综合运用了宏组学、基因组学及异源功能验证等方法解析海洋硅藻几丁质合酶,相关结果为几丁质合酶基因在各大洋及海洋真核微生物中的分布与丰度提供了新认识,也为硅藻β-甲壳素合成的生物学意义及调控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硅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海洋吸收的CO2约有40%由硅藻固定,与热带雨林固碳量相当。甲壳素(又称几丁质)是硅藻重要的碳积累产物,也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碳、氮来源。海洋每年可合成数十亿吨甲壳素,其合成与降解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起着关键作用。尽管1965年就有报道硅藻能够合成甲壳素,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侧重于细胞学观察和化学结构分析,未有从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硅藻甲壳素合成与降解机理的报道。   前期,海洋所海藻遗传与发育课题组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藻类基因组学团队合作,在硅藻甲壳素代谢机理解析方面开展了原创性工作。结合多组学数据挖掘和特异基因(TpCDA、TwCDA)功能验证,发现中心纲硅藻甲壳素相关代谢酶具有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等复杂的细胞定位,CDAs基因丰度更高,对长链多聚甲壳素的催化能力更强,且同时具有几丁质脱乙酰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相关结果解释了中心纲硅藻甲壳素及其衍生物高合成能力的潜在原因(New Phytologist, 2019;Marine Drugs, 2021),也为壳聚糖、壳寡糖的绿色工业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BMC Plant Biology,2021;Metabolites,2023)。   考虑到甲壳素对于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生态学意义,团队又着眼于Tara Oceans全球采样大数据,从硅藻宏转录组中挖掘了4939条甲壳素代谢关联的基因序列,其中几丁质酶(Chitinase)主要存在于粒径较大的硅藻种属中,而几丁质结合蛋白(CBM_14)只在南大洋中有分布,表明其在极地环境中发挥某种特殊作用(图1)。同时,通过检索海洋真核微生物转录组数据库(MMETSP)、PhycoCosm及PLAZA硅藻组学数据集,发现除海链藻目之外,Mediophyceae和Thalassionemales或为潜在的β-甲壳素天然合成者。生物合成途径机理研究绕不开关键基因的功能验证,团队利用两种高效的异源遗传转化体系(酿酒酵母和三角褐指藻),验证了假微型海链藻中几丁质合酶(TpCHS)具有催化甲壳素糖链合成的生物学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转基因研究中,团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三角褐指藻虽然能够高效表达TpCHS1,但细胞形态异常,生长速率下降。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与细胞周期Marker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TpCHS1定位于高尔基体与细胞膜系统,且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而过表达株系生长速率下降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中G2/M期检验点受到抑制有关(图2)。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研究员邵展茹为论文第一作者,段德麟研究员与Chris Bowl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Shao ZR et al. 2023.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rine diatom chitin synthas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a-omics, genomic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pproaches. mSystems, e011312223.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epub/10.1128/msystems.01131-2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微藻中的绿藻因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高产生物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相耦合等特点,被认为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生物资源。以往绿藻产能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光合产氢和生物柴油两个不同侧面的单独研究,一方面,绿藻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的诱导模式不同,前者为硫限制而后者则为氮限制;另一方面,产氢与产油在需求能量物质NADPH上存在竞争,传统上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此消彼长难以兼顾,因而鲜见同一藻株协同产氢与油脂积累的报道。 海洋所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筛选出一株原壳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可在氮限制条件下产氢,其产氢量与传统缺硫诱导下的经典模式藻株莱茵衣藻相当,在密闭隔氧+氮限制可诱导原壳小球藻同步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其机制为:(1)氮限制使光合暗反应关键酶Rubisco降解,造成光合光反应电子和能量(NADPH)的积累,进而诱导活性氧产生;(2)在此状态下,细胞呼吸耗氧大于光合放氧,在密闭条件下产生厌氧环境,诱导氢酶活化,光合作用光反应过剩电子大量流向氢酶,实现高效光合产氢;(3)厌氧发生后,缺氧抑制呼吸电子传递,反馈抑制TCA循环,造成脂肪酸合成底物乙酰辅酶A积累。细胞中乙酰辅酶A和NADPH的积累为油脂合成提供了底物和能量,同时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可诱导油脂合成相关酶的高表达,进而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因此原壳小球藻可在高效光合产氢的同时实现油脂大量积累。 该研究同时兼顾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有利于推动从单一产能向协同调控多个产能过程的转变,为降低微藻生物能源生产成本、发掘微藻开发应用潜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张立涛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李凌副研究员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Zhang Litao, Li Ling, Liu Jianguo (2022) Enhanced biohydrogen and lipid coproduction in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under nitrogen-limiting conditions in a closed 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59: 13216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1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