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沙漠甲虫背部的二元结构,港科研究人员研发出防结冰的仿生换热界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06
  • 自然界中的蒸汽、露水、冰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空气中的水汽会在低温表面上凝结成水并放出热量,当表面温度降低至冰点时,水会进一步凝结成冰。通过吸收汽、水相变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人类创造了许多科技产品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例如空调、热泵、除湿机。然而在寒冬中,这些设备的室外换热器常常因为结冰的问题而停止工作。科研人员一直试图找到一种可以在严寒中“不结冰”的表面。这种材料不但能够保障传热设备的连续运行,对于飞机、轮船、输电线缆,或是风力发电机等易受冰霜侵袭的设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侯佑民博士和于淼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姚舒怀教授研究团队的博士后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仿生界面材料在液体输运方面的应用。但是他们在这项研究中却遇到了一个极大的困难:在水的连续相变过程中,强化水汽的凝结放热与阻止液态水的结冰是相互矛盾的物理机制。 “目前常见的防冰材料多是利用降低表面的传热系数来阻止空气中的水汽发生相变,”侯佑民说,“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缓液态冷凝水转化成为固态冰,但是同时也影响了相变的第一阶段,蒸汽变成水的过程。如何在不降低水汽凝结能力的前提下,防止液态水结冰成为了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这个貌似悖论的研究难题最近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团队成功发明了一种结合亲水与疏水材料特性的二元微纳米结构表面,在增强相变传热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传热面上的防结冰能力。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合理布局二元混合功能表面上的微纳米结构,亲水与超疏水特性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发挥作用。由于二元混合结构润湿特性的不同,从空气中冷凝在该表面上的液滴的浸润形态会随着水滴半径的增长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浸润形态的改变又会导致液滴与固体表面之间单位面积的界面热阻不断增加。当冷凝液滴的尺寸处于微米尺度时(<10μm),亲水材料的润湿性呈现主导地位,使空气中的水汽能迅速凝结在低温功能表面上并释放出大量相变热,从而达到强化换热的效果。而当液滴逐渐生长到亚毫米尺度时(50~300μm),二元混合结构表面则开始表现出超疏水材料的非润湿特性。由于大液滴在二元结构上的非浸润形态,冷凝液滴与低温表面之间的传热速率迅速降低,从而避免了液滴进一步降温而结冰。同时,非浸润状态下的大液滴能够利用超疏水材料特有的融合-弹跳机制,自发地脱离低温传热面,进一步降低了液滴在低温界面上结冰的可能性。 “这种表面材料的灵感来源于沙漠甲虫背部的二元结构,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模仿荷叶表面特征的超疏水性质,”于淼博士介绍到,“相比于单纯模仿荷叶的超疏水表面,二元结构表面不单可以防止水滴结冰,而且能够将相变换热的表面热流密度提高约40%,当超疏水表面结冰后,热流密度的差距会达到5倍甚至更多。”

    除此之外,这项工作在研究水汽三态相变的物理机制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者们在实验过程中首次发现并且证明了凝结水滴在低温条件下结冰的临界半径。通过将分子核化理论与微纳尺度水滴传热模型相结合,研究团队确证了液滴结冰时的临界半径与低温表面结构,以及环境条件之间的物理关系。“这有别于传统在时间尺度上对于冷凝水滴结冰速度的粗略统计。液滴核化结冰的临界半径,能够使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准确预估出不同表面结构上水汽冷凝、核化的动力学特性,”姚舒怀教授指出,“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和研究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防结冰表面结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近几年来,姚舒怀教授的研究团队在仿生界面上液体输运和能量转换等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1,21,4617,封面文章;ACS Nano,2015,9,71,封面文章;Nature Physics, 12, 606,2016;Int. J. Heat Mass Transf,2018,122,117.)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创新科技署,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机构的基金资助。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曹湖军与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构建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氢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氢正离子(质子)、氢负离子和氢原子三种形式存在。其中,氢负离子电子密度高,易极化、反应性强,是一种独特且具有巨大潜力的能量载体。氢负离子电池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类似,氢负离子电池利用离子的移动来存储和释放能量。不同的是,这类电池的内部的“搬运工”不再是锂离子,而是氢负离子。然而,由于缺乏能同时满足高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优良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与电极材料良好兼容性的电解质材料,迄今为止,氢负离子电池尚处于原理概念阶段,其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018年,该团队启动氢负离子传导研究,并于2023年提出了“晶格畸变抑制电子电导”策略,研制出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在此基础上,团队以低电子传导且高稳定性的氢化钡(BaH2)薄层包覆稳定性较差的三氢化铈(CeH3),形成了新型核壳结构复合氢化物(3CeH3@BaH2),该材料在室温下即可展现快速的氢负离子传导特性,兼具优异的热稳定性与电化学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电解质材料。 基于上述新型氢负离子电解质材料,该团队利用经典的储氢材料氢化铝钠(NaAlH4)作正极,贫氢的二氢化铈(CeH2)作负极,组装出CeH2|3CeH3@BaH2|NaAlH4这一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实验数据显示,该电池正极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84 mAh/g,且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402 mAh/g的容量。团队进一步搭建了叠层电池,把电压提升到1.9伏,并点亮了黄色LED灯,证明了氢负离子电池为电子设备供电的可行性。这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了氢负离子电池从“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的跨越。 9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 《研究人员研发出逆流而上的自矢量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尚万峰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合作,在微型机器人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研究团队针对血管等流体环境下微型医疗机器人逆流游动难、控制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无束缚微型机器人独特软膜胶囊结构及其挂壁旋进的控制策略,为微型磁性机器人在实际血管中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约80%的CVD死亡是由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引起的。为了实现微创CVD疾病治疗的最终目标,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用于血管的磁性无束缚机器人。但由于血液流动性,血管中无绳系、无束缚的微型机器人承受着巨大阻力,很难在自由状态下保持静止,更难于实现逆流而上的定点给药控制。   为降低无线机器人在血管中所受流体阻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流线型结构设计和更易于临床应用的贴壁运动策略。结合椭圆弧线和抛物线的设计使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结构所受流体阻力减少了约58.5%。贴壁的运动模式使得机器人可在流体阻力较低的管壁处前进,相较于管中央前进的经典方式,流体阻力进一步减少约30.7%。   旋转匀强磁场驱动模式受到截止频率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逆流运动,因而限制了此类磁驱机器人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   对此,研究团队建立了贴壁旋转磁驱策略,通过匀速旋转梯度磁场在流线机器人表面产生的高效磁旋推“拖拽”力克服流体阻力,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均匀的动摩擦力,从而可控制无线机器人在管中匀速前进,解决了由于传统梯度磁场驱动机器人时静摩擦力不断变化的扰动而使机器人运动卡顿、不稳定等问题,达到约143毫米每秒的相对逆流速度。 机器人逆流控制系统及其体外实验验证科研团队供图   为探究新方法的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在猪血管中进行了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测试。通过将一段130毫米的猪腹主动脉与蠕动泵连接,模拟了2700立方毫米每秒的血流环境。机器人成功在26秒内通过血管,充分验证了机器人在真实血管中的逆流运动能力,使血管内无线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 ment/10064641/authors#full-text-hea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