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技术》期刊报道:城投水务水中心牵头研发的全国产化大型市政污泥薄层干化系统调试成功并通过行业专家认证,实现重大突破,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方向》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02
  • 近日,城投水务水中心成功研发全国产化大型市政污泥薄层干化系统,并通过行业专家认证,实现了市政污泥处理领域大型设备的国产化突破。这一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在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示范应用,与进口设备相比,其在稳定性、能效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成本仅为国外设备的70%,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广前景。 该项目采用市场导向型研发理念,形成了“靶向研发—内部应用—示范推广—市场拓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通过系统性实践积累,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项目团队依托“大国工匠”杨戌雷及其创新工作室,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机制,形成了覆盖“研发-运维-管理”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市场推广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城投水务的自主创新推动了污泥处理设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领跑的转变,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城投水务将利用全产业链优势,继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力国产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A2MjY1Nw==&mid=2655162390&idx=2&sn=e5af1c339b85e994d5ac187328ba7dc6&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三项煤化工国产化研发成果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9
    •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型煤炭深加工项目DCS系统、甲醇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甲醇合成反应器等三个项目国产化成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通过鉴定。这三个项目在国内煤化工行业均是首次应用,标志着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发取得新突破,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了民族工业技术进步。 此项DCS系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6年度国产化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是中天合创的中央控制系统。此前,大型现代煤化工、乙烯项目的DCS系统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三年来,依托集团公司整体优势,中天合创牵头组织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工程公司、工程建设公司、上海工程公司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实现一次试车成功及连续两年可靠运行,迈出国产DCS系统在大型复杂化工装置应用的关键一步。 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分别是该装置核心的动、静设备。此前,国内同等规模装置所用的核心设备均为进口。此次采用的合成气压缩机组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制造。 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由宁波工程公司设计、南化公司化工机械厂制造。经两年平稳运行,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要求,填补了国内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空白。
  • 《技术突破,氢储运为何依然制约行业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01
    • 如果以1998年神力科技的成立代表我国燃料电池商业化的探索开始,到2016年佛山首批23辆公交车运营为氢能与燃料电池商业化运营元年,至近年示范城市群的的设立,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有了强大的技术突破,燃电系统成本向着1000元/kW稳步前进。但是氢储运环节却发展缓慢,依然在技术、成本等方向受制约。作为一名在储氢系统领域深耕15年的行业老兵,我来与大家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从技术角度上看,现行的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在氢储运过程中仍是技术主流,基础成熟,配套厂家以及运营经验都可以从特种气体行业引用过来使用,故目前市场以高压气态氢作为主流技术。但是,高压气态氢因其密度极低、单位体积储能密度低等特点,效率低下,对于氢能行业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已经出现明显的短板。 同时因国内特种设备行业对于安全的监管要求,所有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又需要分别做相应的强制法规认证,种种因素累加起来让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一直处于技术发展迭代缓慢状态。最主要的是,因为氢储运产品涉及联调安保环节,需要更多的使用业绩才能验证其安全性来支持产品推广,形成了一个近乎无解的死循环。 除高压气态氢技术外,液氢及固态储氢技术在今年有飞速的发展,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从市场端到资本端,无不预示新的技术路线在稳步发展。尤其是液氢技术,在从法规陆续突破的过程中,已经看到液氢技术路线在氢能大规模利用的前景与未来。 从成本角度来看,氢储运产品的价格下降缓慢,以储氢瓶为例,每个产品的开发费在300万元左右(III型),通过法规认证又需要将近10个月左右的时间,可每个规格的产品在应用上又无法满足更多的车型需求,致使无法分摊出更多的开发费。同时,作为氢瓶的主要原材料,碳纤维的价格走势也不明朗,虽说因为国内产量的提升,但是今年下半年却出现过反向涨价,车载储氢价格虽然无上涨,但是没有丝毫下降的趋势。除了应用端,绕不开的就是上游,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加氢站的枪口价,如果按照加油站的商业逻辑来看,氢气的枪口价至少要50元/kg,才能保持盈利。这样车端和燃油车对比又没有任何可比性,只凭为环保双碳做贡献,恐怕无法支持行业的发展。 所以,多途径多技术路线来降低氢储运环节成本,促使行业在交通领域中能和传统车有相较可比对的使用成本与购置成本能够体现出优势。 综上,氢储运因为其技术发展、安全、成本因素等原因,导致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无法有效稳定的产生盈利,从而无法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完善与向上发展。 未势能源在此背景下依然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探索氢储运环节技术的突破,同时我们呼吁产业链上下游伙伴能够高效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行业降本增效,推进国内氢储运技术快速发展,打破国外产品市场垄断局面。 作者简介 王东雨,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氢能技术开发部总监。 王东雨,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15年氢能行业从业经验。曾先后任职于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参与多项科技部及省级科研项目,主持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高压加氢机关键部件加氢枪及流量计的国产化研制,参与编制多项行业及国家标准。2019年加入未势,主责氢能技术开发部开发与管理工作,包括高压气态氢技术、液氢技术与氢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