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煤化工国产化研发成果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9
  •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型煤炭深加工项目DCS系统、甲醇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甲醇合成反应器等三个项目国产化成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通过鉴定。这三个项目在国内煤化工行业均是首次应用,标志着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发取得新突破,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了民族工业技术进步。

    此项DCS系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6年度国产化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是中天合创的中央控制系统。此前,大型现代煤化工、乙烯项目的DCS系统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三年来,依托集团公司整体优势,中天合创牵头组织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工程公司、工程建设公司、上海工程公司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实现一次试车成功及连续两年可靠运行,迈出国产DCS系统在大型复杂化工装置应用的关键一步。

    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分别是该装置核心的动、静设备。此前,国内同等规模装置所用的核心设备均为进口。此次采用的合成气压缩机组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制造。

    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由宁波工程公司设计、南化公司化工机械厂制造。经两年平稳运行,合成气压缩机组和大型水冷—气冷合成反应器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要求,填补了国内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空白。

相关报告
  • 《煤电厂节能“黑科技”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8
    • 5月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参与的“以空气为载体基于余热蒸发浓缩高盐废水及零排放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鉴定。 鉴定现场,经质询答辩、资料审查、讨论评定等严格审议,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军营估算,全国电厂如能广泛采取该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150万吨。 解决“脱硫废水零排放”最后一公里 该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军营团队和天空蓝环保研发的“PM2.5团聚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与青岛达能环保的“以空气为载体利用余热蒸发浓缩技术”组成。一举实现了脱硫废水零排放、细颗粒物(PM2.5)高效脱除和三氧化硫有效控制。 作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如何发挥好燃煤电厂的调峰保障作用,同时兼顾煤炭低碳清洁化利用,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处理难度最大的废水之一,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氯离子,pH值偏酸性、固溶物含量高且具腐蚀性。最难解决的便是氯离子和腐蚀性问题。 为此,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尝试研发相关技术来破解这一难题。 研发团队介绍,他们通过团聚协同技术,以独有的高低温主烟道蒸发技术、使用钝化剂大幅降低减缓氯离子腐蚀速率,成功破解了脱硫废水零排放难题。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数据显示,该技术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脱硫废水处理,每小时能处理脱硫废水2立方米,除尘效率提升12.7%以上;实现非碱基三氧化硫脱除,脱除率达38%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 “该技术投入应用,可大幅降低减缓氯离子腐蚀速率,同时使细颗粒物团聚长大,提高除尘效率。此外,还能有效脱除三氧化硫,降低空气预热器的堵塞风险,提高炉效和机组负荷的适应性。”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华能集团湖南分公司总经理汪德良表示,该技术路线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复合药剂可以抑制氯离子对系统的腐蚀。 据悉,在当前废水零排放技术成为燃煤电厂“刚需”技术背景下,脱硫废水零排放领域显示出巨大推广价值。目前,该成果已在华电集团、湖北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电力集团成功应用,为燃煤电厂末端脱硫废水零排放提供指导及技术支持。 助力煤电节能改造和“双碳”目标实现 “发展清洁电力是企业减轻环保压力、保证环保安全、贯彻落实低碳发展既定目标的长期使命。废水零排放课题组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副总经理范青松对项目成果充分肯定。 燃煤电厂烟气中的三氧化硫严重影响了电厂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成为火电企业减碳途中的“绊脚石”。三氧化硫与脱硝系统中的氨生成硫酸氢铵凝结物会造成空气预热器的腐蚀和堵塞,额外增加机组能耗,尤其不利于调峰机组运行。 “煤电发挥托底调峰保障作用,机组中低负荷运行趋多。此工况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堵塞和腐蚀,因此三氧化硫治理更为迫切。”张军营介绍,“团聚协同多污染物治理技术”突破单一污染物治理技术屏障,创新“以废治废”环保新思路,可从源头治理PM2.5逃逸难题。 同时,该技术还能根据煤电灵活调峰需求,达到不同的三氧化硫脱除率,切断硫酸氢铵形成条件,降低空气预热器堵塞风险。降低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酸露点,提高炉效,突破性解决一直困扰燃煤电厂空气预热器堵塞和设备腐蚀的难题,真正达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 “在煤电调峰升级背景下,该技术改造灵活、提效可调的优势,一举实现了强化减排和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燃煤电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和整体解决方案。”张军营表示,此次通过技术鉴定,是该技术继年初被列入《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后,再次得到肯定。如果能在全国广泛推广,其将有力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 《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烯烃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是现代化学工业基石,衣服、装修材料、口罩等都要用到烯烃。传统的烯烃生产技术严重依赖石油资源,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烯烃工厂需要千万吨级的炼油厂配套提供石脑油原料。然而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原油主要依赖进口。在此背景下,围绕非石油资源(如煤、天然气、生物质等)生产烯烃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导下,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科研攻关。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烃(DMTO-Ⅲ)技术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优势明显,建议加快新一代催化剂推广应用,并早日建成第三代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 甲醇制烯烃技术是一个包括高效流化床反应器、催化剂等在内的完整技术解决方案。该技术主要发明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介绍,2006年6月,第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完成万吨级工业性试验,于2010年8月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煤基甲醇制取烯烃的工业化。2010年5月,第二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完成万吨级工业性试验,于2014年12月实现首次工业化。此后,大连化物所对该技术持续创新,在对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和烯烃选择性控制原理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研发了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 “新一代催化剂的工业化和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在甲醇制烯烃技术领域保持了持续的国际领先地位。”刘中民告诉记者,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烯烃收率高、焦炭产率低、操作窗口宽、微量杂质少,目前已建成5000吨/年规模的催化剂生产线并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兼顾已有工业装置和新技术开发需求,已在多套工业装置中实现应用。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基于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开发了甲醇处理量大、副反应少、可灵活实现催化剂运行窗口优化的高效流化床反应器,完成了千吨级中试试验。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对中试装置进行了72小时现场连续运行考核,结果甲醇转化率达到99.06%,吨烯烃甲醇单耗为2.66吨。 “与当前已经工业化的技术相比,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经济性显著提高。”根据刘中民提供的数据,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装置的单位烯烃成本较现有的甲醇制烯烃装置下降10%左右;新一代催化剂用于现有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吨烯烃甲醇单耗较使用前的3.0吨左右也有显著降低,达到2.85吨至2.90吨,刷新了行业纪录,每年可为用户企业增收上亿元。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甲醇制烯烃系列技术开辟了以非石油资源生产低碳烯烃的新路线,开创并引领了煤制烯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刘中民看来,这一技术对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缓解石油资源供应紧张局面、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