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两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6-23
  • 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在广州举行“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和“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项目启动会。这两个项目属于中国科技部2017年批准立项的14个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

    据介绍,“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项目,将对中国在南海开展的历次海洋调查和岛礁调查所获取的生物、物理、环境等基础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电子化处理,建设综合数据库,整理出版相关数据资料。分别包括对南海水文气象数据整编、南海海洋化学数据整编、南海生物生态资料整编、南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整编、南海及其附属岛礁地质环境资料整编、南海岛礁地质样品资料整编;最后数据汇总、综合数据库建设、专著(系列丛书)统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项目,面向国家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意在摸清中国红树林生物资源和重要种类基因资源家底,为国家红树林研究、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为国家岛礁、滩涂、海岸生态修复等储备生物种质资源和基础资料,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岸重大工程以及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组汇集了中国南海科学考察和研究历史悠久的10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清华大学,共193名科研骨干参加,涵盖海洋生物、生态、渔业资源、地质、化学、物理以及信息地理学等专业领域。同时聘请离退休老一辈科考队员协助指导、“记忆恢复”访谈,保障整编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关报告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1
    • 6月12日,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10家单位。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成员40余人参加会议,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娄治平研究员代表依托部门致辞并对基础资源专项管理提出要求,海洋所所长王凡代表项目主持单位致辞并表示研究所及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研讨会由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颜天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包括背景意义、内容目标、考核指标、技术路线、调查海域、年度计划、运行机制等。各课题详细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专家组围绕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充分肯定了该项目方案和意义,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建议从基础资料调查角度发力,综合考虑调查海域选择和站位布局,加强各课题之间的对接和联系,重视数据平台的构建和持续运行。项目组在之后的内部讨论会上对专家组意见进行详细讨论和落实,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就调查区域布局、采样和分析方法的统一和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和数据库建设等具体细节展开深入研讨,并将针对样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样本库和数据库构建等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此次研讨为进一步明确项目和课题方向,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 《【新华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源: 新华网 徐海涛 周畅 同步辐射光源被誉为“前沿科研的眼睛”“科技的灯塔”,是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大型研究平台。9月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未来大科学城,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及配套工程宣布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国际先进的低能量区同步辐射装置,使我国形成全能量区覆盖的先进光源体系,加快推动合肥等地成为世界级光子科学研究中心和产业研发高地。 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国际先进的低能区第四代同步辐射装置,产生软X射线的亮度和相干性比前代光源有百倍以上提升,将在空间、时间、能量等维度发展具有更高精度和灵敏度的实验方法,在物理、电子、信息、化学化工、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合肥先进光源项目总指挥封东来在项目启动会上说,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就开始了下一代光源的调研工作。2017年底,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联合出资实施合肥先进光源预研项目,针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于2020年底圆满通过项目工艺验收。随后,通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评审等过程不断完善。